“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01-20 14:58李晓霞陈朝
现代交际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互联网

李晓霞 陈朝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快速融合,多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业态逐渐显露且占据旅游行业主导地位。这些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反映出旅游业适应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新需求。高职院校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需要不断探讨现今旅游业人才需求特点,注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性,培养满足旅游业发展新需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0-4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188-02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互联网作为旅游业发展载体的重要作用。艾瑞提供的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数据表明,“互联网+旅游”两者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一、互联网+时代,旅游業发展的两大优势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突出优势表现在旅游产业信息交流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一方面,“互联网+”大大降低了旅游业信息交流的成本。以往的传统旅游产业链模式,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的实现通常依赖于旅游产业相关部门的有效协作,而互联网可以快速传递信息,避免了旅游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间的重复投入。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得旅游业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提高。一是游客获取相关旅游信息的效率提高了。例如,通过携程、途牛、同程、艺龙等在线旅游企业,游客可以自行快捷地搜索旅游目的地信息并完成在线预订等,大大提高了旅游信息交流的效率。二是旅游相关企业信息服务效率得到了提高。互联网思维的广泛应用,颠覆了传统旅游业的商业模式,通过O2O即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的方式,客户可获得更加自主、互动、实时的服务。

二、“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涉及旅游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等多方面,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一)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的要求

“食、住、行、游、购、娱”是人们日常旅游活动中的六大旅游要素,若想获得完整的旅游体验,需要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协调运作完成。这本身就对旅游从业人员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提出了要求。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需求的跨学科性更多地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新媒体应用等方面。因此,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不仅要重视传统旅游基本理论知识的获取,还要注重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快速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能力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快速、高效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对旅游从业人员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能力的要求就更为重要,尤其表现为对新媒体应用的能力。现代新媒体主要通过智能手机、移动数字电视、播客等媒介进行个性化旅游信息的传播,它们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海量信息且非面对面服务的特点。大多数旅游企业均采用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数字化媒体设备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收和分享旅游信息的同时,对现代信息服务和提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旅游从业者不断学习、更新现代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的要求

伴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旅游业正经历着由线下到线上,由针对大众旅游者的标准化服务向为个体旅游者量身定制的差异化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转变过程。无论是旅游产品供应商还是旅游一线从业者,均意识到服务创新对产品营销所起的关键作用。能否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是消费者从众多旅游产品中作出判断和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是旅游企业在互联网旅游时代的大浪潮中抢占市场、争夺客户资源的重要法宝。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迅速扩张,高职旅游教育已形成颇具规模的教育系统。受旅游大时代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也呈现出如会展旅游、高铁空乘、涉外邮轮等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对旅游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专业设置虽呈现出多样性,但深究其课程体系,仍沿用以往传统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导致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差距,从而导致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在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实际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想确保旅游教育地位,发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就必须紧随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的深度渗透,相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术,旅游企业更青睐于对现代新媒体使用掌控较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体系,可表现在教学中加大信息化课程比例。除了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等基础课程外,考虑增开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沙盘模拟、旅游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加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分析、使用能力。让学生有互联网思维,明白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的发展态势和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师资平台

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应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视角,使其充分具有开放的、多选的、共享的时代特性。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为其提供了可共享的信息资源、发展平台和技术条件。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师资平台,做到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使其信息联动,打破了传统旅游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面,实现了互联网时代对旅游专业人才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要求。

(三)形成“互联网+”时代的实践模式

随着互联网在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学生的实践模式也应随之改变,更多体现出时代的信息化。过去,大多学校的学生实践是学生通过对传统旅游企业不同岗位的实践活动积累相应的岗位认知和技能。伴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新旅游业态的出现,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亦可得到延伸,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优势,通过对各类线上旅游企业的产品展示和业务类别归类分析,了解线上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同时,还可以通过沙盘模拟、信息化旅游实训室等在线互动来实现完成企业实操过程。此外,学校还能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使用新媒体技术为旅游企业产品做宣传设计,实现现代信息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网络时代职业认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互联网+旅游”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新业态已逐渐形成,旅游消费者也逐步认可、习惯互联网消费模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以开放、灵活的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专业人才的信息化、多元化,满足互联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孟迪云,赵芳.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

[2]王颖.“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3]韩凌.立体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6(10):7-8+2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