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草莓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8-01-23 05:44廖益民胡美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德种苗草莓

廖益民,胡美华

(1.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建德 311600; 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草莓具有外观鲜丽、口感好、风味浓等优点,是全年上市最早的鲜食水果,且食用方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草莓是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具有适应性广、周期短、效益好等特点,适宜与水稻、苦瓜、西甜瓜等轮作套种。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引进示范推广草莓优良品种与设施栽培清洁化生产技术,加强品牌营销等举措,促进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设施草莓主产区[1]。浙江省草莓种植面积5 333 hm2,产量10万t,产值稳步增加,2016—2017年超15亿元,产值高的可达45万元·hm-2以上,是建德、奉化、临海、诸暨等草莓重点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1 现状

1.1 栽培技术日益完善

一是品种更新较快。2000年前草莓主栽品种以丰香、法兰地为主,2000年后推广章姬品种,该品种品质好、对白粉病等病害抗性较强,但不耐贮运。后引进红颊品种,品质好,较耐贮运,但易感炭疽病,育苗困难,推广步伐慢。2006年后攻克了红颊育苗难关,迅速成为生产上的主导品种,占栽培面积的70%以上。目前生产上除主栽品种红颊、章姬外,近年来还示范推广了越心、越丽、越丰、红玉等品种,以及小白、白雪公主、太空草莓、天仙醉(醉侠)、妙香、隋珠、香蕉草莓等特色品种。二是推广大棚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慈溪等地曾发展的露地栽培方式,草莓以速冻出口加工为主,由于效益低,已基本消失,目前全部采用大棚设施栽培[2]。生产上普及应用了土壤消毒、夏季高温闷棚、大棚温湿度调控、肥水一体化、冬季多层覆盖保温、应急增温补光等措施,并集成制定了草莓生产地方标准、技术规程与模式图,提升了草莓产量品质。三是栽培模式丰富。草莓与水稻及其他作物的间套轮作,实现水旱轮作、稳粮增效,全省各地陆续创出了“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农业的典范,实现了粮、莓双丰收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成为粮产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草莓大棚套种西瓜、甜瓜、玉米、丝瓜等高效经济作物,增加成本不多,可提高土地、设施利用率,增加种植效益。

1.2 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不断优化草莓优势种植区域,壮大贩运队伍,推行分级包装和销售,提升了组织化程度。一是创建品牌。建德、奉化等草莓主产区分别创建培育不少具有当地特色的草莓品牌,如建德的建德草莓牌、奉化奉冠牌、富阳大青牌、乐清北塘牌和舟山里钓山牌等。二是建设产地市场,扶持产销队伍。全省各地形成了以莓农运销为主,专业或兼业贩运相结合的贩销队伍,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并通过采摘游直销,微信、网络等电子商务扩大销售半径。三是培育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育苗基地。建德发展草莓种苗产业,全市年繁育优质草莓约480 hm2,生产草莓苗4亿株以上,产值达4.50亿元。红颊草莓是浙江省近年来推广应用的主栽品种,具有品质好,冬春季抗白粉病等优点,但苗期抗病性差,育苗难度大,夏季育苗高温高湿情况下炭疽病发病重,成苗率低,育苗成本高,成为制约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因而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危害是育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在有关单位联合攻关下,开展了红颊草莓3级良种繁育技术、示范推广应用脱毒种苗、建立健全原种与生产种苗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在栽培管理方面创造适合该品种草莓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等一系列研究,有效缓解了育苗期炭疽病高发的难题,突破了育苗难的瓶颈,使红颊迅速成为全省的主导品种,浙江省也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种苗繁育基地与销售中心。

1.3 “走出去”开发初见成效

受本地土地、市场消费等限制,建德等地莓农,发挥技术优势和创业精神,利用外省市的市场和土地资源种植草莓,在海南、四川、湖北、福建、广东、江西等省草莓消费区就地种植销售,年种植面积超过4 600 hm2,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益,且带动了当地草莓产业发展。建德草莓产业从摸索到规模化种植、从“放养式种植”到专业产业化管理、从“自家门前”到走向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1.4 草莓采摘游异军突起

