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莪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2018-01-23 10:46吴庆华黄宝优韦荣昌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技术规程

吴庆华 黄宝优 韦荣昌

摘 要 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是广西道地药材。广西莪术地膜覆盖栽培是近年来产区新兴起的一种高效生产方式,已被越来越多药农认可。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此项技术,充分发挥其节本和增产潜力,根据产区调研结果以及试验示范总结,制定了广西莪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规定了覆膜栽培的园地条件、整地、选种、播种、覆膜、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和包装储藏。

关键词 广西莪术 ;覆膜栽培 ;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R28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8.09.006

Abstract Curcuma kwangsiensis is a typical medicinal plant in Guangxi, China. In recent years,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of C. kwangsiensis has become a new efficient production model which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farmers. In order to develop this new cultivation model, save cost and increase production of C. kwangsiensis,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ural practices for C. kwangsiensis were prepared based on the survey, trial and demonstration in the C. kwangsiensis producing areas. These practices included site selection, land preparation, seed selection, seeding, plastic film mulching, field management, pest management, harvesting, processing, packaging and storage.

Keywords Curcuma kwangsiensis ; cultivation with plastic film mulching ; cultural practices

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干燥根茎(莪头)入药,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为中药材莪术的来源植物之一。另外,广西莪术的干燥块根(莪苓)也入药,药材名郁金,习称桂郁金或广郁金,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功效[1]。广西莪术亦称桂莪术,是广西道地药材,栽培历史悠久,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钦州、玉林、贵港和南宁等。随着对广西莪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产品相继开发,其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长期坚挺,广西莪术生产已成为广西一些地区农民致富增收的大宗特色产业[2]。

长期以来,广西莪术生产均采用露地栽培方式。传统的露地种植产量普遍偏低,在人工和生产资料价格相对较低时,还是有利可图的,但在用工短缺,土地、种苗、肥料、农药等价格暴涨的当下,传统的栽培方式显然已难以为继,必须在栽培技术上寻求新的突破。在众多的行之有效的农业实用技术中,地膜覆盖栽培可谓是目前增产显著,增效比较大的一项技术。通过地膜覆盖,配合其它栽培措施,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3]。刘逊忠等曾对莪术覆膜与露地栽培的效益进行过比较,结果表明,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净增效益在30%以上[4]。近年来,地膜覆盖栽培广西莪术的生产方式已逐渐被药农认可。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此项技术,本课题组根据产区调研结果和试验示范总结,制定出广西莪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规定了覆膜栽培的整地、选种、播种、覆膜、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和包装储藏等环节中应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参数。该规程的制定对于促进广西莪术种植规范化、标准化,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1 范围

该规程规定了广西莪术地膜覆盖栽培的园地条件、整地、选种、播种、覆膜、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和包装储藏。该规程适用于广西莪术主要产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地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T 393-201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2013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2002年)第32 号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 园地条件

3.1 環境质量

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园地应建立在远离居民点和交通主干道,且周围无工矿企业等污染源的地段。空气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土壤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3.2 气候条件

3.2.1 温度

年平均气温为21℃以上,7月份平均气温在28℃以上,1月份平均气温在 10℃以上,霜期短,正常年份霜期不超过3 d[5]。

3.2.2 湿度

年平圴降水量在1 250 mm以上,各月降水量分配均匀;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宜在75%以上。

3.2.3 光照

需要充足的光照。

3.3 立地条件

要求地势平缓,排灌方便。土壤宜选择土层较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忌积水、忌连作。

4 覆膜栽培技术

4.1 肥料使用原则

栽培过程中所使用的肥料应符合《NY/T 394-2013》的规定。

4.2 播前准备

4.2.1 品种选择

广西莪术在广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因受自然环境或生产条件的影响,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适应性强,性状遗传稳定的地方品种,如广西玉林地区的成均种和六万种,以及广西钦州地区的青塘种等[5]。各地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与本地区相适应的品种或类型进行种植。‘广成种和‘广吉种是广西中医药大学选育、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非农作物新品种认证的两个广西莪术品种,其抗性、产量和品质均优于普通常用种,适宜于广西桂中、桂南地区栽种[6]。

4.2.2 整地

前茬收获后及时将地块犁翻,翻耕深度25~30 cm,晒土越冬,春节前后再次翻土碎土,然后起畦,畦面宽120 cm、畦高20 cm。每667 m2(1亩)施腐熟有机肥2 500~3 000 kg和过磷酸钙250~300 kg作基肥,均匀撒在畦面上,然后翻入土壤中。结合施肥,每667 m2用75%辛硫磷0.25 kg或40%甲基异硫磷0.5 kg掺细土20 kg均匀施入土中,防治土老虎、蛴螬、蝼蛄、蟋蟀等地下害虫。播种前7~10 d,每667 m2用金都尔100 mL,兑水45 kg喷洒地面防草。

