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现状的调查

2018-01-22 10:25范莉莉彭琳成雅婧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现状

范莉莉 彭琳 成雅婧

摘 要: 以“同伴互助学习现状”为研究主题,通过对残疾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发现,多数残疾大学生对同伴互助学习持肯定态度,存在残疾程度和学习成绩差异;影响同伴互助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对互助学习的期待呈现出性别、年龄、学科和残疾程度的差异。据此提出打造互助学习平台,营造互助学习氛围;发挥教师导向作用,促进互助学习推行;坚持助学主体地位,落实互助学习策略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 残疾大学生 同伴互助 学习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逐渐被弱化,教学去中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开放式、扁平化、多元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同伴互助学习就是从中衍生出的教学方式。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的托平(Topping, K.)教授和美国的尔利(Ehly, S.)博士提出的,并发表在《同伴互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一书中。书中首次提出了“同伴互助学习”的概念,指出:“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1]2017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指出,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稳步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这就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着重稳步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高校如何帮助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大学生,满足个体的需求和发展;残疾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些都值得重视并加以研究,同伴互助学习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研究范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来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听力残疾大学生,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采用自制的《残疾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9%,同时开展个案访谈50位。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残疾大学生对同伴互助学习的认知和意愿

以“你是否了解同伴互助学习”考察残疾学生对同伴互助学习的认知程度,选择比较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4%。个案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残疾大学生,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或体验过同伴互助方式的学习,因而有所了解。这与学生所在的学校是中残联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学校”,长期开展高等融合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仅有4%的学生不太愿意参与、3%的学生不愿意参与互动学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同伴互助学习的效果持质疑态度,觉得投入时间精力多、效果甚微;部分同学主观参与意识较弱。93%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与同伴互助学习,对这部分学生的个案访谈发现,学生愿意参与互助学习,主要原因:第一,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希望能够获得同伴的指导和帮助;第二,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之间的交流是平等和自由的;第三,同伴互助学习不仅提供了一种残健学生融合的方式,更提供了双方交流的语境和平台。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现状和效果

一方面,针对“同伴互助学习对您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显示,认为帮助很大的占31%,比较有帮助占46%,有点儿帮助的占21%,没有帮助的占2%。77%的残疾学生认为同伴互助对其学习会有帮助,最显著的变化是学业成绩的提高、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这一点与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同伴指导激发了特殊学生的学习动机。特殊学生在与正常学生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2]。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其性别和残疾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9),残疾程度低的学生对同伴互助学习的认可度较高,残疾程度越高的学生对其认可度越低。同时,女生对互助学习的认可程度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残疾男女之间的性别不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合作程度、感知程度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同伴互助学习的效果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有39%的学生选择差别比较大,访谈中了解到原因在于:残疾学生缺乏固定的学习同伴、残健沟通交流有障礙、同伴互助效果达不佳等。这说明当前同伴互助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选择,在残疾程度(p=0.014)和学习成绩(p=0.019)呈显著差异,残疾程度越高的学生认为与预期差距越大,成绩越低的学生认为与预期差距越大。

(三)同伴互助学习的影响因素

在影响同伴互助学习效果因素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相关影响因素虽是多元的,但依然呈现出强弱次序:伙伴关系、互助方式、沟通交流、互助内容、评价方式,其他因素包含教师的引导、学习的环境、时间的安排等。其中伙伴关系的亲疏、互助方式的灵活、沟通交流的顺畅是影响同伴互助学习的主要因素。伙伴关系因素排在首位,这可能与残疾学生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说明良好的伙伴关系是互助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互助学习的内容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评价方式,“如果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能够和互助学习的评价方式一致,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如是说。此外,教师的引导在访谈中被多次提及,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希望进一步发挥教师在甄选学习伙伴、提供学习建议、搭建学习平台等方面的作用。

(四)同伴互助学习的期待和支持

以“你对互助学习的内容需求”为题,调查残疾大学生对互助学习内容的需求(结果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互助内容按需求度排序为:①专业课程;②职业规划;③社会实践;④学习方法;⑤专业技能;⑥学业规划;⑦心理咨询。进一步分析,发现残疾大学生对内容选择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更倾向于选择专业课程、职业规划、学习方法、专业技能等内容,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和专业课程。单因素方差检验发现年级差异同样显著,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专业课程划(p=0.000)和学业规划p=0.037);中年级学生更关心社会实践(p=0.019)和专业技能(p=0.049);高年级学生希望获得职业规划(p=0.000)和心理咨询(p=0.009)。可见学生因所处年级阶段的不同,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不一致,造成内容诉求上的年级集中分层现象。选择“网络指导”形式、“小组讨论”形式、“一对一”形式比例最高,这也是在互助学习实践中最受关注的三种形式。65%的学生认为伙伴需要真诚耐心、热情、有责任性,这一点具有显著的残疾程度差异(p=0.006),越是残疾程度高的学生,越期待得到真诚耐心和热情的帮助。残疾程度低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健全学生交流学习,残疾程度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选择比自身优秀的残疾学生,因为“虽然健全学生的沟通表达很好,但是我们对于有些复杂和抽象的词语并不能迅速了解,所以我们更期待由成绩优秀的残疾学生担任学习伙伴”。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多数残疾大学生了解并体验过同伴互助学习,这与学校长期深入开展融合教育高度相关,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的营造,积极融合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同伴互助学习的推进。

