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三通法配合透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总结

2018-01-22 06:18陈婷婷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颊车口角三通

陈婷婷

【Abstract】 Facial paralysis is a kind of disease,the main symptom of which is wry mouth and eyes,so it is also called “Deviation of the Eye and Mouth”.Some patients have poor curative effect due to severe illness or mistreatment,and have left sequela to form intractable facial paralysis.In clinical practice,the author often uses Heshi Santong Way combined with penetration needling to treat intractable facial paralysis,which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Keywords】 Heshi Santong Way, Penetration needling, Intractable Facial Paralysis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故又称为“口眼歪斜”,多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或风寒郁而化热,面部经脉壅闭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面瘫发病早期,邪气轻浅,尚在于表,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普通针刺等治疗,易于治愈。随着病情进展,或者失治误治,症状迁延不愈,甚至出现面肌痉挛、萎缩、倒错等后遗症,故而形成顽固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非普通针刺能够治愈。国医大师贺普仁的“三通法”中的温通疗法应用于面瘫疗效显著。王桂玲[1]在贺老的指导下,以火针结合毫针治疗面瘫,火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针刺组。临床上还有医者采用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组[2,3]。笔者在治疗顽固性面瘫上,常将贺氏三通法和透刺手法相结合,在腧穴的选择上采用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相结合,多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贺氏三通法

著名的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创立了“贺氏三通法”,他认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所谓的“三通法”即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及三棱针放血为主的“强通法”[4],此三法可单用或联合应用于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

面瘫多是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或风寒郁而化热,面部经脉壅闭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日久不愈,可耗伤气血,气血不足,瘀血阻络,而形成面瘫之后遗症状。此时邪气已衰,正气亦虚,正邪相恋,病情缠绵难愈,若仅以毫针,功效则微,故在应用微通法的同时加用温通法,借助火力,既可补助正气,激发经气,鼓舞气血运行,又能引邪外出,达到疏风散寒通络的功效。面部神经、血管比较丰富,痛觉敏感,且面部直接影响美观,很多医家不主张在颜面部行火针疗法,如明代高武认为:“人身之处,皆可行进,面上忌之。”但实践证明,面部并非火针绝对禁区,只要不用过粗火针,避开五官、神经、血管,注意严格消毒,火针疗法仍是可行的,而且不会留下疤痕,影响容貌。

2.取穴原则

2.1 局部取穴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治疗面瘫时选取病变局部的穴位,以阳明经及太阳经为主,如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等穴位,可直达病所。从经络循行来看,四白、下关、颊车、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且下关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足阳明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迎香属手阳明大肠经,又是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颧髎属手太阳小肠经,又是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的交会穴,手太阳小肠经上颊,抵鼻,至目内眦及目外眦。故针刺这些穴位可促进鼻唇沟的恢复,使患侧口角向外上方牵引,减少鼓腮漏气、流涎。丝竹空、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且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其经脉从缺盆上行绕耳后,疏通此处经气可缓解面部神经血管痉挛,促进供血。阳白属足少阳胆经,又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上挟头角,激发此处经气,可促进提眉、蹙额。从辨证的角度看,头面为诸阳之会,这些穴位均为阳经腧穴,均有疏风通络之功效,针刺这些穴位,可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从解剖学上讲,丝竹空、下关所经表情肌由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支配;四白、颧髎所经表情肌由面神经的颧支支配;迎香、地仓位于面神经的颊支上;颊车位于面神经的下颌缘支上;翳风位于面神经的颈支上,恰好位于茎乳孔处。故选择这些穴位针刺,可促进炎性渗出物质的尽快吸收,减轻面神经水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2 循经取穴 在治疗选穴上,除了选取颜面局部腧穴,还需配伍合谷、太冲、足三里等肢体远端穴位,充分发挥腧穴的远治作用。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从经络循行上看,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夹口,上夹鼻孔,故有“面口合谷收”,颜面部的疾病均可选用合谷穴。太冲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故太冲穴可用于治疗面瘫。从穴性上看,原穴为本经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善调气中之血。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肝脏主疏泄、主藏血,故太冲穴善理血中之气。面瘫日久,经脉壅闭不通,气血运行不畅,选用合谷及太冲两穴相配,一阴一阳,一气一血,可共同达到调理脏腑,通达气血之功效[5,6]。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按五行属性来看,为土中真土,可补益脾胃,调和气血。配伍针刺足三里,可扶助正气,补益气血,促进疾病的恢复。

3.透刺手法

透刺法的应用最早记载于《扁鹤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中,如“中风口眼致喎斜,须疗地仓连颊车”。透刺法是指将毫针刺入穴位后按一定方向透达另一穴位的一种刺法。其优点有三:首先,患者病程日久,应用透刺的方法,一针两穴,可以减少取穴,减轻患者的痛苦。其次,通过透刺;可以沟通临近经脉,加强经脉间的联系,激发多经气血。如攒竹透丝竹空可以同时激发足太阳膀胱经及手少阳三焦经的经气,下关透颧髎可以同时激发足阳明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的经气,迎香透睛明可以同时激发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这样能更大限度地发挥通经络、通气血之功效;其三,透刺能增强刺激量,有利于经气的激发,使针感容易扩散、传导,起到分别刺两穴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4.典型病例及体会

