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喀巴大师传略十七颂》看道帷格西对宗喀巴精神的弘扬

2018-01-23 18:18
西藏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师

何 峰

(青海民族大学宗喀巴研究院,青海西宁810007)

1705年康熙帝西巡,御批在西北重镇西安创建广仁寺。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活佛进京途中往往下榻该寺,作为行宫。广仁寺有一尊宗喀巴大师泥塑像,寺院主持关符清祈请道帷格西喜饶嘉措为此像撰写一篇赞颂文,道帷格西遂于1950年11月3日作《宗喀巴大师传略十七颂》(以下简称《传略》),后由法尊法师译成汉文,并以《宗喀巴大师赞》为题发表在《现代佛学》(月刊)1957年12月号“纪念宗喀巴诞辰600周年”特辑。1982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喜饶嘉措文集》录有此文。2015年7月,广仁寺沿用法尊法师译名以藏汉两种文字将全文刻于其千佛殿殿门两侧。

《传略》共有十七颂,用藏族传统九言格律诗写就。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书首礼赞,祈请文成,仅一颂。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十三颂,分颂记述宗喀巴事迹。第三部分是文跋,回向与写作缘起,共三颂。

《传略》所记述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建者宗喀巴大师的生平事迹,其作者道帷格西则是宗喀巴大师后世出类拔萃的弟子。他自幼追寻宗喀巴大师的足迹,走大师求学之路,学习佛学经典,并在国家和民族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积极奔走,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这体现出他对宗喀巴大师利民爱教思想的弘扬,也反映出藏传佛教有着爱国爱教的优秀基因和光荣传统。因此,笔者试以《传略》为缘起,就道帷格西对宗喀巴精神的弘扬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自幼入寺,在多麦打下坚实基础

诗曰:“第六饶迥火鸡年,如佛菩萨所预言,成为鲁本格之子,降生宗喀妙传奇。断脐滴落鲜血处,所生旃檀十万叶,庄严狮子吼佛像,前无古人妙传奇。三岁时由噶玛巴,授近事戒年七岁,端珠仁钦前出家,进入佛门妙传奇。十七岁时那遍知,恩师鼓励及自愿,前往卫藏佛法地,日月东升妙传奇。”

这是《传略》第二颂至第五颂。

藏历第六饶迥火阴鸡年(1357年)十月,宗喀巴降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一户殷实的藏族人家,父亲叫鲁本格,母亲叫香萨阿曲。其出生地位于湟水河畔,藏语称之为宗曲喀,宗喀巴也因生在湟水河边而得名。传说,在宗喀巴出生剪脐滴血之处,长出一棵枝繁叶茂的旃檀树,每片树叶都有一尊天然形成的狮子吼佛像。宗喀巴3岁之时,应诏进京路过的大成就者噶玛噶举第四世活佛噶玛巴·若必多杰授予其近事男戒。7岁之前到夏琼寺,7岁时在法王端珠仁钦座前出家为僧。受具有预知未来神通的恩师端珠仁钦的鼓励,加之自己强烈的求学愿望,宗喀巴17岁时便赴卫藏佛法之地求学深造。《传略》前述四颂内容,就是集中描写宗喀巴大师在青海降生、进入佛门、离开家乡赴藏求法这段历史。

《宗喀巴传》(以下简称《传记》)记载,宗喀巴“在未出家之前的一段时间,法王使之成熟于密宗金刚乘之门……刚到该法王座前之时,他看到在那里有很多念诵佛经的人,通过观察并用心琢磨,就未经专门学习拼读而自己能够流利地诵读经典了。自接受灌顶至出家为僧前即接近7岁之时,他将胜乐、喜金刚、普明、阎摩敌等许多坛场仪轨记于心中,还多次做胜乐铃尊者自受灌顶,并将神瑜伽和念诵次第等都一同努力学习。”[1]7—8这是早期传记对宗喀巴在夏琼寺前期学习情况仅有的一段描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从中足以窥见大师自幼聪慧好学并学有所获的概况。

