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的逆针灸对脂质代谢双向调控的机制浅析

2018-01-23 17:46韦艳会孙亦农朱世鹏
中国全科医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神经肽中枢下丘脑

韦艳会,孙亦农,朱世鹏

脂质代谢包括脂质的合成与分解,其中肝脏是脂质合成与分解的“重要场所”,而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是脂质代谢的“总阀”。食欲调节中枢包括饱食中枢与摄食中枢,二者拮抗调控食欲的稳态平衡[1]:当表达食欲的摄食中枢兴奋时引起进食行为,促使脂质沉积,三大营养素形成;当表达食欲抑制的饱食中枢兴奋时引起摄食减少,若减少到一定范围则会引起脂肪动员,脂质氧化分解供能。现代研究表明,逆针灸对食欲调节、能量代谢、脂质沉积等均有明显的正向干预作用[2],而其作用的发挥与其能够启动多种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靶点,在多通路网络环境下对食欲调节中枢进行调节密切相关。口水代谢通路是本课题组前期运用KEGG数据库,通过Gene Ontology terms(GO)和生物学通路(pathway)分析,构建出的一条与摄食、脂质代谢相关的分子信号传导通路[3]。本文从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的角度探讨逆针灸对脂质代谢双向调控的机制,以期对防治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 逆针灸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逆针灸属于预防医学范畴,“逆者,迎也”,翻阅词典释义为“预先、事先”之意。“逆针灸”一词最早出现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 卷之四十五·养小儿候》:“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古方既传有逆针灸之法。”而其理论则更早源于《内经》治未病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官能》中指出:“是故上工之取气也,乃救其萌芽。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确指出了逆针灸的理论根源于治未病思想。《外科理例·卷一·针法总论五十一》进一步阐明这一思想,言之:“大抵用针迎而夺之,顺而取之。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逆针灸在机体欲病未病之前给予机体一个良性刺激,扶正祛邪,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 逆针灸对脂质双向调控是多系统、多靶点的共同调节

脂质代谢是一个复杂的双向过程,包括脂质吸收和脂质分解。脂质吸收是中短链和长链脂肪酸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以甘油一酯、甘油、三酰甘油状态进入肝脏,最终以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等状态由肝脏进入血液循环,再经过肝外组织转化储存[4];脂质的氧化分解是脂肪在脂质敏感性酶的作用下,将脂肪分解为三酰甘油和甘油的过程[1]。逆针灸对脂质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机体能量储存不足时,逆针灸可以引起进食的摄食中枢兴奋,进而引发摄食行为;当机体的能量储存过剩时,逆针灸可以引起食欲抑制的饱食中枢兴奋,促使脂质氧化分解。如冯超[4]运用逆针灸联合常规艾灸对成长期大鼠肥胖的防治效果探究发现,逆针灸、艾灸、逆针灸联合常规艾灸对大鼠体质量、血脂、脂肪肝等均有明显干预作用。如周鹏[2]通过对300名亚健康状态的“背俞穴”进行逆针灸干预治疗,发现逆针灸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能量指数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当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失调时,逆针灸可以促进能量平衡向稳态方向发展。现代医学关于逆针灸的调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些热门观点集中于:(1)逆针灸可以作用于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通过拮抗作用促进神经肽Y(NPY)和促黑素皮质激素原(POMC)的表达,来控制摄食行为;(2)逆针灸可以影响机体内分泌环境,从而间接影响食物的摄取,达到平衡脂质代谢的目的;(3)逆针灸可以影响脂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脂质的氧化分解产热;(4)逆针灸可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介导的瘦素减脂作用等[5-9]。总之逆针灸调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一系列的基因、转录因子、激素等有关。下丘脑是参与能量调节平衡的关键脑区,而食欲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的二级中枢,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0-11]。

3 食欲调节中枢是脂质代谢的“总阀”

下丘脑调节脂质稳态平衡的区域包含弓形核(ARC)、腹内侧核(VMH)、背内侧核(DMH)、室旁核(PVN)和下丘脑外侧区(LHA)5个区域。5个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下丘脑神经元。神经元分为抑制食欲和促进食欲两种,这两种神经元在食欲控制上互相拮抗。ARC和VMH是血液分子如激素(如瘦素、胰岛素、生长素释放肽等)和营养素(如葡萄糖、游离脂肪酸等)整合的主要部位。在ARC中,神经元共同表达刺激相关肽(AgRP)和NPY以及含有来源于POMC的神经元。NPY、AgRP和POMC的神经元能够广泛地投射到包括DMH、PVN和LHA在内的关键下丘脑细胞核,而下丘脑细胞核反过来将调控指令发送到下丘脑和下丘脑外部以调节进食。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下丘脑的室旁核,其是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重要结合点,影响摄食行为及能量代谢[12-15]。

4 口水代谢通路是响应摄食信号的关键途径

伴随科技发展,全基因组筛选测序技术不断完善,使得通路构建成为可能。口水代谢通路是由多种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的神经肽及其受体组成的网络图形,而这些神经肽及神经肽受体多广泛分布在唾液、唾液腺导管及支配唾液腺的神经中。瘦素是一种来源于肥胖基因的16 kDa循环多肽激素,人体小叶内导管腺含有不同类型细胞,均表达瘦素受体[16]。现代研究表明,瘦素存在于唾液中,而瘦素mRNA及其蛋白则存在于人类唾液腺[17]。研究表明,瘦素能够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通过发送饱腹感信号作用于下丘脑内的受体从而起到负性调节食欲的作用,进而减少食物摄取和增加新陈代谢[18]。

Ghrelin是一种常见的食欲调节激素,由28个氨基酸组成酰化肽,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19]。生长素释放肽O-酰基转移酶可以进行无活性形式的辛酰化以产生活性形式,并将酰基侧链连接至丝氨酸残基,该链可以作用于胃,增加食欲,并加快胃排空。研究发现,肥胖患者的平均Ghrelin水平通常低于偏瘦个体[20-22],而在节食过程中,Ghrelin水平则会增加。Ghrelin及其受体GHS-R由唾液腺合成,最后被分泌到唾液[18],而来自Ghrelin基因肽的肥胖抑制素存在于横纹肌组织和人唾液腺的排泄管中[23]。在脑肠轴,Ghrelin通过胃的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作用于下丘脑GHS-R,提高食物的摄入量。通过信息整合传入下丘脑的ARC,激活ARC内促进食欲的NPY,促进食欲,引起摄食行为。

5 逆针灸通过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途径对脂质代谢进行双向调节

综上,逆针灸对脂质代谢稳态失衡具有良性干预作用,当脂质合成量较少,逆针灸可以调控脂质合成;当脂质沉积过多,逆针灸可以促使脂质的氧化分解,最终使机体内能量达到动态平衡。口水代谢通路是脂质代谢的关键通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也认为,口水代谢通路是逆针灸调控脂质代谢比例较高的通路[3]。逆针灸对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的调节,可能是逆针灸干预脂质代谢的关键机制。

6 小结

脂质是机体储存能量的宝库,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营养不良等诸多疾病。在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防治结合,重视预防医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故找出防治脂质代谢紊乱的有效方法是当今疾病研究的重要课题。逆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绿色疗法,其可以通过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对食欲进行调节,从而影响脂质的合成与分解,据此深入探讨逆针灸对脂质代谢的双向调控具有创新意义及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神经肽中枢下丘脑
神经肽Y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棘皮动物神经肽的研究进展❋
棘皮动物神经肽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棘皮动物神经肽的研究进展❋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科学家发现控制衰老开关
中药对下丘脑作用的研究进展
兴奋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对结节乳头体核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受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