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视域下的特色小镇浅论

2018-01-20 15:04时国炎
市场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

摘 要: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时代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种新现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日益受到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下,作为区别于过往的产业新城、工业园区和建制镇的特色小镇这种经济新模式如何准确定位,并充分认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特色产业、空间创新及生成机理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阐述特色小镇在新时代新要求下的定位发展及其重要的功能意义。

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生成机理;空间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3-01  -03

一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基础

我国特色小镇的发端源于2014年1月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云栖小镇举行的首场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首次提及“特色小镇”一词;到2015 年1 月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色小镇”成为关键词之一;再到4 月22 日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特色小镇的定位和要求;直至同年6 月24 日全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 标志着特色小镇正式步入实施阶段,并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形成了特色小镇发展浪潮,开创了中国经济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表示“支持特色小城镇发展”,为创建特色小镇,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起步晚,是受到国外成功特色小镇范例很大影响的,某种程度上说是模仿国外小镇并移植其模式在中国进行的一场中国化小镇建设的实践运动。比如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涌现的基金小镇明显就是效仿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因此,这更加需要我们精准定位特色小镇的中国化建设实践。从这三年来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来看,自政府出台鼓励建设特色小镇的政策后,各地特色小镇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各地政府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展开特色小镇的建设,但在一些地方,建设出现了偏差,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受政绩和上级指令驱动,演变为“任务工程”。各地出现一批基金小镇、健康养老小镇、机器人小镇、医药小镇等,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备产业基础的“跟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这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趋势。从国外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来看,小镇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在于依据自身现有条件自然形成的,与政府的命令和要求没有任何关系。脱离实际,生搬硬造,是不可能建成真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色小镇的。

从国内外相关特色小镇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从城市发展视觉着手的,首先,产业的集聚发展是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集聚化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形成了新的城市集聚区,扩张了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其次,新城市发展观更加强调环保意识,高度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更加偏爱,认为这才是实现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特色小镇建设作出研究和评判:一是着重研究特色小镇的内在特质,基本上都是借鉴率先发展起来的浙江模式,小镇建设类型化特征比较明显,比如特色小镇浙江是定位为六大类,江苏则分成七大类,但二者在小镇的内涵上几乎如出一辙,这点从二者的特色小镇实施方案的比较上就可以看出:浙江2015年方案提出未来三年内将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重点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同时兼顾茶叶、丝绸、木雕、根雕、石雕、黄酒、中药、青瓷、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江苏2017年方案:力争通过3—5年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主要发展高端制造、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旅游风情、历史经典等七大产业;二是政策研究,多为政策设计、体制机制等,我们仍然以江浙两省的政策设计来做比较:浙江在土地方面规定,“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現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财政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三年全额返还,后两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惩罚性措施则是对三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江苏在用地方面规定,特色产业项目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现行办理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及新增计划配套奖励”;财政方面,“对纳入创建名单的,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累计三年内,每年考核合格后给予200万元奖补资金。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纳入相关引导资金补助范围”, 惩罚性措施也是对三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显而易见的是,江苏基本都是参照浙江模式来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的。

从世界著名特色小镇的核心特质来看,如美国硅谷、法国薇姿和捷克卡罗维发利温泉小镇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基础,源自小镇自身文化历史内涵自然形成的特色产业是这些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持续提升的关键。欧美国家的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无一不是在小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的文化历史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没有强行植入的背离自身文化内涵的外来特色产业。因此,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必须依据各小镇的自身产业历史和基础,按照自身的文化历史作出科学的规划设计,把既有的自身土壤孕育生长出来的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做大,绝不能搞造城运动,凭空规划设计背离实际的特色小镇,造成新一轮的土地、环境、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空间创新是特色小镇的必然要求

空间创新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从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就特别重视对自然生态文明,要求人与社会的发展遵循自然的内在规律,诚如老子所言:“逝曰远,远曰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三生空间”高度和谐、深度融合的一次空间创新,是对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

首先,空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推动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就是这一变化的显著特征。例如浙江在家庭作坊、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江苏在乡镇工业、国有经济基础上发展出了国有民营并重的市场格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应的各种问题随之而来。高耗能、低技术含量产品在贸易经济中面临巨大挑战,升级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国际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要从低端、粗制、大众、廉价转向高端、精制、个性、优价;企业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要从二产转向三产这些新的时代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模式。这些外在的急迫需求都推动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变革。

城市发展是一个相对自然的过程,雅各布斯的渐进主义理念认为“需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秩序,以审慎态度推进社会改良。她认为田园城市理论中,依据理性规划原则进行机械的功能分区会破坏城市活力”,这些核心思想为后来的倡导性规划和新城市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城市主义强调具有人文关怀、用地集约、适合步行的居住环境。特色小镇强调自主创新和市场机制,并且是“自组织”产生的,应摒弃自上而下的规划理念,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与能效。