2.多数残疾大学生对同伴互助学习的效果持肯定态度,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升,但性别和残疾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生认为同伴互助学习的效果与预期之间差距较大,在残疾程度和学习成绩方面呈显著差异。

3.影响同伴互助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伙伴关系、互助内容、互助方式、沟通交流、评价方式、教师引导、学习环境、时间安排等。其中伙伴关系、互助方式、沟通交流、互助内容和评价方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教师在甄选学习伙伴、提供互助建议、搭建互助平台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4.残疾大学生对互助学习的内容需求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学习方法、专业技能、学业规划等,内容选择方面性别和年级差异显著。互助形式更倾向于选择网络指导、小组讨论和一对一三种方式,同时具有显著的学科差异。对学习伙伴的期待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偏好性呈现多样性,具有显著的残疾程度差异。

(二)研究建议

1.打造互助学习平台,营造互助学习氛围。学校管理层的关注和引导是同伴互助学习成功实施的前提和保障,需本着“以人为本、引导融合、协同合作、互助发展”的教育理念,成立互助学习的指导机构,打造互助学习的平台,从资金、政策和人员等多层面给予残疾大学生互助学习的支持。具体如下:一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互助学习的理念、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知晓并认同。二是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残疾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需求和特点,形成适切互助学习导向和支持机制,包含指导教师的选拔、互助伙伴的甄选标准、互助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建议等,因为要有效地实施及维护朋辈学习与互助,完善制度建设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3]。三是建立多元的评价和互惠制度,鼓励知识共享,激励互助行为的产生和持续。事实上,人性化的奖励制度及完整的学习过程体验,能更好地维持互助小组成员的纪律性和凝聚力[4]。

2.发挥教师导向作用,促进互助学习推行。相关研究发现同伴互助学习就是由表层认知到策略认知再到深层认知,以及由陈述性知识发展至程序性知识再到条件性知识的反复循环[5]。在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同伴互助引导者,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担任着助学活动的计划、指导、组织和协调等角色,具体包含选拔助学伙伴、培训助学伙伴、提供助学任务、推进助学实施、评价助学效果、解决助学冲突、给予助学建议等。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对助学伙伴的培训,协助助学伙伴制订助学计划、明确助学目标和内容、提供助学策略,尤其是引导学生掌握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沟通特点,能够采用不同的助学技巧。如注意助学的态度、语气及身体语言、掌握提问的技巧、知道何时停顿给予残疾大学生思考的时间、当答题错误时,给予其自我纠错的机会等。教师在进行助学伙伴配对和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助学双方的意愿、性别比例、知识背景、交互风格等因素的影响。

3.坚持助学主体地位,落实互助学习策略。首先参与互助学习的学生,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了互助学习的内涵和意义,认可互助学习的模式和路径。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共同发展[6]。其次,互助伙伴因学习的起点、能力、背景、经历等存在差异。但在同伴互助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核心参与者,是课堂构建者,他们在不同的任务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在互助学习中获得自我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生成[7]。最后,互助学习伙伴在学习過程中还需要适度地进行反思。事实上,信任、分享、交流、协作和反思是互助学习策略的五大要素,其中反思这一要素却常常被忽略。坎贝尔曾将反思形容为“一个人内心的对话”,学习者在此过程中“获得经验、形成信念、得到感悟”[8]。同伴互助学习中的反思,常常是对互助活动中的经历、困惑和感悟进行记录,为进一步互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互助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Topping K, Ehly S.. Peer-assisted Learning[M]. 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98(23):313-315.

[2]于雯.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同伴指导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20-23.

[3]龚媛媛,赵雪.高职生朋辈学习与互助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04):44-49.

[4]黄蓓蓓.基于慕课平台的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建构[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01):65-69.

[5]左璜,黄莆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4):53-57.

[6]李志刚,谢华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研究概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0(S2):46-48.

[7]Lave,Wenger.王文静译,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8-40.

[8]李胜波,李爽,孙洪涛.促进教师同伴互助的在线实践社区环境设计框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23-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残疾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策略研究》(C-a/2015/004)、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十三五”课题《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的研究》(16YB12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团体辅导对残疾大学生抗逆力的干预应用研究》(2018SJSZ168)、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需求与赋权:残障大学生帮扶制度创新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融合教育视域下残疾大学生学习支持研究》,同时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的资助。

猜你喜欢
同伴互助学习现状
立足职高学生特点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高职英语课堂学习现状及课堂学习动机激发对策研究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课堂同伴互助教学模式构建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