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下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18-01-23 16:02韩策蒋春洋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职院校农村

韩策 蒋春洋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有助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运用SPSS软件分析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147个林学相关专业样本数据,研究精准扶贫下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差异主要受到家庭因素和专业对口程度影响;家庭情况和父母态度也影响学生的选择。因此,政府营造坚实的政策环境、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学校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推动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职院校;农村;创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2-0055-05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强化有效性与针对性。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扶贫攻坚时首次提出要“精准扶贫”。此后,习近平对精准扶贫作了很多重要讲话,对精准扶贫中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新机制,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精准扶贫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在当前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要想精准脱贫必须实现人才脱贫,就是要为贫困地区输送大批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对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解清晰、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于丰富扶贫形式、提高扶贫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带领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准确高效的实现脱贫致富。此外,鼓励高职学院学生前往农村进行创业就业,也可以为大学生开辟更多岗位,增加社会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具备到农村创业就业的专业优势,并且有望成为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和主力军,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对我国扶贫工作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的影响因素、作用与意义、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及创业就业路径等方面。肖璐、范明通过对全国15所不同类别高校2 533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技术和回归分析方法,总结出具有社会资本优势的城市毕业生更希望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而很少考虑前往农村就业,相反,农村籍毕业生前往农村就业意愿更强;职业选择上,城市学生更倾向成为大学生村官,农村学子则更倾向于农村创业[2]。严鸿雁提出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并指出大学生参与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可以充实农业发展队伍, 为农业生产科技的应用提供人才支持, 促进农业管理朝向科学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3]。陈洁指出许多农村籍的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受到国家政策不完善、复杂的农村环境以及个人就业创业素质低、能力差等因素的阻碍。为此,可以通过完善国家政策、加强执行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和设备条件、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的途径,破解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困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4]。许华、冀云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重要性与意义,在分析當前新农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存在问题与阻力后,探讨如何利用资源和各个层面的力量开拓更加丰富高效的创业路径[5]。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作用及意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及困境、对策和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而针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意愿的研究还不多见,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几乎没有。

本研究通过调查,探明高职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林学专业学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并为相关专业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调查时间:2018年5月。调查地点:沈阳市辽宁林业技术学院。调查对象: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林业信息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三个专业的全体一年级学生。调查采取电子问卷的方式,为保证问卷有效性,由其辅导员统一组织、统一做答,最终回收164份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共筛选出有效样本147个,样本有效率高达89.6%。

(二)数据与变量设计

本问卷根据文献调查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部分该专业学生进行访谈。在相关量表和问卷的基础上,自编了《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创业就业意愿调查问卷》,问卷共15道问题。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户籍所在地;第二部分为家庭基本情况,具体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否从事农业工作和家庭年收入;第三部分为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就业创业意向及影响因素。

1.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

考察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服务意愿是本文的研究基础。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是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自愿选择到农村进行农业或涉农企业的创业就业的想法和愿望。

2.创业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意愿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创业就业意愿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就业取向。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将其归为三大类型:一是个人特征,这是影响农村创业就业的内在因素,具体包括性别、户口所在地;二是家庭因素,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选择,也通过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形成间接影响其择业观,家庭因素是考察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的重要变量,其涵盖父母职业、父母态度和家庭收入等测量指标;三是社会因素,包括农村生活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工资和福利和农村工作内容和政府优惠政策等。

(三)受访者基本情况

样本中男生91人,女生56人,男生人数明显大于女生,符合辽宁省林业类专业的背景;城镇学生数量与农村学生数量相当;家庭年总收入低于6万元的学生超过70%以上,3万以下家庭接近50%,家庭年收入基本处于较低水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和高中(中专)阶段,父亲受教育程度略高于母亲。(见表1)

三、农村创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调研结果与实证分析

(一)总体情况

林学专业高职院校学生对农村创业就业并不抵触,有57.8%的学生具有前往农村创业就业意愿,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能接受前往农村进行创业就业。但还有42.2%的学生表示拒绝,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是哪些因素抑制了林学专业学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见表2)

根据统计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可知影响林学专业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的因素由高到低分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专业对口程度、工资和福利待遇、政府优惠政策、父母等家庭因素以及农村工作内容,其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占了25.7%,可见当今大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重视程度最高,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大学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学生个人特征与参与意愿

通过人口统计学,观察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见表3),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具有明显差别,女性大学生为44.6%,远低于男性大学生愿意参与的比例的65.9%,可以清晰看出男生相对于女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更为强烈。而户籍所在地差异性并不明显,农村籍的大学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愿意为63.5%,略高于城市的52.5%和乡镇的50%。根据对部分学生访谈,农村籍的大学生之所以大学毕业之后更有回报家乡的意愿,主要是其对农村有深刻感情,对农村的情况也比较熟悉,比较容易接受农村的基本条件,并且农村户口大学生具有城镇户口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农村社会关系,在农村的创业就业的机会更多、成功率也更高。