和宗喀巴大师一样,道帷格西在5岁时被父母送到附近的古雷寺道帷扎仓老僧洛赛处学习藏文和经文,7岁时在该寺拉仁巴格西诺尔布座前受戒出家,起法名为喜饶嘉措。“9岁之时,其聪慧颖悟已是异于常人,任何经典只要念诵二三遍,虽不能理解全部深奥意义,但都能牢记在心,不再遗忘。”[2]幼年的深厚积累和超于常人的记忆力,为道帷格西成年的求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弘扬宗喀巴大师精神指明了方向。

从《传记》记载看,宗喀巴大师在家乡的学习生活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即在夏琼寺师从曲杰端珠仁钦,专心学习约10年,之后即赴西藏深造。克珠杰记述宗喀巴初在西藏学习情况时说道,“对于大乘《经庄严论》,此前在多麦的时候就已经听授并背诵于心,还作过依据自己理解的讲述以及向别人讲解等。”[1]19《经庄严论》是慈氏五论之一,由此可以推测宗喀巴大师在青海时至少还涉猎过般若其他经典。道帷格西以宗喀巴大师为精神指引,不仅学习大师学过的佛教典籍,而且据其近侍回忆文章称,他在拉卜楞寺诸高僧处“研习赛仓阿旺扎西《摄类学》《悟慧论辨析》《因理论辨析》、慈氏《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明义疏释》《入中论》等。”[2]可见,道帷格西在家乡学习时,已经涉及中观、因明等五部大论其他内容。

从《传记》看,宗喀巴对中观、因明等经典是到了西藏后才开始学习的,而道帷格西则在入藏之前就已经学习或者接触过这些经典。此外,从相关资料看,同时还有过比较系统的辩经训练,并且表现出优异的辩才能力。这些都为他更好地弘扬宗教喀巴大师精神积累了学识,奠定了基础。

二、入藏深造,佛学理论融会贯通

诗曰:“从如印度诸贤哲,遍学显密世俗论,到达知识天空边,先寻博闻妙传奇。适应徒众各实际,佛祖教旨每字句,全都悟为解脱法,中显教诲妙传奇。救遍众生慈悲心,道次第之所缘相,进出修定夜继日,终勤修炼妙传奇。”

这是《传略》第六颂至第八颂,此三颂从不同角度描述宗喀巴在西藏求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情形。宗喀巴在其自传《敦勒玛》中,将自己的一生概括总结为“前求广闻博学、中皆显现教诲、终修勤奋践行”三句话,而《传略》此三颂就是对这三句话的展开,分别解释其含义:首先赴名寺、拜高僧、广闻博学,继而将所学全部佛法都升华理解为引人成佛的方法和途径,最终不分昼夜勤奋实践、修炼、禅定。

关于宗喀巴进藏年龄,有16岁和17岁两种说法,其实这是周岁和虚岁差别所致。克珠杰的记载是,大师“牛年秋抵达吉祥直工林间”[1]18,这一记载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这里说的牛年指藏历第六饶迥水牛年(1373年),宗喀巴这一年从家乡出发,当年抵藏,这时他16周岁,道帷格西采用虚岁记年,符合藏族传统。

宗喀巴大师到达西藏后,先赴止贡替寺礼节性地拜会其座主曲吉嘉沃并结法缘,还有过短暂的学医经历,之后就全身心投入佛学理论的学习。在德哇坚师从云丹嘉措、乌坚巴认真学习般若秘诀经典《现观庄严论本疏》,仅用18天时间,就将经典全部词语非常熟练地领会于心并通达其意。从德哇坚上师简仁巴认真听习《经庄严论》等慈氏诸法,并领会于心。如此仅仅2年时间,就对般若词意十分精通,在19岁时他又赴桑浦、德哇坚等诸寺院游学辩经。“大师在智慧和佛法方面圆满之美名远播,他那思维洞察力之铁钩钩住了善知识和学者们的心弦。”[1]20之后,在孜庆、觉莫隆、萨迦等著名寺院先后拜仁达哇、噶希哇·洛赛巴等高僧为师,学习俱舍、律经、因明、中观,不久便精通佛学五部大论。24岁时受比丘戒,接着学习密宗,系统研习夏鲁寺布敦传承密宗经典和仪轨并认真修行实践,36岁之时就成为兼通显密的真正法王。

恩师端珠仁钦很早就为宗喀巴进藏作各项准备,当年宗喀巴跟随商队和朝圣者一起进藏,还有西藏止贡替寺的一位布施官。传记载,其中有宗喀巴两位舅舅,可见有亲人在专程护送。相对而言,道帷格西入藏求学之路则艰苦很多,他生活窘迫,主要依靠贤巴方丈等人给他凑的两三个月的盘缠才得以到达拉萨。

