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退耕还林与当地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关系

2018-01-24 18:05周锡春
中国林副特产 2018年1期
关键词:勐海县生计农户

周锡春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林业局,云南 勐海 6662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的主要引导思想。云南省作为我国西南部的自然生态明珠,在这一时期也遭受了教导的破坏,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破坏的因素,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国家于1999年提出退耕还林计划,然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勐海县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年收入,也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迄今为止,退耕还林项目获得以下成绩:林木成活率95%以上,2014年度保存率90%以上;2013年度以前项目成活率85%以上,已通过县、州级年度检查验收,保存率不低于国家技术规程标准。种植的苗木均已产生效益。就该情况进行思索和探讨,就这一项目对农户的影响和生计的影响进行思索,从而探究更好的实施路径。

1 退耕还林实施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退耕还林计划于1999年就已经提出,在近年来对我国的生态保护具有了愈发重要的作用。为了扶贫帮贫,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也在勐海县推进了退耕还林政策。

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的怒山山脉尾端之东侧,澜沧江西岸。属西南山原地貌,高原丘陵盆地,地貌分为中山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类。境内地形破碎,地貌复杂,全县地势东、西高,中部次之,东北和西南最低。该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系统丰富美丽,有着巨大的保护价值。在该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助于加强农民生活方式的转换,实现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2 退耕还林对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2.1 农民可持续生计方法

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方法是由80年代在外国的chambers提出的一种生存的具体工作。而在我们国家,这一可持续生计发展的统计方法对于当今的退耕还林农户而言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要求我们研究人员统计推断,保护利用资源和进行经济选择的权利。对他们稳定生计的获得方法和获得渠道进行研究,并且建立农户可持续发展的生计探讨模式。

2.2 适用于勐海县农户的框架

可持续的生计框架,对于我们当今的退耕还林农户而言,有着详尽的统计意义,它是一种帮助农户分析生存情况和身体情况的逻辑思维应用工具。我们在利用相关的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前提之下,对具体的农户情况和具体环境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分析出退耕还林对于农户的经济影响和生活影响。

据《2015年云南省统计年鉴》,2014年勐海县实现生产总值78.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7.88亿元,第二产业29.90亿元,第三产业30.54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13亿元,其中林业产值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9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8121元。2014年年末总人口为33.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31万人。将这份数据与2010年云南勐海县收入数据进行对比,用可持续发展框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地农户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模式。

2.3 持续框架的评估结果

退耕还林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地方发展的环保项目,在四个方面影响到了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脆弱性、生计策略与活动、生计产出和资产。其中“资产、生计产出和脆弱性都属于状态变量,也就是说,农户所具有的资产,生计产出和脆弱性,在退耕还林之前就存在一个水平。与此同时,生计策略与活动是过程变量。通过退耕还林的推进和进行,三者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改变。我们可以由此原理,对勐海县农户的经济情况进行具体的比对。

2.4 农民收入数据分析

农户的收入主要分为短期收入和长期收入,对于退耕还林影响区的农户来说,短期收入来自于:退耕还林补助,和非农务劳动的收入,如打工、手工收入等等,如果不计农户获得的退耕还林补助农户的收入自退耕还林计划后变化并不大,虽然农户不能通过耕种获得收入,种植收入明显减少,但是农户通过获得更多的务工和非农业收入来支撑家庭生活,由此看来,农户的自营业收入水平并没有降低。

对勐海县的土质情况和地理条件进行分析:打洛坝区的低山地及勐满坝区,分布面积19.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5%;海拔800~1500m分布赤红壤,是本县占绝对优势的土类,分布面积462.4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7.6%;红壤分布于1500~2100m,分布面积181.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2.6%;黄壤分布于1700m或1900m以上的山地,分布面积45.0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6%;紫色土,西定乡分布有零星非地带性紫色土壤,分布面积227.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500m的坝区,分布面积47.7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95%;冲积土,分布面积2.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3%。赤红壤、砖红壤、红壤、黄壤4种土壤类型均为林业用地的主要土壤。

勐海县的土壤条件优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农户在退耕还林后纷纷种植茶树、杉木、坚果等树种,以增加收入。与此同时,开发旅游业与非务农性商业以提升收入。

因而,从我们的收入分析可以看出,进一步促进退耕还林农户的非农额外收入,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效率。

3 退耕还林对资产结构的影响

3.1 种植业作用分析

对退耕还林贫困山区农户的生计情况和经济来源收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土地的数量与质量,对他们整体生存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影响。种地的年收入情况和经济制造情况,直接决定了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质量,对他们整体的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退耕还林作用,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单位经济效益,让土地的质量在原有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改变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生存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

3.2 资产结构的调整现状

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农户的土地拥有总量,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升了土地的单位经济效益和生产质量。我们的退耕还林农户在原有的生产方式上,进行了树林改造和生产方式的进步。退耕还林,也推进了云南省的旅游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开拓。大面积果树的栽种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达实现了云南省的资产结构调整,推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孟旬邑县退耕还林的农户,参与到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也种植了柿子树、沉香树、苹果果树等等新品种。新品种的引入,实现了当地的技术更新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保持了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的农户而言有着正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例如:布朗山长曼果村委会贺歪村小组参加2014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654.2亩,主要种植沉香、柿子,长势良好,平均苗高已达3.5m以上,部分苗木甚至长至4.5m以上。柿子今年已挂果,考虑到生态链的合理配用,当地农户在该片区放养本地土鸡、兔子和大鹅,从最初小规模养殖发展到现在土鸡3000多只,兔子300多只、大鹅300只、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并且提升了经济总效益。

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短期的收入分析表明,退耕还林在短期内会降低农户的整体收入。但是长期来看,资产积累是决定农户生计发展的重要指标。退耕还林项目突破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们应该就当今勐海县的种植业进行合理分析,对树木的分布和农民经济情况进行更细化的调查,从而丰富当地的收入手段,提升农户的生活质量,以达到当地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勐海县生计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BY THE SEA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勐海县总工会:开展“六一”节慰问活动
勐海县总工会: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勐海县总工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企业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