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传统技法与案例解析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以 《建筑设计基础》为例

2018-01-22 08:21
福建建筑 2018年1期
关键词:建筑学制图技法

魏 融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00)

1 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建筑学五年本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的建筑制图环节是第一学期的最后一个技法练习。其作用在于掌握建筑设计表达的基本方法,具有工程和艺术的双重性,即以工程技法来表达建筑工程技术需求,以艺术手法来表达建筑艺术形象。主要以3种设计媒介来呈现,包括图、文、型3个方面内容,最后成果为图纸、设计说明、模型。

此前,建筑设计基础课中建筑制图与识图技法练习是按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初步》[1]教材中3.2.1中的内容对选定题材的工程图进行抄绘,自行设计排版和配景,同时制作成品模型。主要是学习如何正确严格地表达设计以及线条的流畅、美观、清晰,与国内的大多数高校的传统技法训练较为相似。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单纯学习制图识图原则,练习线条技法未免枯燥,与此同时,如果将一些已成名的大师的设计理念进行渗透,并对其作品进行解析,同时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总平面图以及各种角度透视图的抄绘,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在2013~2014年第一学期,已经对2013级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尝试,是由课题组的老师们共同选择了一个形体构成较为简单,但空间丰富,基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瑞士建筑师博塔的成名作——提契诺桑河住宅,取得一定效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业体现出系统细致的思考,少数学生还有特别的见解,虽然也有少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较为贫乏,但整体上还是达到了教学目的。之后,准备根据学生的情况,将适当调整题目和方式,比如让学生自行选择题目,小组和小组之间题目可以不同。

2 教改的内容与探索

2.1 教改的内容和教学进程

2.1.1改革教学观念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便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故教学观念的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到先进学校直接感受教学的思想和观念。除此,教师们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怀若谷,不断地学习。其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进一步树立重过程、重体验、重能力培养的新的建筑教育观念。

2.1.2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筑设计基础课是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3个专业一年级的主干课程,第一学期主要是攻克传统技法大关,学习设计的表现方法。建筑制图与识图是重要的表现方法,在课程中加入介绍大师作品,通过实例来讲解设计的原理和表现的原则。让学生领会如何准确地呈现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且三者能够对应;总平面图在设计中的地位和要领;透视图展现建筑真实样貌;如何通过构图展示设计的特征和风格;以及大师是如何设计的,是做出怎样的设计的。

(1)提倡基于课本,多查找课外资料的学习方法

大学的学习已经不可能只是照本宣科,课本凝练的是基本原则和方法,例如案例和各方的思想流派还是要更多的从课外的资料上摄取。尤其是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可供参考的资料浩瀚如海,是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当前需要的,把自己查找到的东西整合变通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建筑学作为偏向社科人文的理工科目,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想法,从资料中找出支持自己想法的论据,从中总结出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逻辑。因此,多读书充实头脑,才有可能做出空间丰富、外型美观的建筑;多去思考体验,才有可能设计出满足人们日常行为,合理流畅的空间。

(2)强调动手能力,学会用三元的方式开展思路的设计方法[3]

本次作业要求上交的模型,既要带建筑的基地样貌,又要建筑可揭,能看出各层空间组织构成。前者强调建筑设计必须立足于实际环境,设计原则可以具有普遍性,但建筑本身必须符合当地情况、地形、气候、文化、风向、水体等,都是影响建筑形式的因素。后者强调建筑空间的丰富和合理,如何组织各功能,如何在竖向上达到统一。动手能力在建筑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完成阶段,模型能更直观地体现出设计特征。在设计阶段,模型是推敲思路的重要手段,空间想象能力再强大也抵不过实际的呈现,图纸再精细明确也比不上三维空间的具体真实。当二元的设计变得立体起来,更能说明问题也更能发现问题。

(3)注重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

由于一年级已经开设了《建筑制图》课程,为了避免讲授的内容重复,弱化对于传统制图的技法表现的讲授,强化对大师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构图形式美学的运用。从而为未来各学期的设计做铺垫,从学习设计方法到表现技法,通过一个课程作业得到锻炼。

本次作业的模型是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的。建筑本身就是各学科间协作才能完成的作品,借此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分工协作,集思广益地展现个人特征。同时,亦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了沟通能力,从而出色地完成作业,图1~图6为学生部分优秀作品。

2.2 教改的探索和尝试(表1)

表1 2014~2016年对于成果和内容要求的对比表

(a) (b)图1 2014级优秀学生作品——范斯沃斯住宅图纸

图2 2014级优秀学生作品——范斯沃斯住宅模型

(a) (b)图3 2015级优秀学生作品——水之教堂模型

(a) (b)

(c) (d)图4 2015级优秀学生作品——水之教堂图纸

图5 2016级优秀学生作品——萨伏伊住宅图纸

图6 2016级优秀学生作品——萨伏伊住宅模型

3 教改的成效与特点

3.1 教改的初期成效和长远效应

已经在最近三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中的制图环节中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3个专业同时进行。效果良好,具体体现:

(1)由于一部分学生很困扰工科设计类专业和美术类专业的区别,所以在制图环节之前,分别增加了线条环节和色彩环节和对成功建筑作品的解析,以及手绘方面的练习,促进学生对建筑构成的思考和对设计的认知。因此,一年级学生进入学习设计的状态较快。

(2)对一年级学生春学期后续的外部空间设计和内部空间设计在制图表达、构思立意和思路表现方面有良好的导向,如图7~图8所示。

图7 外部空间设计

图8 内部空间设计

(3)学会查阅资料,养成了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4)目前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设计和摄取资讯的主动性较高,对当前业内动态有自己的见解。

(5)二年级学生的制图能力有所提高,以往图面的低级错误(如线型、符号缺失、图名格式不规范等)有所减少。

3.2 教改的特点和重点

与以往的教学进程不同,此次改革既兼顾了现阶段的需求又在成果上体现出了进步性与前沿性,特点如下:

(1)对知名建筑作品不单单是了解形式,更要了解空间构成和环境影响,从而对以后的设计有潜移默化的导向。

(2)对作品分析和深入了解后,用制图的基本法则将其呈现于纸面,便于更好地掌握制图技法,比单纯抄绘和测绘更直观。

(3)制作知名建筑作品的模型,便于掌握和谐的尺度感,并通过模型制作,了解各种材质的结合可以达到不同的立面效果。

在这其中,通过作品的解析和绘制,掌握设计的思路过程和设计方法是其中的重点。

4 结语

大师作品往往较能体现设计的法则,具有强烈的美感,能够传承文脉,尊重自然,结合环境,有一些还展示了某一时期的新材料新技术,是学习建筑设计的优良范本。背景知识也较有趣,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对其作品进行解析,培养了思考的能力,便于日后学生进行设计时开展思路[2]。

大量摄取业内资讯本身也是该专业的日常,这一改革也可以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勤于思考,对于一年级正在打基础的学生是一个培养兴趣的机会。

通过成熟的知名设计作品来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的思路过程是对于设计基础课传统技法训练的一种尝试性改革,也是为了与其余主干课程更为紧密的结合。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便于在此后的年级自主学习建筑设计。

[1] 田学哲,郭逊.建筑初步(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44-178.

[2] 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 彭耀,王栋.基于建筑空间环境研究的建筑模型课程教学实践[J].装饰,2016(2).

猜你喜欢
建筑学制图技法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无声手枪如何消音?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小明巡山记
精通拍摄技法
二向反射模型在土地覆被制图中的应用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