至道帷格西之时,格鲁教派的学佛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他入藏之前就在拉卜楞寺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到西藏后直接入哲蚌寺,并一直在那里学习,而再无需像宗喀巴时期那样到处奔波逐寺拜师求法了。

按照格鲁派经院教育体系,即使最后在像哲蚌寺这样的著名寺院按部就班地学习并精通五部大论,一般人至少也须经20多年的时间,获得学位也是在40岁之后。而道帷格西在哲蚌寺学习只有10年左右,33岁之时就获得格鲁派学僧最高荣誉——拉仁巴格西学位。对道帷格西这样的优异表现,虽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完全可以说后学之辈中少有来者。

宗喀巴大师在36岁时兼通显密,道帷格西在33岁时获得拉仁巴头等格西学位。他们在西藏求学并且都在短时间内取得常人无法企及和不可思议的骄人成绩,其共同的原因就是刻苦,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表现简直如出一辙。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两人都十分注重经典背诵、辩经等经院教育的传统学习方法,并且持之以恒。

宗喀巴在20岁的火龙年(1376年),前往觉莫隆寺拜堪布噶希巴·洛赛哇为师学习律经经典著作。“那时,大师在听经之余,从头背诵《律经根本律》广注,坚持每天背诵箭长版17叶,从不间断。”[1]27传记又载,大约在火虎年(1386年)宗喀巴30岁之时,“被誉为记忆高手的名叫朗·聪麦、多麦巴·嘉华扎西、释迦珠3人,前来试量其记忆能力有什么特别之处。据说,从天亮能看见字时起至太阳照到蔡卫郎经堂之顶,将此前从未看过的一部箭长九行版经典,大师非常准确地将四叶熟记于心,朗·聪麦只断断续续地记住了二叶半,其他二人则各一叶之外都没能记住”[1]39。

道帷格西在宗喀巴大师刻苦学习精神的影响下,也克服困难,专心致学。他曾回忆早年的学习情况时说:“有一次,到某村念诵《陀罗尼经集》的《吉祥积》与《清净金刚滴》时,仅念诵五六遍,即熟记全文。同时,将七行版的《甘珠尔大藏经》某部的一叶(含正反两面),静心默念一次,即能朗朗背诵……大师每每谈起幼时念诵情况时,曾说他当时每天清晨起床后至喝早茶的约一个时辰内,能背诵熟记7页[注]这里的“7页”,也应该是“7叶”之意,若论现今之“页”那就是14页了。长短的经文,令师傅也惊叹不已。”[2]161足见他对藏传佛教经院教育传统和大师精神的弘扬。

据《传记》记载,宗喀巴学习般若时赴数十座寺院辩论,为学习《俱舍论》一部经典,来回奔波于前后藏,请求多位名师给他讲授,却屡遭挫折,最终才如愿获得真传。道帷格西在哲蚌寺求学期间,践行宗喀巴学习精神,刻苦至极,“每当学院学期之时,除白天参加学院的辩场进行讲辩外,每个夜晚又参加学院或各康村组织的夜间辩场,立宗讲辩,从未缺席过一次。”[1]162

三、艰难困苦,无法撼动修学之志

诗曰:“锐解千万经难点,三种戒律悉清净,慈悲六度四摄藏,胜贤正善妙传奇。见大中观空性义,远离五过具八行,离苦乐边如莲花,见修行殊妙传奇。”

这是《传略》第九颂、第十颂。

藏传佛教对达到一定境界的学僧有着高标准的要求,这就是学习经典要精通,持守戒律要清净,心底要慈悲善良,而第九颂所表述的就是宗喀巴在这三方面的功德。在佛学五部大论之中,中观至为深奥也十分重要,第十颂则表述宗喀巴大师在修定、探究中观见地方面达到无与伦比境界的情形。

藏传佛教博大精深,所要修学的经典丰富而深奥,必须持守的戒律繁多而严苛,应该修养的道德标准很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佛也就是一个不断磨练意志和考验精神的过程,想学佛有所成就难免要经历诸多苦难,并且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句名言,用在这两位贤哲身上再也贴切不过了。