草莓产业和休闲旅游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农业文化功能,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部分草莓精品园、观光园结合旅游发展高架栽培,具有方便采摘,无泥土污染,清洁化生产等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德至2017年已连续举办了9届草莓节,发展草莓旅游产业,建立草莓观光园,作为建德“果蔬乐园”品牌的主要品种,不仅形成了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旅游产业,极大提高了当地草莓产业的知名度,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促进了苺农增收。

2 存在问题

2.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技术普及,安徽、江苏等邻近省份草莓大棚栽培发展也较快,设施栽培草莓面积和总产量剧增,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网络关于质量安全方面的负面报道,打击了消费者信心,草莓鲜销价格骤跌,效益下滑。

2.2 连作障碍制约因素

由于建德等草莓老产区已经连续种植草莓近30年,黄萎病等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影响加大,白粉病、灰霉病危害,影响草莓品质效益与质量安全。

2.3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仍不高

草莓生产受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制约,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不相适应,品牌不响,产品精、深、细加工发展迟缓。

2.4 健康草莓种苗繁育不稳定

近年来局部区域红颊草莓出现花序鸡爪状畸形等现象,造成较大损失,这主要是由于生产上育苗户长期以生产苗作母株自繁自育,导致种性退化,以及在育苗后期为控制炭疽病而采取三唑类杀菌剂进行高强度防治等综合因素所致;草莓种苗生产在年度之间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质量不稳定,波动较大。如2013年受高温干旱影响,草莓苗单位面积数量大幅下降,同时受菲特台风影响,不少地方草莓受淹重新种植,造成当年草莓苗异常紧俏,价格突破1元·株-1,有些草莓基地甚至因无苗不得不改种。而2014年由于受上年繁苗效益好的影响,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夏秋天气较好,基本无高温酷暑,繁苗数量多,供大于求,造成苗价大幅下跌,有些繁苗户甚至亏损。2015年育苗面积减少,草莓苗供应紧俏,价格大幅上涨,且不少商品苗感染炭疽病,定植大田后死苗,严重影响种植效益。2017年由于8月异常高温,加之草莓种植后10月初高温天气,草莓死苗严重,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2.5 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草莓设施栽培,冬春季节棚内湿度高,病害多,质量安全问题受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如2012年一季度浙江省遭遇罕见的持续阴雨寡照天气,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均分别创历史同期极值,对大棚草莓生产带来较大影响,田间草莓植株普遍发病重,产量低,商品性下降,不少草莓种植户损失较大甚至亏损。红颊对白粉病抗性强,已成为草莓产区主栽品种,但灰霉病发病重,尤其在湿度高等恶劣天气情况下更甚,种植户的不规范用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产品不合格等安全隐患,严重影响草莓品牌声誉。浙江省秋季常因为受到超强台风的影响而雨水频繁,移栽后的草莓苗遇到高温高湿环境易感炭疽病;如遇到冬春季连续阴雨天气,草莓灰霉病、白粉病极易暴发。因此,有效鉴别并控制好草莓各个阶段的病虫害,是草莓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关键措施。

3 发展思路与策略

以新时期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草莓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培育“三品”提升为举措,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生产主体,坚持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稳面积、优品种、育壮苗、重管理,主攻质量、打响品牌、提质增效,实现绿色发展。

3.1 稳定面积,优化品种结构

重点拓展消费区的草莓采摘基地,提升种植效益。根据多元化的市场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草莓品种,如采摘游的莓农可采取品种多样性原则,在栽培红颊、章姬大众品种的同时,可选种一些口感好的特色品种,如越心、小白、白雪公主、隋珠等。莓农在选择时,可根据不同的目标消费市场和销售渠道,合理搭配种植。如小白是红颜变异品种,2014年通过北京审定,果大品质优,口感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抗白粉病能力较强,适合作为采摘游或礼盒搭配品种发展。

3.2 提高轻简化生产技术到位率

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选择生态条件良好的环境作生产基地,防止大气、土壤和水源污染,推广提质增效技术。应用草莓—稻等新型种植模式,实行水旱轮作换茬,缓解连作障碍,并采用高温闷棚或棉隆、石灰氮消毒等措施,对病害土壤进行彻底消毒,以及无滴长寿农膜保温、水肥一体化等综合配套措施,采取农业健身栽培、生物物理防治、使用高效低毒药剂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引进示范开沟起垄机、自动摇膜机等机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3.3 完善种苗生产技术体系