其次,空间创新是产业转型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于对资源、环境等物质要素的依赖作用。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发展几乎完全以资源为导向,各地园区在招商引资中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各种政策纯粹以经济的数字化增长为目标,导致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并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影响。这一经济模式的特征在于对劳动力文化素质要求不高、替代性强,劳动力只是资本的雇佣者,因此,他们对配套设施、生活环境要求不高。在新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导向逐渐让步于人才导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普遍认识到科技优先于资源,其特征在于需要大量的研发、营销和技术工人,可替代性较弱,面对资本有一定的话语权,对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因此,随着世界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取代传统因素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并日益成为主导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尔科特金在《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一书中阐述了“数字革命重塑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区域、产业、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聚集逻辑。”

今天更多强调共享经济,取决于提供分享的能力有多强,跨界打劫、颠覆革命。如数码相机,共享单车,无人超市等的出现。吴晓波认为,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马云则强调“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这种共享经济在特色小镇特有的空间里能够得到较好的展现,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环境、人才诸要素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特色小镇的生成机理和发展导向

特色小镇的出现本身就是源于对之前的工业园区、产业新城的反思和补足,因此它更着眼于小镇的特色化建设,在保护青山绿水的生态和谐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提升。因此,特色小镇首先要求规模适中。传统的大尺度工业区因其规模太大、功能分散、产城分离、资金低效等原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对生态文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色小镇的规模介于新城与综合体之间,充分彰显其产能集聚、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的重要特质。其次,特色小镇的选址要有依托。选址大致有四大类型:一是依托历史资源。即独一无二、不可移动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源,如高淳国瓷小镇、苏州苏绣小镇、黄桥琴韵小镇、东海水晶小镇等历史经典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二是依托生态资源。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风景资源,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产业,如汤山温泉风情旅游小镇、海门足球小镇。三是依托产业集聚。围绕产业方向,在现有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如泰州医药双创小镇、丹阳眼镜风尚小镇、盐城汽车小镇等。四是依托创新资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要素,在其5公里范围内选址,具有环境好、成本低、人文资源较为丰富、公共配套服务良好,人才资源集中等特征,如江宁未来网络小镇(悠谷)。

在有限的空间里,特色小镇要充分融合创新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功能,打造创新创业的高地、众创成本的洼地。一般来说,特色小镇的功能组织要构筑三个共同体:一是构筑“社区+”共同体,实现互动发展;二是构筑“产业+”共同体,实现联动发展;三是构筑“创新+”共同体,实现驱动发展;四是“三体”联动,互为促进。特色小镇要根据小镇的产业定位、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各项用地及客货流通道,减少交通对小镇生活的干扰,建立流畅高效的交通秩序,通过中心节点,把山水、人文景观透视出来,使小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构筑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空间秩序。例如东京柴又小镇,以电影《寅次郎的故事》为主线,打造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乡愁文化,让身在异乡打拼的游子回到故乡后受到深深的感动,三十多年来小镇游客络绎不绝。

因此,尽最大可能提升小镇的空间价值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根本导向。空间价值首先在于激发小镇活力。雅各布斯在她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并提出了生发城市多样性的四个条件:“一是城市需要混合的基本功用,便于将人的出行时间分散到一天内的各个时间段;二是城市需要小的街块,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街道要短,容易拐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三是城市需要不同年代的老建筑,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四是城市需要充足的人口,使得各种功用充分发挥经济效能。”因此,小镇中心应采取高密度、小尺度街区与开放空间的混合布局,为激发小镇活力创造条件。同时,注重空间的分时管控、复合利用。如利用广场、道路、公园、商业街区等,设置定时定点的夜市、跳蚤市场、会展,开展文化、商业、体育等活动,丰富小镇的多维生活。

其次,空间价值在于激发小镇魅力。营造魅力就需要突出特色,要引入公共艺术设计。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建设雨水花园、可透水路面、绿色屋顶等,使空间更生态、更宜人,包括山水环境、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建筑特色,营造别具风格的空间场所。例如,小镇需要精心构筑由广场、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所组成的,有文化韵味、独特魅力、兼顾旅游功能的小镇客厅,作为小镇人交流、休闲、文化活动的场所。例如万科良渚文化村构筑“二轴二心三区七片”的核心构架,打造多功能复合的原创性近郊小镇。其中,玉鸟流苏创意街区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5.7万方,包含艺术家工作室、个性化餐厅、酒吧等,形成了集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充满设计感的文化村“小镇客厅”。

第三,空间价值在于塑造小镇品牌。小镇既是一个产业平台,也是一个文化品牌。这就需要有高辨识度、成功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这样才能树立品牌价值,带来品牌运营、输出的机会。如蓝城的春风长乐、鹭湖森林度假区等项目,蓝城春风长乐分成“庄、村、镇、园”四级空间体系,主要功能是农业、旅游、颐养和创业,占地1.6万亩,其中只有2000亩用于做小镇中心和配套,规划设计颇具匠心,打造出一个都市近郊的“乡村国家公园”范本。

总之,要建设好、运营好特色小镇,就必须注重从创新链产业链衔接、新兴产业培育等角度实施精准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健全产业生态系统格局,完善创新链条,从而真正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

[2] 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12).

[3] 老子.《老子》[M].中华书局,2014,(07).

[4] 乔尔科特金.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國地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7).

[5]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05).

作者简介:

时国炎,江苏南京人,博士,江苏苏豪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产业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探索
德国名镇哥廷根的建设对中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