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视域下的城乡对立探析

2018-01-20 15:04钟涛
市场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城乡统筹资本

摘 要:城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推进而产生和发展的,它自产生那天起就和乡村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先进的工业生产集中于城市,先进的生产力是起主要突出表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具有开放、文明等特点;而乡村则是相对封闭、落后、愚昧的代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点造就了城与乡就是一对矛盾体。城乡对立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之一,理解城乡对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有利于我们国家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建设。资本,是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因素,文章试从“资本”这一视角去解读城乡对立,探析城乡对立的资本逻辑关系,以便得出当代启示。

关键词:城乡对立;资本;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3-12  -04

一、发端于资本形成前史的城乡对立

城乡对立是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过程。在城市产生以前,即人类史前文明以前,无所谓城与乡之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交往的不断密切,剩余产品的出现,特别是在私有制的产生之后,早期的城市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资本,在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城乡对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都始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兴起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了在人类史前时期,主要经历了两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在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人们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他们至少是部分地住在树上”,这种居住状态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大自然提供现成的物质资料,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还不会自主生产食物和加工食物,更没有多余的产品和生活资料。

而发展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在这里初次看到了带有铁铧的用牲畜拉的犁;有了犁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野农业,从而生活资料在当时条件下实际上无线制地增加”。当时已经出现铁器制品,特别是铁犁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的产品和生活资料也相应地出现,这便为交换劳动产品和生活资料提供了基础。而城市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雏形,“发达的铁质工具、风箱、手磨、陶工的辘轳、榨油和酿酒、成为手工业的发达的金属加工、货车和战车、用方木和木板造船、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由设塔楼和雉堞的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

铁器制品的出现和推广间接加速了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兴起。在蒙昧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主要以石制品为主,只能对大自然提供现成的生活资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生产。到了野蠻时代的高级阶段,铁制品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剩余产品也随之出现,早期的城市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出现剩余产品而来的交换是早期城市形成的关键。

当各部落都有剩余产品的时候,就会寻求交换,以获取对方的劳动产品供自己和本部落消费,随着交换的日益频繁,首先打破了部落间的隔阂和界限,交往也变得常态和密切,这时候几个部落间融合成一个群居的村落成为了可能。以共同的生活劳动为基础的村落为了抵御来自外部敌人的入侵,在聚居地周围设塔楼和城墙,保护以交易市集为中心的村落,这便是早期城市的雏形。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的交往也不断扩大,通过战争或者融合的途径,使得已经出现城市雏形的村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的扩大带来的是生活资料需求的增大和增多,为了满足这些新的需求,要求生产出更多的生活资料,自然而然的早期城市也在这种交换—交往密切—聚居的过程中形成了。

从城市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向前发展促生剩余产品进一步的出现是其形成的关键因素,这时候形成的早期城市并没有表现出多强大的不可抗拒性,人口的相对集中、生产活动有固定范围、手工业雏形初现是这一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城市其他方面相对乡村来说没有过多的明显优势,乡村在这一时期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时候资本还未开始发挥它强大的“魔法”,并且这时候资本在城市的运作中还未起到决定性作用,早期的城市也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把乡村也纳入到它的版图中来的程度,这时候的城市就像“初升的太阳”,虽有光芒,但不足以刺眼到让人无法直视。

(二)形成于资本发轫期的城乡对立

早期形成的城市在手工业生产和个别生产部门比乡村要先进和发达,但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未成熟,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未确立的条件下,城市的吸引力远不及乡村,整个人类活动还是乡村占据着主导型,这种情况的改变直到资本发轫期,即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成熟。

马克思曾就何为资本作了相关论述:“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这表明资本是社会历史存在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城乡对立也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中产生的,因为“城乡的分离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自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资本就开始了它“无休止”的原始积累,资本从这时候起,开始发轫,它就像一个“黑洞”,无情地“吞噬”周围的一切,任何在它面前的反抗都显得不堪一击。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矛盾这时候开始凸显,这是和社会大分工紧密相连的,因为“第一次分工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此外“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这个时候,随着社会大分工的逐步深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本开始在生产活动中发挥它那“神奇的魔法”作用,资本被城市资本家、商人阶级,即主人和剥削者所掌控,他们“贪婪的资本本性”驱使他们掠夺大量的“自由民”和“农奴”来维持对资本的统治地位。而在乡村,有大量的“自由民”和“农奴”,除了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这些“自由民”和“农奴”一无所有,他们为了生存和消费生活资料,只能被资本统治。城市首先在劳动力上统治了乡村,而城市也开始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成为最繁荣的场所,这时候城市和乡村的对立逐步突显出来了。

