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8-01-22 12:07王自红中共陆良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创造 2018年7期
关键词:县域文明人类

王自红 中共陆良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县域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以县级行政区为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贯穿于四大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原始文明是石器时代,人们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是人类匍匐在自然脚下。农耕文明就是铁器的出现使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多年,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工业文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生态,为时三百年,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危机,于是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进程随着人类社会一路走来,发达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2000年,全球的GDP相当于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生产总值之和。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迅速地破坏了生态环境。1930年到1963年发生在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的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发病人数几万人,死亡1万多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达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产业升级,并把高能耗、低端制造业的产业向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就这样完成了绿色转型。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战略布局

生态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大会、G8+5和APEC峰会等都将其列为重要议题,大国间磋商频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15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必须带来高污染,中国面临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水资源匮乏问题,也包括生物多样性的锐减问题等等。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确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高度;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用一个单设的篇章部分来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但是,现在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动力不足等困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型增长方式已经无路可走了。中国是世界工厂,粗放型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还引发了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社会冲突。县级上接省市,下连镇村,县域发展要适应这种新常态,就必须顺利推进经济转型。全国现在县域地区的生产总值在2012年的时候,达到了24万亿元,占了当时全国GDP的51.04%,足以见县域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地位。县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发展经济就会造成污染,治理污染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就慢。但是,从长远看,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只要有绿水清山,就会有金山银山。第一,县域工业要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求发展。县域工业出路只有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生产绿色产品,才能求得发展。第二,农业要依靠生态建设才能增效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安排部署,文件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切实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此外,对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主要目标也是关键出路。

二、县域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难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转型才能生存,而转型很难。第一,受时空压缩的困扰,不可能通过产业转移把它转走,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把这些企业转移到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而县级,尤其是西部省份的县,没地方可转,也没有时间转,即使转走了,当地的经济也没有出路。第二,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县级工业在招商引资时门槛比较低,承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的高污染、高消耗企业,现在这些企业亏损面很大,好多企业发工资都难。这些企业都需要依靠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来转型,可作为国家来说,创新能力不够强,县级层面就更难了,人才、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大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很难落实。 第三,县域农业、农村方面的污染已经是立体型的污染,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通过时空迁移、转化、交叉、嵌套等过程,产生新的污染,甚至形成循环污染,情况非常复杂。

(二)部分利益群体阻力巨大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经济不发达,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不被重视。为了当前的发展不管什么项目,没有挑选的余地,能引进来才是最重要的。甚至,一些面临被淘汰的产业,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地方主要靠它解决人口就业等问题,所以,地方政府只能选择保护。

(三)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民众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非常低,参与意识不强,这是目前基本情况。环保意识薄弱,对于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传统的堆放和焚烧方式令人堪忧。比如说每到秋天的时候,收完玉米,收完秸秆以后就烧,大规模把田地里的秸秆烧掉,结果烟雾缭绕,甚至造成飞机无法起飞的现象。部分环保行为,也是出于自我利益,而非公共利益。

三、县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县域工业污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来看这句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市场要起作用,首先需要配置资源,需要配置的资源有一个特性叫做稀缺性。那么自然资源是否也可以由市场自行配置,是否可以确定产权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对水流、森林、山林、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责权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产权。环境产权的使用权就是环境容量资源商品的使用权,即排污权和排放权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弃置权等。只要界定出环境容量产权,也就是一个县域到底能承受多少废弃物,然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来定价,以此来解决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输入端合理控制并减少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进入,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输出端把完成使用功能后的物品再生成资源。”即通过提高农用资料的利用率,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把农业排放物再利用,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全部变成资源循环利用起来。力求只有少量的污染物的排放,甚至于是零排放,农业污染问题就能得到缓解。

(三)牢固树立生态意识,系统防范生态风险

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每个县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逐一进行登记造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同时,将河长制、湖长制落到实处,加强监管,加强责任制考核。认真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县级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第二,加强县级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开展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同时,应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第三,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县级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结合每个县的实际,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县域发展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猜你喜欢
县域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