董某某,女性,73岁。2015年4月27日,患者晨起后发现右侧额纹消失,右眼不能闭合,右侧口角下垂,伴流涎,无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立即至北京某医院就诊,查头颅CT未见异常,诊为“面神经炎”,予激素、营养神经、抗病毒药物口服,同时进行理疗、电针针刺治疗。治疗两月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右侧面部有麻木感,伴感觉减退,于2015年7月8日来我院针灸门诊就诊。就诊时症见:右眼不能闭合,右侧口角下垂,流涎,右侧面部麻木感伴感觉减退。查体:神清,语利,右侧额纹、鼻唇沟消失,右眼闭合不能,右侧口角下垂明显,鼓腮漏气,右侧面部针刺感觉较左侧减弱,伸舌居中,舌淡暗,苔白,脉弦。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面瘫。治疗:①火针治法:右侧面部局部用75%酒精消毒,然后将酒精棉球点燃,选择细火针,烧红针尖及针体,迅速准确地点刺右侧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等穴,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②毫针刺法:选择右侧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及双侧合谷、太冲穴,面部穴位采用斜刺,四肢穴位采用直刺,平补平泻,留针25分钟。以上治疗每周5次。2015年7月21日十诊,患者诉右侧面部麻木感减轻,查体右侧可见部分清浅的额纹,鼻唇沟出现,右眼可微闭合,右侧口角下垂较前略好转,鼓腮仍有漏气。2015年7月29日十五诊,对治疗略作调整。火针治法在此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点刺右侧上下眼睑及口角周围,毫针治疗改为透刺,选用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迎香透睛明、四白透承泣、下关透颧髎、地仓透颊车,另针刺右侧翳风,双侧合谷、太冲及足三里穴。2015年8月12日二十五诊,患者右侧面部麻木感消失,无流涎,查体右侧额纹较前清晰,较左侧略浅,右眼闭合露睛,两侧鼻唇沟基本对称,右侧口角略下垂,右眼双侧面部针刺感觉对称。依此法继续治疗,至2015年9月4日四十诊,患者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右眼可完全闭合,露齿时口角居中,鼓腮不漏气。继续巩固治疗十次,患者恢复良好,停止针刺治疗。后随诊至2015年12月,未复发。

从整个病程来看,患者在疾病初期,外院运用普通针刺治疗,并未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右侧额纹、鼻唇沟消失,右眼闭合不能,右侧口角下垂明显,鼓腮漏气。来我院加用火针后,逐渐出现额纹、鼻唇沟,右眼可微闭合,右侧口角下垂改善。后将普通针刺治疗改为透刺后,额纹、鼻唇沟、口角下垂的恢复明显,最终双侧基本对称,右眼可完全闭合。

体会:患者年老体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侵及面部经络,致使经络不畅,筋肉约束不能,出现口眼歪斜。回顾患者发病后近两个半月间,在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采用了理疗、电针针刺等治疗,但症状均未见明显好转。疾病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血,气血不足,瘀血阻络,而形成顽固性面瘫。此时邪气已衰,正气亦虚,正邪相恋,病情缠绵难愈,若仅以毫针,功效则微,故在应用微通法的同时加用火针点刺局部腧穴。火针疗法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可借助针力与火力,温经助阳,鼓舞气血运行,从而引邪外出,达到疏风散寒通络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7,8],火针对机体产生轻度灼伤,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刺激机体自身进行再修复,促进白细胞的渗出,进而发挥吞噬功能,帮助炎症消退。另外,针刺手法的选择对于面瘫患者的康复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文献表明[9~11],面瘫急性期正是面神经炎症渗出期,针刺宜轻、浅,不宜刺激量过大,以免伤正气,留下后遗症。而在疾病康复期,病情稳定,刺激量可加大,故由原来的毫针治疗改为透刺,一针两穴。透刺较单穴治疗更可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促使瘫痪侧肌肉对局部瘀血、水肿的吸收,面神经髓梢或轴突的变性是周围性面瘫的原因,透刺产生更强的刺激量可进一步引起机体化学反应,正性刺激面神经末梢,促进髓鞘的再生及神经功能的修复[12]。结合此病例可以看出, 贺氏三通法及透刺疗法在顽固性面瘫症状改善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常规针刺所不能岂及的,此法可推广至临床中,但应结合患者的病程、病情酌情应用,并注意针刺操作的力度,这样才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参 考文献

1 王桂玲,贺普.火针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5):28-29.

2 唐华生.透穴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0):76+112.

3 张敏燕,丁德光.透刺结合拔罐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0):58-60.

4 贺普仁.针灸三通法操作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1-588.

5 王海军,曹玉霞.四关穴的配伍原理[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2):14.

6 王玉明.浅析四关穴在治疗头面病症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报,2010,38(6):47-48.

7 吴峻,沈蓉蓉.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31-33.

8 张晓霞,吴之煌,董明霞.火针疗法治病机理初探[J].北京中医,2007(9):576-578.

9 张小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与临床优势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0):129-131.

10 孟凡颖,林沿岑,温进,等.贺氏三通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J].系统医学,2016(3):1-4.

11 蔡剑飞,徐君君,袁淑芬.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8):231-232.

12 孙博,张佳佳,刘源源.透刺联合桃红四物汤对静止期瘀血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6):1328-1331.

猜你喜欢
颊车口角三通
一起热压三通开裂失效机理研究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常按7穴不掉牙
CAESARⅡ中三通的分析和应用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小穴位 大健康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