注重草莓健康种苗繁育,重点推广红颊、章姬、越心等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推广草莓脱毒苗,提高种苗繁育水平。制定红颊草莓健康种苗繁育技术规范,既控制炭疽病危害,繁育优质种苗,又有效控制红颊草莓花而不实及畸形果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草莓产量、品质,减少农药的使用。通过培育壮大草莓育苗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苗繁育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草莓苗销售;加强草莓种苗的售后服务,做到订苗、销售、苗的后期管理一条龙服务,指导新发展草莓基地提高草莓苗成活率,赢得市场声誉,做大做强种苗产业。

3.4 注重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安全要从“产出来”和“管出来”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草莓安全生产技术指导,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抓好示范点建设及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到位率,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合理用药,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强化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草莓质量安全监管,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形成威慑力,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

“产出来”主要是应用健壮栽培、清洁生产与绿色防控措施。一是推广种植品质好、抗性强的草莓品种。二是加强农业防治措施。在种植前对种苗和土壤进行消毒;科学肥水管理,实行健壮栽培,增强植株抗性;采用高架立体基质栽培方式,深沟高畦,加强通风透光、控制棚内温湿度,合理整枝掰叶等农业防治措施,从而消除或抑制病虫害发生的条件。三是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如杀虫灯、色板诱杀、昆虫性诱剂等,用硫黄熏蒸预防白粉病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四是禁止使用禁限用农药,实行“必要时科学用药”[3]。连续采收季节发生病虫害,一次性采下成熟果实,然后对症下药,待过了安全间隔期方能采收,确保符合草莓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五是推行蜜蜂授粉、疏花疏果等技术,增施菜饼等有机肥和结果期施用高钾肥,提高果实商品性和风味品质。六是推行清洁化生产技术。通过高架栽培、全畦覆盖地膜等措施,提高草莓光照,方便采摘,减少污染。“管出来”主要是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浙江省从2015年起开展草莓质量安全管控行动,探索建立了“产管并重、精准施策、齐抓共管、全程管控”工作机制,形成了草莓质量安全“一品一策”管控模式,制定《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建议》,指导各地规范草莓用药技术,加快草莓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等技术,完善草莓安全生产技术建议,加快形成从源头到产品准出的全程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大农资追溯信息化推进力度,加强草莓农资经营信息化管理,保障用药安

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3.5 提升科技、拓展功能

针对不同上市时期、不同消费群体或不同加工需要,研究实行草莓不同品种类型和不同用途的采收分级、贮运保鲜或加工工艺要求。重点开拓城市鲜销及采摘游市场,重视速冻加工品出口,积极探索扩大鲜果保鲜出口。大力发展草莓休闲观光园建设,弘扬草莓文化,拓展农业功能,并充分利用各种农展会、博览会和媒体展览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名誉度。建德、临海、嘉善、海盐等地尝试草莓无土床架栽培方式,草莓可提早上市20 d以上,适合观光采摘游,产品售价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各地建设积极性颇高,但投入成本较大,且技术管理要求较高。

3.6 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通过草莓协会,重点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市场信息网络体系,预测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减少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风险和盲目性,促进全省草莓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综合应用技术优势、市场流通销售优势及品牌优势,实行“走出去”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产业优势和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草莓产业优势。打造建德草莓等公共品牌,并通过建德新安江·中国草莓节、建德市草莓产业论坛、优质草莓展示展销、农超对接会等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品牌,以品牌拉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效益,推动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童英富,廖益民,等.建德市草莓育苗产业现状及关键技术[J].蔬菜,2013(1):50-52.

[2] 胡美华,金昌林,潘慧锋,等.早春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对草莓生产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2(10):1407-1409.

[3] 忻雅,胡美华,廖益民,等.育苗期药剂处理对设施栽培‘红颊’草莓开花结果性状的影响[J].中国果树,2016(3):31-34.

猜你喜欢
建德种苗草莓
宿建德江
建德五星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