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林下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01-24 18:05鲁定伟普玉芹赵军张春红段如庆
中国林副特产 2018年1期
关键词:森林养殖生态

鲁定伟,普玉芹,赵军,张春红,段如庆

(1.昌宁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云南 昌宁 678100;2.昌宁县林业局西山国社合作林场,云南 昌宁 678100;3.昌宁县林业局勐统国社合作林场,云南 昌宁 678108;4.昌宁县林木种苗管理站,云南 昌宁 678100)

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1]。林下经济有助于提高山区经济收入,改善山区生产条件,实现山区脱贫致富,同时又能提升山区生态环境[2]。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山区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昌宁县山区群众多有林下养鸡、养猪、养牛羊;林下养殖蜜蜂、胡蜂;林下种植药材、种植森林蔬菜;采集野生食用菌、采集松子和楝果等林副产品的传统[3-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愿望日益增加,特别是“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后,开展林下产业发展研究,对制定昌宁县林下产业政策,促进林下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1 昌宁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以及林副产品采集等经营活动是昌宁县广大山区群众的习俗之一。据统计,2016年,昌宁县林下经济产值达3826万元[5],林下经济成为局部山区的支柱产业。

昌宁县林下经济的类型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野生食用菌繁育、林副产品采集4种类型。

林下种植主要有森林蔬菜、中药材、保健食品、调味品等。森林蔬菜种植历史悠久,量较大的森林蔬菜品种有刺葱木、香椿等。群众种植刺葱木效益多处于1.5~2万元/hm2,好的种植户达4万元/hm2;虽很早就有林下中药材种植,但近几年才开始产业化种植,种植品种有白芍、川乌、滇虫楼、姜黄、天麻、龙胆草等,种植面积80~100 hm2,产业化程度低。川乌产量达22t/hm2,1hm2产值达26万元。龙胆草鲜品产量4.5t/hm2,每公顷产值达3.6万元;魔芋种植面积近200hm2,鲜魔芋平均产量在7.5t/hm2左右,每公顷种植收益达3.75万元。

以森林为栖息活动区域养鸡、养羊、养牛是昌宁山区群众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在坡度平缓的林地进行围栏养鸡的群众仅十几户,年出栏成品鸡1万羽。

昌宁县许多群众有在居住点、田地管护点附近养殖蜜蜂和胡蜂的习惯,蜂蛹产量24t、蜂蜜产量36.4t,蜂产品产值达277万元。

林下野生食用菌繁育主要在田园镇进行,主要采取围栏育菌措施,其它乡镇以野生采集为主。田园镇四角田村的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效果明显,2015年统计,21户农户野生食用菌销售收入已超过5万元。全村80%以上的农户野生食用菌采集销售收入超过1万元。

林副产品采集主要有采集苦楝果、松子、铁核桃果以及寄生植物等,苦楝果常年采集量40~60t、松子常年采集量12.7t、铁核桃果常年采集量1500t、寄生植物等其它林副产品常年鲜品采集量200t。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准备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下经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4〕39号)明确: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空间、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林下种植、养殖、有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生产经营活动[5]。

2.1.2 生态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林下种养一定程度下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产生一定生态效益。林下经济在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林下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和转化利用率。林下经济促进了森林的高效生长、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提高了林农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因此,林下经济提高了森林碳循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的能力。

2.2 相关理论

2.2.1 林业经济理论。“新林业理论”指出:林业经济原则上突出森林潜在的生态价值,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尤其在跨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经济活动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到以生态建设为主、为核心。但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进程中,同样要重视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2.2.2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其中包括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例如包含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发展阶段理论等。(1)绝对优势理论:1876年亚当·斯密在其《富国沦》中,对国际分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产品或不同产业生产上拥有优势,对于相同产业说,各国则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贸易可以促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从而达到贸易获利的目的。(2)相对优势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提出和阐述了相对优势理论,他指出,由于两国或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各商品之间是不均等的,因此,在所有产品或生产上处于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只应生产并出口有最大优势的商品;而处于劣势的国家或地区也不是什么都不生产,可以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这样,彼此都可以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增加自身的利益,长期以来,相对优势理论成为指导国家或地区参与分工的基本原则,并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3)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3 昌宁县林下经济发展优势

