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与健康管理对策

2018-01-24 20:52孙欣然孙金海陈立富刘丽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1期
关键词:低龄高龄居家

孙欣然 孙金海 陈立富 刘丽娟

(海军军医大学卫勤系军队健康管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1.9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1〕。老年人机体衰老、身体功能退化,各种慢性病患病率高〔2〕,对健康的需求十分迫切。结合老年身心特点深入分析老年人群健康需求,进行比较研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健康管理对策建议,有利于推动老年健康管理的持续发展。本文针对老年人群特点,区分不同年龄段〔3〕、养老方式〔4〕,探讨总结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引导和有效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活动〔5〕。

1 老年人主要健康需求

1.1医疗保健是刚性需求,需求强烈且全面 躯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6〕。邓晶等〔7〕研究发现老年人慢性病负担重,人均患有2~3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为应对躯体功能和疾病问题,老年人躯体健康需求的量和种类相较于其他人群大幅度增加,且需求强烈。一是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研究发现,社会卫生需求是当前老年人最为迫切的健康服务需求〔8〕,医疗保健需求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刚性需求;因为系统性、整体性的身体功能衰退,医疗保健需求也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二是在无病的基础上,老年人更希望健康,对多数慢性病或亚健康状态进行有效干预,老年健康管理需求增加。三是老年人自我保健需求明显,希望自己做到早发现、自我诊断与治疗。

1.2心理需求十分迫切,对健康状况影响较大 辛红菊等〔9〕发现,我国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心理和精神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突出反映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10〕。如不及时有效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会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功能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保护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归属感和自尊心,适应社会及环境变化,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心理健康需求。

1.3身体活动作用重大,有助于提高总体健康水平 身体活动对于提升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健康、预防慢性病、提升心理幸福感、降低失能及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有研究〔11〕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减少身体活动5年,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出1倍,70~74岁老年人减少活动2年会使功能丧失危险超过5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Nets等〔12〕研究显示全球37%~79%的老年人无规律的身体活动,英国仅10%的老年人身体活动充足,美国21.8%的老年人身体活动活跃。体育运动有助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进而提高老年人的总体健康水平。

1.4营养饮食欠科学,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必然影响进食和营养状态。我国老年人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平衡、营养摄入过剩和营养不足并存、城乡居民营养状况两极分化等不科学现象〔13,14〕。Watson〔15〕研究显示:美国10种死亡疾病中的5种疾病与长期不适当饮食营养摄入有关。合理营养是加强老年人保健、保护老年人健康的必需条件。老年人因体力活动减少与基础代谢降低,能量需求相应下降。年老体衰并不意味着老年人营养需求降低,相反,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对于维护身体健康更重要。膳食结构要符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在保护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5健康与安全教育,是维护健康的必要手段 健康素养是影响个体健康的重要内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教育等服务密切相关。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如摔伤、坠床、走失等问题常见,造成老年人健康损害、家庭和社会损失巨大。正确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和安全技能,可有效维护老年人安全,需求较大,对老年人的安全问题进行教育必不可少〔16,17〕。多数健康保健知识来自健康安全教育,可指导老年人明确健康状况、及时就医与用药、合理预防保健康复和维护自身安全。

2 健康需求特点

2.1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健康需求不同 根据付双乐〔3〕的研究,参照人口学对老年人年龄段划分及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将我国老年人划分低龄老年人(60~69岁)、中龄老年人(70~79岁)和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三个层次。各年龄段健康需求特点如下:

2.1.1躯体医疗保健需求有差异 进入老年后机体生理功能下降,并随年龄逐步加重,8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明显〔18〕。高龄老年人与中、低龄老年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机体的衰老程度高,高龄老年人的慢性躯体疾病是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年人都需要躯体健康医疗保健需求,但中低龄老年人对躯体健康需求急迫性和需求度均低于高龄老年人。

2.1.2心理需求有差异 付双乐〔3〕总结以往研究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与中低龄老年人相比,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差。李可〔19〕研究表明低龄老年人的失落感与孤独感较低,心理状况较好。高龄老年人与中低龄老年人相比,在认知方面,基本心理能力的受损和衰退更严重;在情绪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高龄老年人都远不如中低龄老年人,还会导致个人行为偏差;在意志方面,高龄老年人更加脆弱〔18〕。高龄老年人与中低龄老年人相比,各方面心理需求更多。

2.1.3身体活动需求有差异 老年人活动能力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中低龄老年人身体活动情况优于高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受限,对身体活动的需求减弱;且随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对他人的依赖程度上升〔20〕。中低龄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较好,可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功能状态,从而促进活动能力。中低龄老年人身体活动及运动的健康需求大于高龄老年人。