4.2.3 种茎准备

4.2.3.1 种茎选择

在广西莪术收获时,选择大小适中,类椭圆形或圆锥形,完整无伤,无病虫害,饱满结实的根茎留作种。

4.2.3.2 种茎贮藏

选出作种的根茎,削去侧根,摊放在室内通风处晾3~5 d,降低根茎水分,然后堆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存放。堆高不宜超过50 cm,以免引起发热腐烂。

4.2.3.3 播前处理

播种前,将个头大的切成2块或多块,每块重15~20 g,带1~2个健壮芽。切时注意不要伤害根茎两侧面上长的芽眼,然后在切口处蘸上草木灰,摊开晾放,待伤口愈合后便可栽种。

4.2.4 地膜准备

地膜幅宽应≥[畦面宽+(畦高×2)],以160~180 cm为宜;地膜太薄易破损,太厚则不利于出苗,以0.006~0.008 mm为宜;由于南方地区容易滋生杂草,黑色地膜对杂草的抑制优于白色地膜,因此宜选用黑色地膜。

4.3 播种与覆膜

4.3.1 播种期

传统的露地栽培播种期大多是4月上旬[7]。盖膜后地温一般可升高2~3℃,因此覆膜栽培播种期可以早一些,以2~3月为宜。提早播种,生长期可以更好地利用温度、雨水和光照等自然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广西莪术的增产潜力。

4.3.2 播种技术

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5 cm,株距30 cm的种植密度开穴,每穴放种茎1~2个,芽头向上,然后覆土盖种,播种深度5~6 cm。每667 m2播种5 000穴左右,每667 m2用种量130~150 kg。

4.3.3 覆膜技术

下种并覆土后,将畦面上的泥土打碎摊平,并浇透水。然后3人一组盖膜,1人负责放膜,另2人分列畦的两边负责铲土压实地膜的两侧,并在膜中间每隔0.5~1.0 m盖压1.0~1.5 kg土块防风。地膜要拉平紧贴地面,以利于出苗。

4.4 田间管理

4.4.1 护膜、放苗、补苗

播种后经常检查,发现刮风揭膜要及时重新覆好,地膜破损透风要及时用土块封严破损处。出苗时及时人工辅助破膜,将幼苗引出膜外,并用细土封严膜孔。发现漏播或种茎腐烂缺苗时及时补种,以便全苗生产。

4.4.2 除草

拔除畦上地膜没有覆盖住的杂草;铲(锄)除畦沟、边沟杂草,或用20%草铵磷水剂100 mL兑水15 kg进行保护性定向除草。

4.4.3 水分管理

莪术喜湿怕涝,整个生长期间要做好田间排灌工作。天气连续干旱时,在早晨或傍晚灌(浇)水;大雨后要及时排除地里积水。苗期应使土壤保持足够的湿度,以免造成缺苗;营养生长前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10%~15%;营养生长后期,特别是10月以后,要保持地块干燥。生长期通过适度干旱胁迫,既不会影响产量,也利于挥发油中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8]。

4.4.4 追肥

整个生育期需要追肥3次。4月份出齐苗后,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 m2施15-15-15三元复合肥料15 kg,用施肥器施入,这次追肥主要是促进地上茎叶生长和地下第2批侧根长出,第2批侧根尖膨大即形成块根。6月中旬,苗已封行,块根开始形成,此时揭除地膜,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1 500~2 000 kg和15-15-15三元復合肥料15~20 kg,均匀撒施于畦面上并混入土中,这次追肥主要是促进更多块根的形成。7月底,为块根迅速生长膨大期,此时及时追施第3次肥料,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1 000~1 500 kg和15-15-15三元复合肥料15~20 kg,均匀撒施于畦面上,然后培土,这次追肥主要是加快根茎和块根增大增重,加快营养物质积累,为提高根茎和块根产量提供足够营养。

4.4.5 揭膜

封行后及时揭除地膜。封行之后行间杂草已难滋生,且有足够密的茎叶遮挡,雨水已不能直接打落地面而造成土壤板结,此时地膜已完成其使命,为了不造成残膜污染土壤并方便施肥培土,宜将地膜及时揭除。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遵循“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2013的规定。

5.2 防治方法

5.2.1 根腐病

根茎或块根腐烂,多发生在6~7月和12月至次年1~2月。6~7月主要是根茎腐烂,12月至次年1月主要是块根腐烂。根茎腐烂由侧根开始,向上蔓延而导致根茎腐烂,地上茎叶发黄而后全株枯死。块根腐烂则由根尖开始。植地排水不畅,土壤湿度过大是发病主因,连作地块发病尤其严重。防治方法:① 实行轮作,翻晒土壤,施用腐熟有机肥;② 雨季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③ 发现病株立即挖起烧毁,病穴内撒生石灰粉消毒;④ 病期灌浇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9]。