从林业产业发展的经济理论来看,昌宁县林下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

3.1 政策环境条件好

林业以经营管理森林为主要目的,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十八大”首次将生态建设提到基本国策之一,“十九大”再次明确: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2 林下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昌宁县境内地形地貌为山坝结合,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8.1~21.3℃,年平均降雨量625.3~2132mm,有低热、温热、温凉和高寒四种气候带,随海拔地域的不同,有燥红壤、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土等土壤类型,土壤、气候、生态环境条件适宜多种菌类、植物、动物的生殖繁衍。

根据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结果,昌宁县现有森林199192 hm2,未统计为森林面积的核桃、澳洲坚果等农地经济林120000 hm2,现有的林木面积中,可发展林下经济林地超过1万hm2。

3.3 林下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林下产品因具有绿色原生态的特点,是当今社会各层次消费者最求的消费品。昌宁县更戛乡一林下养殖户,在林下生态养殖当地传统黑猪,2015年出栏猪132头,活猪销售均价34元/kg,销售价格比普通圈养生猪的市场活猪均价13.0元/kg高出1.6倍,产品仍然供不应求;瑞丽一肉品销售点,专销牛、猪、羊、鸡的等生态养殖肉品,信誉较好,生态养殖猪肉售价48元/kg,比普通养殖高1倍,月销售肉品近10t,供需两旺。温泉镇的一户养殖户,在林下生态养殖当地土鸡,2016年活鸡销售均价48元/kg,销售价格比普通圈养鸡均价23元/kg高出1.09倍,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许多消费者采取提前预定方式,并亲自到养殖户家中购买林下产品;2016年设施农业种植的紫皮石斛价格45元/kg,销售困难,但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紫皮石斛价格高达150元/公斤,供不应求。野生食用菌、马鹿菜等林下产品价格连年上涨且产品畅销。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品不断提高的社会形式下,消费者对生态、安全的林下产品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3.4 发展林下经济有助于实现山区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城市快速发展,但广大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加之山高坡陡,农业机械普及利用率低,许多农事活动还是传统的人、畜作业模式,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导致农村青壮劳力大批量外出务工,但受户籍、老人、子女、习俗等限制,部分务工者出现在家收入低,外出难脱牵挂的两难境地。

但山区有林地广阔的优势,有发展林下产业的资源优势,发展林下产业,提高林下产业经济效益,能提高山区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5 发展林下经济有助于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升山区发展后劲

林下种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产生一定生态效益。林业经济在提高林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提高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和转化了利用率[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林下经济能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6 从事林下产业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

据2015年、2016年春节对勐统、漭水、大田坝等地部分常年外出务工者和留守乡村的农民进行的随机调查,年外出务工天数在270天左右的常年务工者平均年收入41000元;现留守山村从事林下产业的单项收入仅29000元。他们认为常年在外务工眼前的收入虽然高于在家开展林下产业等创业收入,但常年在家的还有短暂务工、家庭种植、家庭养殖等收入,有照顾家庭、抚养老人、教育孩子等便利,有建设家乡等公益,如果留乡发展林下产业等创业每人单项年收益达到36320元时,被调查人员的留乡意愿超过外出务工,因此,具有适宜收入的林下经济将成为不能外出务工的大龄劳动者和留乡劳动力的首选产业,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

4 昌宁县林下经济发展劣势

昌宁县林下经济已有很长历史,但大资源小产业的问题仍然突出,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散、品牌杂、产业集中度不够、档次低、产业链短等突出问题。

4.1 部分干部群众对林业产业概念不清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林木为主要栖息场所,在森林生态承载能力的限度内,在林下从事种植、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生产活动,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经营行为。但部分领导干部将属于设施农业的大棚种植、特色养殖延伸为林下经济,既占用了有限的林下经济扶持资金,又影响了林下产品的生态特性市场认可度,降低了林下产品的市场价格稳定性,影响林下经济效益。