宗喀巴大师和道帷格西在求学、修佛过程中都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宗喀巴大师一生承受了巨大的病痛折磨,他苦读成疾,“正当将《律经根本律》广注四十余卷熟记于心之际,出现了障碍情况,即患胸部剧烈疼痛之疾。疾病长时间不见痊愈……”[1]27多方求医无果,最终从恩师仁达哇介绍的一位萨迦秘咒老格西处获得秘诀并经实践后才慢慢恢复健康,前后历时1年半左右。此时宗喀巴刚好20岁,正值学习五部大论的关键阶段,即使在患病期间,他也坚持学佛、讲法,从未间断。过度的精力和体力透支,又导致他以后的健康屡屡出现问题。在40岁之年,宗喀巴师徒30多人前往巡礼杂日圣地,返回途中下山口之时,“顷刻间一只脚的脚面突然像用刺扎一样钻心地一痛便整个疼痛起来,并且出现肿胀、大片发黑……”[1]70—71此次足疾,也留下了后遗症。在他55岁的水龙年(1412年)十一月,又生病并持续了很久,期间甚至“有连续二十多天根本没有睡眠,下半身有几次锥刺般的痛疼。”[1]98师徒们在唯恐失去怙主的巨大担心中连年做前所未有的福寿法事,法会中给僧伽的斋茶、午饭等供养开销巨大,据说仅白茶就用了六千一百多钱[注]藏文史书记载,白茶是一名贵茶种,“钱”是将其价值换算成白银的枰量单位。。宗喀巴大师克服困难险阻,一心求佛的坚强意志也鼓舞着后世弟子道帷格西战胜重重困难,实现弘佛愿望。

道帷格西曾深受家境贫寒、生活穷困的煎熬。父母让年仅5岁的他入古雷寺,就是生计所迫。他早年丧父,姐姐又出嫁,母亲无力供给,只好让他与师父一起生活。他在古雷寺,学习之余不得不从事乡村经忏师活动,以求得些许布施,维持艰难生计。他16岁离开家乡到拉卜楞寺,也有谋生方面的考虑。在拉卜楞寺期间,他“一方面潜心学经,一方面为所在学院做小工挣取微薄报酬,以维持生计。”[2]161

道帷格西回顾当年学习经历时,常常动情地说:“初到拉萨的那一不短的时间里,无日不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沿门行乞化缘,做乡村经忏师,几乎成为相依的伙伴。然而刻苦精进钻研经论的成就,终于找到了为之服务的机遇。”[1]163有一次,化缘到一位名叫巴拉西尕的人家,顺便被请念诵《甘珠尔大藏经》,诵读中发现《律部》一函有一叶经文正反面被印错。遂将此情告诉主人,但该施主根本不信,说以前很多格西在他家年复一年地所念诵的就是这部经典,他们都没说过,佛经怎么会有错呢?于是从一座寺院借来《甘珠尔》经典对照,主人才确信有错。惊喜和钦佩之余,他到处传扬其学问之大,为道帷格西化缘打开了方便之门。

他还回忆说,又有一次到一处庄园化缘,被请做祈禳法事,念诵《贤劫经》,深得主人欣赏,于是让他再诵一遍。当得知他的原籍是多麦之时,该主人便赞叹道:“见到您有如此非凡风采和才华,不由想起当年宗喀巴初到卫藏时的情景,也和您一样。”并请求写一组教诫诗,主人看过诗歌,见文情并茂,惊叹不已,并生敬仰,连连声称“失礼”,遂延请上楼设座款待,并结为供施关系。从此,格西的生活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才得以安心学习[1]163—164。

无论求学还是在弘法期间,宗喀巴大师和道帷格西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然而无论再大的困难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他们都知难而进,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历经诸多磨难,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努力实现了各自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这是藏传佛教精神的一脉相承。

四、责无旁贷,全力弘扬佛教正法

诗曰:“数十大论由心讲,捏碎敌论疯象头,论著威严人神域,讲辩著惊妙传奇。修复曾期弥勒殿,聂隆创立转法轮,祈愿会与达孜供,四大功业妙传奇。显而性空深缘起,原气显现神幻身,善说雷炬狂燃烧,消除要愚妙传奇。五三土牛建甘寺,六三前往弥勒处,寺院弟子满天下,世间无比妙传奇。”