资本家凭借着资本带来的巨大财富,成为统治者和剥削者,而农村广大的贫农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可以购买生活消费资料的财富。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农村大量的贫农和劳动力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进城加入到工业生产的大军队伍中来,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奴隶”,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绝对控制,越来越富,而工人越来越穷,城乡之间的对立首先体现在个人的财富和阶级层面上了。

二、资本的扩张性和聚集性加剧城乡对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確立,城市逐步显现它那“睥睨一切”的气势,不断“蚕食”对抗它的力量,即乡村。而这背后的推动因素,就是资本这一“内核因子”,在它无限的“扩张性”和“聚集性”双重作用下,使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矛盾走向了顶点。

(一)资本的“内在扩张性”使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庸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它能够为资本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在资本的“内在扩张性”的驱使下,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纳入它生产剩余价值的体系当中。资本家正是依靠资本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原始驱动力,在结合了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根本要素之后,“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自此,在资本这台“发动机”推动下,城市开始不断地统治着乡村的一切。

资本的“内在扩张性”的明显表现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家通过不断的资本原始积累,获得社会财富,使所有生产要素和资本集中到城市当中,城市的向前发展获得了强劲的驱动力。而另一方面,乡村则是另一番景象,大量的劳动力被资本吸纳进入城市,所有的生产要素,包括基本的生活资料都被城市压榨一空。而乡村的生产活动不再像以前一样“随意而行”,这时候乡村的生产活动必须与城市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即必须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一切活动必须服从资本增值的需要。

资本的无限“扩张性”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城市向乡村不断延伸,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进入到乡村的时候,遭到了乡村落后文明的反抗,但是这种反抗显得脆弱不堪,城市按照自身的发展要求,不断改变着乡村的一切。资本城市把乡村作为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储备仓”,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力全部纳入资本城市发展的版图中来,榨干乡村的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乡村的绝大部分资源、原材料、生产要素均要服从于城市资本的增值。自此,乡村已经沦为城市的附庸,而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矛盾则愈演愈烈。

(二)资本的聚集性使城乡对立尖锐化

资本的“内在扩张性”使乡村沦为城市的附庸,成为城市的“资源储备仓”,城市已经在全方位统治了乡村。除此之外,资本的“聚集性”是城乡对立矛盾尖锐化的另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资本家凭借着对资本所有权的掌控,并凭借这种掌控不断获取由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这一过程就是资本的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集中是工业城市发展的根基所在,因为资本家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后,将它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使生产规模得以扩大,也间接地使城市得以迅速发展。除此之外,资本这种聚集性像“瘟疫”般蔓延至乡村,渗透到其中的每一个角落,把乡村所有能为资本所需的生产要素统统集中起来,“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城乡对立重要表现之一的两极分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现象。

在资本的“扩张”性和“聚集”性的双重作用下,使城市和乡村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城市处于完全战胜乡村,居于主导地位,而乡村则彻底沦为城市的附庸,城乡对立的矛盾也在这种双重作用下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就是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

三、资本视域下城乡对立的特点

城市凭借着资本这台强大的“发动机”,不断向前推进,把能吸收的生产要素统统吸纳进入自己的“发展版图”中来,乡村也不例外,最终形成了城市与乡村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面。在资本的这一强大因素主导下,城乡的对立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庸

城市和乡村的地位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变化,从资本主义的萌芽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得城市成为乡村的主宰,乡村沦为城市的附庸。这种附庸关系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渗透到乡村每一个角落,使得城市在所有方面绝对领导着乡村,乡村的这种附庸关系,迫使乡村做出改变,打破了乡村固有的“乡土气息”、“人文情怀”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乡村的发展方向不得不以城市的面貌和生产方式为准。    这种附庸关系不仅在生产层面上支配着乡村,而且在精神层面也统治者乡村。城市在生产上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使得乡村不得不按照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生产活动,而乡村的农民如果不想被这种“势不可当”的浪潮“淹没致死”,就只能服从和接受它。因此,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原材料不断地向城市涌去,农民们向往着城市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二)城乡一切活动被资本主宰