4.2 林下种植、养殖业中的乡土优良品种缺乏

外地品种存在适应性差、消费习俗错位等问题;传统品种具有适应性强,乡土文化氛围浓郁等特点,但乡土品种的一些经济性状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如昌宁县更戛乡林下饲养的本地传统黑猪,肉品味道鲜美,但廋肉比例低。

4.3 林下种植、养殖业管护成本高

林下种植、养殖的范围与常规种植和养殖相比,种、养植区域更广,难于集约管理,围栏、看护等管理成本高。

4.4 林下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昌宁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区域集中在边远、高寒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林下产业经济的管理、经营。

4.5 林下经济的投入资金不足

虽然各级都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决定,但具体的实施中对林下经济的投入较少,部分资金还投向了一些设施农业,真正进入林下产业的很少。林下产业建设中的种苗、围栏、管护、日常管理仍以群众和经营者投入为主。昌宁县是云南省73个国家贫困县之一,山区具备发展林下产业的自然、环境、林地资源的群众多为贫困群众,为了眼前的生活,外出务工成为大部分群众获取经济收入的首选,投入资金建设短期内难有收入的林下产业往往放在了建设计划的末端。

4.6 林下产业的技术落后

昌宁县现阶段的林下种植、养殖生产以传统的生产技术为主,在生产中虽不断的改进,但技术更新较慢,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不协调。

4.7 林下产品与普通产品的区分困难

林下产品和普通产品是同一种产品,外观差异小,一般消费者难以区分,许多林下产品的生产者将林下生产的鸡、猪以及其他森林蔬菜运到集贸市场后,成交价格与普通产品并无区别,有的产品因个头整齐度差,成交价格甚至低于普通产品。高品质的林下产品并未得到好的销售收入,而林下产品的成本高于普通产品,效益低下严重影响林下产业的发展。

5 昌宁县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竞争力同步提升。

5.1 明确发展原则,理清发展思路

生态建设是山区林业的第一要务,脱贫致富是山区的根本目标。因此,要遵循当地特色,科学规划林下经济的发展;要以森林生态承载能力为控制指标,适度高标准的发展林下经济,通过脱贫致富提高生态建设积极性。

5.2 加强人才培养

确立人才是提升昌宁林下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概念,切实加强与林下产业生产的相关人才培养,转变以往对人才观念认识不足的封建思想。将人才培养战略贯穿到所有的林下产业项目实施中,每个项目的实施必须做到见成效,出经验,有成果,出人才。

加强对现有开展林下产业工作人员的培养,积极为他们创造各种培训、深造、实践锻炼的机会,对他们的成果进行物质、精神、行政的奖励,为他们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培养有创新潜质的林下产业经营者,使他们成为林下产业的技术带头人。

5.3 扶持林下产品专营体系建设

让消费者认识林下产品,购买到林下产品,形成林下产品的消费习俗,体验到林下产品带来的生态实惠,是保障林下产品生产效益,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建议扶持建立林下产品销售专营体系,一是建设林下产品信息库,实现林下产品的可追溯;二是积极扶持林下产品生产者开展电商销售模式等现代销售模式,通过网络的广度,拉近消费者与林下产业生产者的距离,提高销售体系信誉,树立林下产品形象,保障林下产品供给。

5.4 加强林下种养殖限额标准制定

努力实施基于现有森林类型林下主要养殖动物和主要种植植物的森林生态承载能力研究,制定林下种养殖限额标准,指导林下经济发展。

5.5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5.5.1 加强林下野生食用菌促繁技术研究

野生食用菌采集是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昌宁县在干巴菌人工促繁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因体制等原因,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现状,应继续开展以正红菌、华美牛肝菌等为主的野生食用菌促繁技术研究,对林下经济研究给予资金、人才、物资设备、场所等方面的支持。稳定研究人员,保障研究人员的知识产权、福利待遇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安心研究,取得成果,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撑。以红菌、白牛肝菌、干巴菌为龙头,带动全县林下野生菌产业的发展。

