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8-01-22 12:34骆渊邓小海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课程

骆渊 邓小海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无规范化和系统性,也没有明确规范的教学模式。与国外相比,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还没有脱离传统模式,而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更擅长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非情感价值观上的洞察力,这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和方法。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系统性的概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经验为依托,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其他课堂教学模式不完全一致,它既遵循一般课堂教学的规律,同时也要求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可谓千姿百态,事实上有很多教学模式名称虽不同,其实质却相同,是一种教学模式多样性的表现。此外,对同一种教学形式进行模式分类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对同一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的侧重点、视角不一所致。如何合理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每一个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就近几年来学者提出的几种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构建教学模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采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认知论为基础;赫尔巴特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创建了“五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到20世纪50年代,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十分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尤其要注意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强调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自信心、创造性的培养以及价值感的获得。但长期以来,该课程教学实践面临了一些实际问题,导致其教育引导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有些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继续沿用传统的凯洛夫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从复习或检查先前学习内容开始,然后对新学内容进行讲授,接下来就是指导性的练习,教师通过提问或提供反馈及校正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最后以学生课后作业结束。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主观需要。这样的课堂教学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难以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性以及主体性,因此收效甚微。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不是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主要不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目标的达到必须依赖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同时结合实际,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活動式教学模式

活动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理论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融入活动中,强调自身的活动感受,其中多以游戏、团体辅导活动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下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习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并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王婷(2015)将游戏活动运用到心理健康教学中,构建了游戏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其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该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心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成两份,一份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份时间交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从教学过程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离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阶段,不仅结合了传授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讲授和讨论两个过程之间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阅读材料、课程作业、文献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来参加下一次的课堂讨论,避免了已有讨论式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泛泛而谈的不足。

黄晓蕾(2016)根据教学干预定量结果和教学录像视频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人际关系主题下,运用对分模式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提高高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情绪管理方面有促进作用。(2)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对分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外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采用“先了解后体验”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模式由“自下而上”翻转为“自上而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获得个性化的收获和成长。

尚俊霞(2017)选取5所高中院校的2000名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翻转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可行的,促进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和参与的程度,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感知、观察等体验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领悟,进而进行反思、自省、内化,最终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体验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直接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先行后知”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角色扮演、案例呈现等方式模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心理情境,将抽象的理性知识以一种可感知的、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经过共同的讨论和分享,学生的感受会变得更加清晰,认识会得到提升、理解会得到深化。

罗素琼(2017)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和传统讲授式教学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效力是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相对更有效。

此外,李国忠(2015)提出了“情境·认知·体验·内化”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构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题解读更新认知、参与体验分享领悟,实践拓展内化升华”的四步教学模型,通过教师的情境引导,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采用调查访谈和实验研究的方式检验其效果,数据显示有84%的学生认为课程非常有帮助,在后期对实验班进行前后心理测量,结果表明该心理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平均分较前测有所降低。

(五)具身教学模式

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在于身体在认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该理论认为,认知个体的身体,是一种思维活动与物质世界的共同体。身体帮助我们去感受、理解世界,给予个体身体刺激,再將刺激传输到大脑。因此,具身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必须以身体为核心,重视学生的身体动作体验,充分合理地调动身体的能动性,通过身体的感官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

徐柏露(2017)通过两个班的教学实验比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相对于心理健康传统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其中在社会能力分维度、学习能力分维度、个性维度中有显著提高。

三、小结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再继续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大潮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需要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系统整合各方面资源,才能发挥综合优势。

教学改革的真谛就在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寻求。教师应该解放思想,以生为本,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模式,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探索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良性互动,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陈春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