工业城市在资本的推动下,不断从城市周边和乡村乃至更远的其他地方进行资源掠夺。因此,城市的发展,就是资本的发展,它的荣衰依赖着资本。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产生,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自然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其中商人阶级和手工业的出现更是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商人阶级和早期的资本家依靠着对资本的绝对控制,并用这些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而到了现代,工业城市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其发展的根基依然没有变,依然是资本在起着主宰作用。

不同于城市,乡村的发展并不单纯依赖着资本,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以前,特别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部落作为最早的乡村已经开始存在,但是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逃不过被资本主宰的命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逐渐被纳入资本发展的版图中来,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乡村的一切,打破乡村封闭的状态,改变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社会的发展要求乡村必须服从于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服从于资本的需要,乡村也毫无例外地逃不出被资本主宰的命运。

(三)资本使城乡对立局面愈演愈烈

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两个最简单的手段,即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用暴力手段掠夺资源财富。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英国的“圈地运动”和“黑人奴隶贸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也充分表明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头到脚始终带着“肮脏的气息”。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资本家拥有巨大的资本和土地,他们把资本投入到工业生产上来,资本因此迅速集中到工业城市中来,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在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得以向前发展的同时,大批的工厂和生产建筑拔地而起,大量的劳动力从四面八方向工业城市涌来,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和工人们的日常需要,在工厂周围出现大量的工人们消费的场所和市场,经过不断地发展和融合,促进工业城市兴起和繁荣壮大。

另一方面,落后的乡村文明与这种发展显得“格格不入”。在乡村,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极力反抗来自资本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最终结果却也只是象征性地反抗而已,在现代工业生产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冲击下,乡村毫无抵抗力。资本积累使得城市“欣欣向荣”,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同样,资本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乡村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速度和资本城市的发展速度比起来实在是相形见绌,当这两者的发展速度出现如此不平衡的时候,城乡对立的局面愈演愈烈。

四、辩证地看待资本在城乡对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对立不是固定永恒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消灭它们之间的对立也不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曾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直接必需,同样它已经成为农业和公共事业的必需”。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辩证地去看待城乡对立这一历史状态,也应该正确地去分析资本在城乡对立过程中的作用,以便我们更好地利用资本,用好资本。

资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资本主义在资本的推动下“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它摧毁了旧的封建制度,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摆脱了长久的封建束缚。此外,它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正像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此可见,资本家凭借着对资本的控制,创造了无穷的生产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也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后连为一个整体,给落后的地方带去了光明和先进文明的“火种”。

诚然,我们在享受着今天资本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也应该看到由此带来的城乡对立这一现实问题的种种弊端。首先是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资本的聚集性要求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集中于工业生产,因工业生产发展起来的城市则是生产的载体,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规模、建设、人口数量也随之发展。而乡村则没有城市这种“待遇”,乡村的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我们在乡村看到更多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众多、低矮破败不堪的房屋等景象。此外,城市和乡村的地位极为不平等。社会绝大部分资源集中于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丰富的消费品、大量的发展资金,在科教文卫等方面都是乡村无法匹敌的,社会发展战略的天平也始终倒向城市这边。

城乡对立因为资本而来,最终也因资本而消灭。按照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也会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消灭,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城乡融合局面,资本就在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在资本的作用下,工业生产和科技进步加速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兼顾乡村发展,以工促农,工业带动农业,使乡村也得到应有的发展。此外,当社(下转第8页)(上接第14页)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也得到解决,而乡村这时候早已和城市融为一体,无所谓城乡之分。

当前,我国的城鄉差别依然明显,城乡矛盾依然突出,城市化发展道路面临着众多挑战,实现和谐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城乡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城乡统筹,摒弃重城市、轻乡村的落后观念,立足城市发展,着眼乡村建设。此外,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实现最终的城乡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3版,1999,(12).

[3]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04).

[4]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3版,1999,(08).

[5]孙江著.“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02).

[6]共产党宣言解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1版,1976,(06).

[7]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钟涛,男,广西崇左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城乡统筹资本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
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述评
城乡统筹视角: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研究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2014年度中国资本“金桥奖”
2009中国资本市场最佳创富IR奖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