5.5.2 加强林木寄生性植物繁殖技术研究

寄生植物,曾一度作为有害生物,桑寄生等很多寄生植物因具有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养血、安胎、降血压、止咳等功效,近几年来市场对寄生植物的需求不断增长,加强寄生植物繁殖研究已显得很迫切。

5.6 加强林下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

林下产品生产基地,多远离居住地、加之管护范围广,管护时间长,在生产中易被偷盗、破坏,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应加强林下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加强基地周边的人群治安宣传工作,对出现偷盗、破坏林下产品基地的行为给予重处,创造和谐的林下经济发展社会环境。

5.7 制定林下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多渠道增加林下经济产业基地的投入

一是根据各级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精神,建议从公益林建设保护、林业产业发展等项目中,明确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林下产业的研究、示范工作。

二是根据昌宁县自然条件,建议实施将野生食用菌促繁研究、滇重楼种植、白芨种植、魔芋林下种植等乡土植物种植作为林下种植的重点发展项目,林下土鸡养殖作为林下生态养殖主要发展项目,同时,积极开展蜜源植物研究,开展以楝树为主的生物农药原料植物研究,在四旁植树、村镇绿化、荒山绿化等绿化工程中,配入相应数量的蜜源植物、生物农药原料植物,开展林下昆虫养殖和林副产品采集,积极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要加强项目协调。运用各种可借助的力量,求得各级各项目主管单位的支持,保障林下经济建设资金的投入。

5.8 加强乡土林下产业优良品种的培育

要积极支持各种研究机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开展林下动物、植物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动植物对林下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林下动植物的经济特性,减小林下产业的经营难度,提高优良品种对林下经济的贡献。

5.9 扶持建立林下产业发展示范样板

林下产业的经济效益,超过或接近外出务工者的收益,是发展林下经济最好的宣传和形成发展欲望的因素,根据对群众从事林下产业开发意愿的调查结果,要选择林地面积适中,交通便利,自然资源条件好,具有一定林下产业生产技术,有林下经济建设积极性的农户或机构,开展适度规模的林下种植、养殖业,使林下经济的收入接近或超过外出务工者的收入,建设林下产业生产样板。通过减小林下产业经营者与其它产业经营者的经济收入差距,提升林下产业在群众中的地位,促进林下产业的发展。

5.10 走品牌发展道路

要加强对外宣传,加强昌宁县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建设,创建知名品牌,通过林下经济品牌提升昌宁林下经济形象。

根据以上分析,林下经济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他实现了森林保护与积极发展的协调。昌宁县发展林下经济,能很好的改善和巩固生态环境状况,提高山区群众收入,实现山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融合发展。在昌宁县林下经济发展中,一定要秉承绿色的发展理念,体现林下经济产品绿色的特点,同时,在资金、人才、制度上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支持,才能实现昌宁县林下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08〕10号) [Z] . 2008-06-08.

[2]赵荣,陈绍志.发展林下经济对产业、民生和生态的影响研究[J].林业经济,2015(06):7-8.

[3]鲁定伟.昌宁县野生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食用菌,2009,28(05):61-63.

[4]罗晓燕,鲁定伟,蒋莹.田园镇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研究[J].绿色科技,2015(04):109-111.

[5]昌宁县林业局.林业产业产值综合统计报表[R]. 2017-01-15.

[6]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4〕39号)[Z]. 2014-07-30.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 [Z].2012-07-30.

[8]窦亚权,李娅.基于绿色供应链视角的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04):9-1.

[9]赵恩梅,邱玉山.黑龙江省林下经济问题及对策浅析 [J].中国林副特产,2017(02): 91-92.

[10]于小飞,吴文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 [J].林产工业,2010,37(04): 57-62.

猜你喜欢
森林养殖生态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