这是《传略》第十一至第十四颂。

讲论佛法、善于辩论、著书立说,是评判学僧水平高低的三条重要标准,第十一颂就是从讲、辩、著方面概括论述宗喀巴大师非凡而奇妙的功德。学有所成的宗喀巴在木狗年(1394年)修复今西藏山南桑日县境内的古刹曾期寺院及其主供弥勒佛像,火牛年(1397年)在聂隆地方举行前所未有的盛大法会并形成定制,土牛年(1409年)在拉萨举行祈愿大法会,宗喀巴还在甘丹寺建立了称之为甘丹供奉的密宗供奉仪轨,后因其费用布施由达孜宗承担而改称达孜供奉。以上四件事在宗喀巴的整个事业链条中意义重大,史称“四大功业”,《传略》第十二颂所述即为此。第十三颂说他最终觉悟性空缘起之理。第十四颂容易理解,在他53岁的土牛年(1409年)创建甘丹寺,63岁的土猪年(1419年)圆寂前往弥勒佛尊前,在他身后所建寺院和涌现的弟子遍布大地,其功业无人能比。

当年离开青海赴藏之时,恩师曲杰端珠仁钦给宗喀巴的教诲是,“开首讲到闻思方面先学这个、再学那个等闻思次第,之后要求对所学内容须亲身体验实践,最终通过传法使徒众得以成熟!”[1]16大师36岁后努力所做的一切,就是“通过传法使徒众得以成熟”的事业,而《传略》以上四颂所描述的就是其所建功业中的代表性事迹,宗喀巴大师后半生所从事的就是学以致用,弘扬佛法,使众生成熟于佛法,并利益众生。

道帷格西学成之后,自然也是努力效法宗喀巴,弘扬大师精神,为藏传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例举一二。

第一,校勘甘珠尔大藏经。道帷格西获得拉仁巴格西学位之后,在191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劝说道帷格西放弃返回故里的打算,也不必进入拉萨上下密院探究密宗,并且邀请他在罗布林卡校勘编辑《布敦全集》,继而又校勘、刊刻《甘珠尔》大藏经。前后历时14年,道帷格西才基本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藏文大藏经是藏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道帷格西为它做出了一份贡献,因此受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赞赏。

当年,宗喀巴学习显宗告一段落之后,于24岁之年受比丘戒,接着进取密宗。《传略》第六颂讲到宗喀巴曾拜如同印度贤哲一样精通佛学理论的很多名师修习显密诸经典的事,而宗喀巴密宗方面的主要上师就是曲吉华哇和琼累巴。曲吉华哇是布敦仁波切的高足,琼累巴是布敦仁波切的同门师兄弟。铁羊年(1391年)秋末,宗喀巴至娘多贡松德钦寺,拜师曲吉华哇座前,系统学习《时轮广注》并接受全部灌顶。他还迎请一位特别擅长瑜伽实践的瑜伽师才旺的优秀学生关桑到一僻静之处,精通研习全部瑜伽大坛城画线舞颂、坛场仪轨汇集、持手印等内容[1]48—50。铁羊年(1391年)秋后至水猴年(1392年)春夏将近一年时间,宗喀巴住夏鲁寺并在琼累巴处完整听受密宗经典及其各项灌顶[1]51—52。至此,他完整承袭了布敦仁波切的纯真法统。道帷格西花费6年时间校勘的《布敦全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夏鲁派密宗学说原著,那么其校勘工作也就是对宗喀巴法统的有力弘扬。

第二,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传略》第十四颂谈到“弟子满天下”,也正是有了这些优秀弟子的竭力捍卫和坚定维护,宗喀巴圆寂之后其格鲁教派依然昌盛不衰,而这又得益于他生前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宗喀巴自火龙年(1376年)讲授上俱舍起,广转传佛法轮,一生培养了无数弟子。《传略》第十一颂“数十大论由心讲”一句,所指就是宗喀巴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留下的一则奇妙故事。

