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佳句作比较,妙语如珠巧点拔

2018-01-22 12:34涂国萍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会计学成语资金

涂国萍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也就无所谓课堂教学,好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不仅能准确恰当地传授知识,表情达意,而且能够声声入耳,娓娓动听,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进学生的听课热情,并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要求我们教师拥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唯美完善地运用语言艺术,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毋庸置疑,会计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如何将悠久的会计文化、深邃的会计思想、精确的会计学概念、精辟的会计学原理、精练的会计学原则,精彩的会计学惯例,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对于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目前在校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广,接触经济业务实践较少,对会计类课程中那些概念、原理、原则、惯例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淋漓尽致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对我们任课教师来说,是个时时要思考并探求的问题。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名言“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即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学习者就能借助于原有的认知来理解,把握新知识的特征、规律。笔者从十多年会计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会计基本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若是能适时、恰当地运用名言佳句、古典诗词、成语俗语(简称“三语”)进行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三语”是我国几千年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不但字义精辟,对仗工整,且音节整齐,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極富音韵美,还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妇孺皆知,这些“三语”早已嵌入了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三语”,就能使枯燥的、索然无味、陌生的课堂生动起来,变得有形象、有色彩、有音韵,情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又能使人产生联想,增强对新知识的感知意识,借助已有的知识结构,将新知识中抽象的概念,纳入形象思维,收到由旧及新,由不知到已知的效果;同时在“三语”动人旋律的熏陶下,教与学不再沉重,学习、探求知识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讲解资金运动的运用

在会计学原理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结构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各特定对象的资金投入、资金使用(资金的周转循环)、资金退出等过程,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用成语“川流不息”来比喻,将企业的资金运动形象地比喻成大江大河那样奔流不止,学生根据此自然现象(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联想,由此及彼,从而感知资金运动的磅礴气势和经济活动的持续性。

资金运动的形式,不同性质的单位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工业企业(制造业),其资金周转循环分为供、产、销三个阶段,在讲授其特点时,用“周而复始”这个成语来概括,“周而复始”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不停地循环周转,也就是说企业的资金沿着供、产、销三个环节不停地循环周转,在每一次的资金周转中获得增值,长此以往,实现企业资产的积累和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个终极目标;而预算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只有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个阶段,用“大江东去不复返”这句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来说明,即国家源源不断拨给行政事业等预算单位的资金,按规定进行开支,并不需要返还(偿还),此短语与“周而复始”对立,从而引导学生带着动感去领会预算单位与一般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运动的本质区别。

在讲授资金的平衡关系时,结合举例以“此起彼伏”生动的说明,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各会计要素内部或资产及权益各自内部变化的特征,为“这边起来,那边落下”的等量变化,进而理解这种变化不会引起会计等式的失衡;在讲解预算会计的“专款专用”原则时,用“桥归桥、路归路”,“买盐钱不能用来打醋”这一俗语通俗形象地概括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家预算拨款和其他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作改变用途,挪作他用;用“称不离砣,公不离婆””这一俗语比喻常规情况下,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同增同减的账户对应关系,使学生能形象地归纳、记忆该类业务的处理方法。

二、讲解长期股权投资时的运用

在讲解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时,教科书上的说明是“投资最初以投资成本计量,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此处借用人们熟知的一句成语“水涨船高,水落船低”来比较,此成语是一种自然现象,把投资者比做船、把被投资者比做水,该成语形象地体现了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由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荣与损,投资者均要在账上反映出来,是否体现水涨船高,是“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分界点。

三、讲解计算利润时的运用

我国企业编制的利润表,是采用多步式的,从“营业收入”为起点——“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未分配利润”,而最后的“未分配利润”的数额,一定要和“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相等,笔者用一句古典诗词改编而成来作比较,“一江春水向东流,计算利润要碰头”,尽管两表的项目不同,格式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原理也不同,但是两表中有相同的项目——未分配利润,数额必须相等,也可以说是两表共同的终点。

利润形成的流程如下:一方面从银行存款——在途物资(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各种费用及开支——本年利润(借方),其规律就是资金运动的方向与实物流动的方向一致,账务处理上从“银行存款”贷方开始,一直到“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销售收入实现,还有其他各种收入的实现(实现收入时,要记入收入类账户的贷方,银行存款等资产类账户的借方),期末要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与前者结转到的“本年利润”借方的费用类账户进行比较,计算盈亏。学生记住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计算利润要碰头”的俗语,就记住了两表中的“未分配利润”数额上的相等关系,不会出现同一个项目,两表中数额的南辕北辙及牛头不对马嘴。

四、讲解会计报表时的运用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以表格的形式将会计符号、数字等会计信息载体加以整合,从而揭示出会计主体的总体形象,所谓“小小报表真神奇,有车、有房、有货币,纵使企业千百亿,不用万语一表记。”可以说,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包容、简明的集中体现。当我们拿起一份企业的会计报表时,其资本实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市场形象立刻会浮现在我们眼前,整个人竟仿佛身临其境般踏足企业之中,会计报表在空间上拉进了信息需求者与信息提供者(企业)的距离。话说一首短短的儿歌,就能让学生对这个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载体,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学生何尝不会会心一笑,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教师在会计学的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三语”进行比较与点拨,形象、贴切,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进入想象的空间,展开联想的翅膀,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正确的道路与方向发展,让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三语”意识产生认知上的交融;拨动学生的智慧之弦,让学生将新旧两种认知意识进行对比、碰撞、联想,得出两种认知意识的含义与意境上的相似之处,从而将新知识中抽象的概念,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形象思维,形成认知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概念、原理、原则及惯例,从而让学生爱上会计学科,有兴趣探求会计学的奥秘,欣赏会计学的美丽,做一个快乐的会计人。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会计学成语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拼成语
猜成语
市会计学会确定2014年度10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