5.2.2 叶斑病

病原菌一般先侵染嫩叶,初时叶尖或叶缘处出现黄色水渍状斑点,之后病斑向中脉扩展,形成边缘褐色,中间暗褐色并凹陷的“V”形大病斑,后期叶片枯黄、植株死亡[10]。生长盛期和高温期的7~8月为高发期。防治方法:① 合理密植,增加群体通透性;② 长时间天旱应及时灌水,以改善小环境空气湿度,有利于控制病害发生;③ 剪除病叶后集中烧毁,防止蔓延;④ 发病初期,可选用多菌灵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500倍液、50%托布津500倍液喷洒[5]。

5.2.3 姜弄蝶

以幼虫卷叶取食,造成叶片缺刻或孔洞。5月份开始危害,7~8月是危害高峰期。防治方法:① 人工捕杀虫苞;② 幼虫发生初期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4 000~6 000倍液喷杀[11]。

5.2.4 土老虎

土老虎俗称地蚕,幼苗期咬食须根。防治方法:① 清晨人工捕杀幼虫;② 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浇施或制成毒土伴种施[12]。

5.2.5 桃蛀螟

幼虫从心叶开始自上而下钻蛀为害茎部;一年发生5 代;7~9月是为害高峰期。防治方法:① 在地块周围种植诱集植物红球姜诱集桃蛀螟,然后将被害茎叶剪下烧毁;② 发生期间,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药剂喷杀[13-14]。

6 采收加工

6.1 采收

种植当年10~12月份采挖的桂莪术挥发油含量和吉马酮含量均高于次年1~3月份采挖,因此,当地上部分自然枯萎后要及时采收[15]。选晴天干燥时,先将地上茎叶割除,然后从畦的一头将土扒开,挖深至块根分布的土层之下,小心将植株周围土挖去,将植株根茎连同块根取出,按顺序一株一株挖起,抖去泥沙,摘下块根,剪去根茎上的须根,将根茎和块根分开堆放。

6.2 加工

洗净根茎和块根泥沙,分别蒸煮至透心,捞起置洁净晒场上晒至足干。根茎晒干后放入抛光机内滚磨,磨滑外皮即成商品桂莪术,以足干、成个、肥壮结实、个头均匀(直径1.5~3.0 cm)、表面光滑者为佳;块根晒干后即成商品桂郁金,以足干、成個、肥壮结实、直径0.8 cm以上、表皮灰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7 包装储藏

产品装入内衬无毒塑料薄膜的编织袋或麻袋,密封后置清洁、干燥、通风、避光的库房内储藏,库房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60%~70%[16]。注意防潮、防霉变、防虫蛀。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08-208,274-275.

[2] 劳创波. 莪术生产研究与产业发展设想——以灵山县为例[J]. 广西农学报,2016,31(3):78-81.

[3] 唐建国. 浅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 新农村(黑龙江),2017(6):14-14.

[4] 刘逊忠,黄光耀,黄光贤. 不同栽培方法对中药莪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7):98-101.

[5] 么 厉,程惠珍,杨 智.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01-607.

[6] 王 建,陆善旦,赵应学. 广西莪术两个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简介[J]. 中药材, 2009, 32(8):1 191-1 192.

[7] 梁菊秀. 莪术栽培技术[J]. 广西热带农业,2006(3):39-39.

[8] 覃柳燕,蒋 妮,缪剑华,等. 水分胁迫对广西莪术产量及牻牛儿酮含量的影响[J]. 中国热带农业,2012(3):71-74.

[9] 李振科,刘华才. 广西省钦州市莪术“三避”栽培技术[J]. 北京农业, 2013(8):17-18.

[10] 蒋 妮,刘丽辉,胡凤云,等. 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16,18(5):616-619.

[11] 吴庆华,林 伟,宁全强,等. 莪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26(2):3-4.

[12] 劳创波. 莪术栽培与加工技术[J]. 农家之友,2006(35):32-32.

[13] 蒋 妮,刘丽辉,缪剑华,等. 广西莪术蛀茎害虫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172-175.

[14] 蒋 妮,刘丽辉,缪剑华,等. 桃蛀螟在广西莪术上的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82-85.

[15] 程若敏,胡晓玲,周改莲,等. 采挖期内不同月份对广西桂莪术挥发油的影响[J]. 海峡药学,2017,29(7):27-29.

[16] 刘英波,潘年松,朱诗国,等. 黔产莪术药材及饮片贮藏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4):43-44.

猜你喜欢
技术规程
流苏树嫁接耐寒桂花技术规程
秸秆还田钵苗机插稻12000kg/hm2产量的生育指标及生产技术规程
大白菜杂交制种技术规程
旱粮—黄秋葵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及保鲜技术规程
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