宗喀巴讲经融会贯通,火兔年(1387年)冬因众弟子恳请,他闭关精心研读数十部经典,20天后捆包所读全部经卷,从初五日晨起,每天分15个课时同日开始心讲15部经典,其中有2部经典因篇幅较小而被提前讲完,于是再续讲2部小经典。3个月内完成《释量论》《般若》等17部重要经典的从头至尾脱稿心讲,每遇难点问题还要从其他相关经典中不看典籍而旁征博引,破立确证,全藏僧众都惊呼不可思议[1]42—43。

道帷格西以宗喀巴为榜样,讲学传法,弟子遍布各地各界。他在西藏罗布林卡从事校勘文献期间,还为哲蚌寺廓莽、洛赛林两学院和甘丹寺江孜、夏孜两学院活佛、学僧长期讲授五部大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拉萨三大寺的高僧、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官员都拜师向他请教问题。上世纪30年代,道帷格西应邀到内地在北京大学等国立五大学及上海大菩提学会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讲授藏族历史文化。中国佛学院成立后,格西兼任院长,并亲自给学员授课,除佛典、文化教育外,还注重爱国爱教、德行戒律等方面的教育。

第三,维护佛教教义的纯洁性。诗曰:“袈裟文殊宗喀巴,细锐理路金刚剑,夺命雪域诸邪说,世间智者齐赞美。”根据藏文写作传统,作者起文要向本尊神祈求灵感,而《传略》这一颂就是从赞颂宗喀巴无比辩才的视角祈祷助他作文顺利。本颂意为,宗喀巴是文殊菩萨身穿袈裟的化身,其严谨的逻辑和敏捷的思维,是一把高悬在那些雪域邪说头顶火星四射的夺命金刚利剑,这在南瞻部洲所有智者口中传为佳话。

对宗喀巴辩论方面的功德,《传略》在第十一颂也有具体表述,而借祈祷首颂先作专述,除作品主人公这方面的贡献之外也与作者专长和个性有关。道帷格西本人就是一位论辩高手,他先后发表《不朽金刚霹雳矢》《阐明疑义宝鉴》《粉碎谬论十万屏利匕首》《驳斥〈正理狂啸〉之劫火》等论战著述,猛烈抨击一些学者的观点,坚决维护格鲁派教义的纯洁性。同时,他还撰写《功德本体论释》《龙树奥义略探·无畏狮子吼》《政教各宗印记·闻者有益》等各种论著,阐释和发扬格鲁派教义。道帷格西曾专门维修家乡寺院,并建立经院教育体系,还为一些寺院写过寺规僧约等。总之,他从多方面为佛教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满腔热情,服务国家利益众生

诗曰:“作传功德鲜乳河,堪比皓月甘露藏,祈愿大地诸疾病,刀兵饥馑永绝迹!如是法王宗喀巴,简略传记十七颂,西安广仁寺主持,关符清由远祈请,心房蕊间享稍许,第二佛陀法恩故,勇讲显密诸论者,喜饶嘉措速著呈”。

这是《传略》第十五颂至第十七颂,也是最后三颂,其内容就是文尾祈愿,享受“第二佛陀”宗喀巴大法恩的作者他撰写此《传略》,诚挚祈愿此作品的创作能为大众和社会带来吉祥,同时简要交待祈请作文者、作者基本情况,这是藏族学者写作传统的结尾模式。

第十五颂说,他创作《传略》功德如同草原鲜乳、夜空皓月、人间甘露一样美妙无比,祈愿今后永远不要有疾病、战乱、饥荒等天灾人祸。在《传略》全文之中,这是作者集中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一颂。从中不难体会到,道帷格西心系众生,厌恶战乱,渴望和平,祈愿人民幸福安康。他的这些思想,也一以贯之地表现在他的人生实践之中。

1.为世界和平奔走呼号。道帷格西于1950年11月创作《传略》,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也有不少灾祸,他的祈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祈愿大地永远绝迹战乱,盼望世界永久和平,针对性更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作战,道帷格西于11月初三日即撰写此《传略》,祈愿战乱绝迹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之后,他即捐献巨款支援前线,并宣传动员各族群众积极参加爱国捐献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道帷格西抵制战争、向往和平的思想和行动,早在十几年之前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抗战宣传团走遍甘青蒙藏地区,发表《为宣传抗战告蒙藏同胞书》和《白法螺的声音》,号召佛门僧侣和广大蒙藏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发挥了积极作用。