为进一步考察性别对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的差异,对性别与影响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4所示为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的结果,并且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等家庭因素显示Levene统计量为1.690,显著性P值0.195>0.05,故方差齐。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t=-2.452,P值为0.015接近0.01,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专业对口程度显示Levene统计量为1.530,显著性P值1.530>0.05,顾方差齐。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t=-2.231,P值为0.027<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工资和福利待遇、政府优惠政策以及农村工作内容对性别差异并无影响。所以认定父母等家庭因素和专业对口程度是影响高职院校男女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差异的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父母等家庭因素和专业对口程度对女性大学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影响更加重要。

(三)学生家庭因素与参与意愿

本研究还就父母是否从事农业工作情况、家庭年收入情况和父母支持意愿等家庭背景因素来观察对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的影响(见表5)。统计发现,当父母双方都从事农业工作时,学生对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更高(70.8%)。就家庭年收入而言,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无显著差别(约50%);而家庭年收入在3~6万元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最高(64.9%)。此外,父母支持力度对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的影响较大,父母支持情况和学生农村创业就业意愿成正相关关系,父母持支持态度时学生意愿往往更为强烈。

虽然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学生及其父母对农村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现在多数家庭仍然对于农村基本情况和农村创业就业的前景缺乏全面认识,不利于推进大学生前往农村进行创业就业,所以需要通过一定方式进一步改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社会和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政府进行政策上的有利导向,促进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是否去农村创业就业的合理决策,使其能够把握机会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林学专业学生对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总体上不理想,而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会氛围不够成熟,政策扶持缺乏力度是影响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主要障碍。

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的路径

(一)政府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坚实的政策环境

政府近些年虽然通过“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吸引了一定数量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高素质人才不足的现状。基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就业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坚实的政策环境。政府首先要进行农村创业就业专项资金的建设,为签订毕业后前往农村创业就业协议的在校生提供学费减免和助学贷款,對准备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创业资金贴息或免息的优惠,并且应该联合热心公益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农村创业风险基金,通过风险基金的运作来为毕业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必要的风险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此激励更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其次要建立福利待遇保障体系,对于在农村进行创业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要确保他们能公平享受“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在就业创业前期要根据当地城乡收益差异进行适当资金补助或提供住宿,以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后要建立一定的配套措施,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提供土地、技术、培训等基础条件;进行创业就业指导,降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风险;建立政府跟踪机制,全程跟踪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就业中的困难。

(二)社会构建舆论空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投身精准扶贫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各界要理解并支持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舆论引导为其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使学生感受到农村是个实现价值的舞台,激发他们去农村就业的热情。在宣传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形成政府主导、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校内校外共同发力的宣传模式。在宣传内容上,首先是要加强对农村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社会宣传力度,注重对农村基本建设情况和农村发展潜力的舆论引导,把近年来农村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呈现到人们眼前,特别是要让在校大学生意识到新农村新农业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农村有着淳朴的民风、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优选之地,是实现中国梦的地方。其次要加强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让高职院校学生充分了解到国家兴农惠农的决心和力度,认识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和享受这些政策的途径,认识到赴农村创业就业的可能性。最后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大学生在农村的模范先锋事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建设,激发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引领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學校培育价值观念,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对农村、农业及其关联职业认知不准确,职业价值观念偏差的问题,高职院校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技术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的科学引导。通过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农业及其关联职业,增强对农业的职业情感,提升学生前往农村创业就业的信心与动力,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投身现代农业的激情与愿望。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专家讲座、校报宣传和网络信息平台宣传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宣传农村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宣传农村创业就业相关政策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三下乡”活动,通过实地调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对三农问题会有更深的了解[6]。其次应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农业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培养有机地融入课程中,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上融入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学校要专门开展培育农业职业价值观选修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建设。最后在校园建设上要凸显学校的兴农惠农的校园氛围,将现代农业的文化元素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蒋英州.使命担当与理论开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新时代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1):48-54.

[2]肖璐,范明.社会资本的城乡差异及其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5(2):38-43.

[3]严鸿雁.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7(11):111-113.

[4]陈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17-19.

[5]许华,冀云.新农村视野下大学生农村创业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6(10):22-24.

[6]刘月秀.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农业院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9):48-53.

(责任编辑:张宇平)

On Influence of Willingness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on Rura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HAN Ce, JIANG Chun-ya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areas. In this paper, SPSS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147 sample data of forestry-related majors of Liaoning Forestry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on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start businesses and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 Gender difference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family factors and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Family circumstances and parents' attitudes also influence students' choices. 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necessary ways to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rural area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creates a solid policy environment. Secondly, society creates good social atmosphere. Finally, schools shape students'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Key words: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rural area;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高职院校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