爱好和平是佛教的重要理念之一,但宗喀巴大师早年求学之时也曾饱受战乱之苦。据传记记载,火龙年(1376年)“在德哇坚出现很多口角和战乱,使大师心烦意乱,冬季师徒若干人就前往后藏方向。”[1]28又载,铁马年(1390年)宗喀巴“想去娘多到仁波切德钦巴座前,但听说帕摩竹巴大军被引往拉堆,正在从那里回撤。因此,该兵事结束之前的这个秋季驻于此峡谷长沟之脑”[1]48。当时,宗喀巴只是一介学僧,面对战乱只能躲避,除此之外毫无其他办法。相比之下,道帷格西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地位大不一样,因此这时的他完全有能力在争取和平方面有所作为,而且也的确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2.竭尽所能利民护国。《传略》第十二颂提到的宗喀巴四大功业之一聂隆法会期间,他做了大量工作,使当地一些世代有矛盾的村庄及其村民首次坐到了一起,从此之后每年的法会期间他们都有这样的表现。道帷格西也效法藏族历代高僧传统,花费不少精力,成功调解诸多村落间的矛盾甚至一些世仇纠纷,传为佳话。

就在《传略》第十二颂提到的举办拉萨祈愿大法会和第十五颂提到的创建甘丹寺的前一年即土鼠年(1408年),明永乐帝遣使隆重诏请宗喀巴进京,虽因健康和事业等原因未能应诏成行,但宗喀巴复书皇帝并回赠重礼,禀报情况说:“我们在此地的僧俗大众都诚挚地一直在为大皇帝的身体健康长寿和国政长久稳固反复祈祷着,谨请知之。”[3]300由宗喀巴与永乐皇帝牵头开创的格鲁派与明王朝的良好关系,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从上世纪30年代初起,道帷格西就职于国民政府,做了不少有益之事,并受到高层尊重。新中国建立之后,他先后担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会委员等职。他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的贡献受到党和国家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长期的工作中,道帷格西与开国领袖和老一辈革命家们结下深厚情谊,并留下了很多传世佳话。

3.国际交往友好使者。《传略》第六颂讲到宗喀巴学习密宗的情况,第十颂讲到学习中观、证悟空性的问题,其实他在理解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过程中有过不少困惑。木猪年(1395年)六月,宗喀巴师徒13人来到今西藏山南洛扎地区扎吾寺,并准备经此前往印度香格日木扎大成就者处。其原因是,宗喀巴认为藏地当下所有的佛说、注释、秘法等均已精心学习和实践,只是在中观、密宗方面还有不少疑点,主要对密集和胜乐方面的诸内容还有一些犹豫,甚至存在虚幻,前往印度就是为了断除疑惑,确证真理[3]226。根据宗喀巴的学识和修学风格,到达印度后除拜师请教、学习之外,他肯定少不了与当地学者和大师们的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只可惜由于堪钦夏多哇极力劝阻而未能成行,宗喀巴对外交流的愿望也就未能实现。

在对外交流方面,道帷格西堪称藏传佛教界的出类拔萃者。他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普通信众的众多外宾。1955年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1957年和1958年两次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参加世界佛教大会,并先后参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2500周年纪念大会、世界佛教协调理事会、世界和平理事会第一次大会,1961年率团护送佛牙至缅甸和斯里兰卡巡展并接受朝拜。

在这些活动中,道帷格西积极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展示新中国佛教界的风采,增进与国外佛教界的友谊,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充当了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并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风度受到广泛尊重和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我们从《宗喀巴大师传略十七颂》管窥宗喀巴大师的精彩人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伟大精神。联系作者人生经历,也不难发现道帷格西对宗喀巴精神的弘扬。自幼在家乡入寺献身佛门,赴藏深造精通研习显密经论,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致力于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热爱国家为众生谋福祉,这些精神在宗喀巴大师和道帷格西身上都有生动的表现和耀眼的闪光。

不仅如此,这些精神也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藏传佛教其他高僧大德之身。究其根源,爱国与爱教相统一,是佛教中国化的藏传佛教在长期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基因和良好传统,宗喀巴大师和道帷格西就是传承这种基因和承继这些传统的杰出代表。

猜你喜欢
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大自然的隐身大师
大师画我也画
大师画,我来做
对话大师
大自然的伪装大师
看热闹大师
猫大师妙煎三鱼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