2.1.4营养饮食需求有差异 郭军恺〔21〕研究发现老年期代谢组织总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脏器、肌肉萎缩,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强,且生理、心理状态、疾病均可影响老年人的饮食习惯,进而影响其营养需求。中低龄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更强,疾病较少,身体代谢功能优于高龄老年人,对营养饮食需求的量和种类更多。

2.1.5安全与健康教育需求有差异 陈兆杰等〔22〕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护理及急救技术需求随着年龄升高而下降,健康教育需求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低龄老年人对健康教育的接受度和需求量高于中高龄老年人,但中高龄老年人急危重疾病更多,如掌握基础体征变化规律,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所以中高龄老年人对基本健康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但低龄老年人接受度更高。根据付棉等〔23〕的调查,年龄是老年人跌倒的显著因素,跌倒的概率随年龄递增。孙树刚等〔24〕研究发现,社区高龄老年人发生安全意外事件比中低龄老年人多,需要更多的安全健康教育。高龄老年人对安全教育的需求度大于中低龄老年人。

2.2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健康需求不同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分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4〕。两种方式下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如下:

2.2.1躯体医疗健康需求有差异 张河川等〔25〕发现机构养老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居家养老。我国半自理和不能自理、需康复护理的老年人大多集中于养老机构中,出现了养老机构老年人躯体健康状况更差的情况。因此,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对健康医疗需求、社会保障、老年服务和社会尊老的期望,远高于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相比,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对躯体医疗健康的需求更为迫切和强烈。

2.2.2心理健康需求有差异 王军等〔26〕发现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记忆力良好、兴趣爱好广泛、经常体育锻炼,其自我认可、人际关系、认知和智力、适应能力、人格健全和幸福指数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研究发现家庭养老的老年人较少受到家庭变故的影响,人格比较健全〔27,28〕。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更好,心理服务需求低于机构养老中的老年人。

2.2.3身体活动需求有差异 韩露等〔29〕发现机构养老老年人身体活动功能较差。许多养老机构缺少对衰弱老年人进行身体功能锻炼。赫晓慈等〔30〕发现许多养老机构对老年人“过度护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长期依赖护理员,造成了身体功能明显衰退〔31〕。因此,居家养老老年人身体活动与运动的需求满足度大于机构养老,但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对身体活动的潜在需求和迫切程度大于居家养老。

2.2.4营养饮食需求有差异 不论何种养老方式,老年人对营养的需求大都相同。但与居家养老相比,饮食由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饮食为自助的老年人,机构养老的膳食搭配单一,饮食结构不合理性更大〔32〕。苏迎盈等〔33〕的调查发现:机构养老老年人鱼虾类食物和膳食中钙、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摄入量远低于推荐摄入量。机构养老老年人膳食纤维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1/3〔34〕。居家养老老年人营养摄入方式更灵活,所以机构养老老年人的营养需求较居家养老更低,但其潜在需求更高。

2.2.5安全与健康教育需求有差异 郭卫珍等〔35〕发现机构养老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大于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技术有限,养老院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现象严重。机构养老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需求高于居家养老。根据刘利君〔36〕的调查,跌倒、坠床、压力性溃疡等是养老机构住养老年人最易发生的事故,机构更重视预防老年人安全事故的措施和制度,院内防护设备齐全,照护人员能力较强;居家老年人无人照护情况较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机构养老安全教育需求度更高。

2.3身体功能状况导致老年健康需求个性化 除年龄、不同养老方式外,老年人自身身体功能状况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需求的重要因素。虽然各年龄层和各养老方式老年人群有其共性的特点,但老年人个体在疾病谱和功能状态方面有很大的异质性,老年人常见问题如衰弱、记忆障碍、视力和(或)听力下降、慢性疼痛、尿和(或)便失禁等,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衰老的自然现象,但这些问题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37〕,进而也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每位老年人身体功能状况特点不同,对健康的需求也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在评价和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时,把握群体特征的同时要针对个体特征进行总结,尽量关注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3 分析与对策

3.1满足各年龄段老年不同的健康需求 上述分析表明,高龄老年人对躯体医疗保健、心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需求度大于中低龄老年人,身体活动、营养饮食的需求度则小于中低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身体状况下降,丧偶率升高,社会适应力变差,身体活动日趋减少,健康需求异于中低龄老年人。年龄增长是不可控因素,只能改善可控因素满足其健康需求。高龄老年人身心健康逐步下降,急危重症疾病患病率高,维护并保持平稳状态是高龄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点。因此,对高龄老年人应加强疾病管理、残疾管理,适当关注生活方式管理,开展安全教育,向高龄老年人提供经济援助,适当提高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构建以控制疾病、维护健康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对于中低龄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应多关注其生活方式,提高躯体功能,加强健康教育,构建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为主的健康服务模式。针对各年龄特点构建合适的健康管理模式,对于保持其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3.2养老方式对老年健康需求影响程度大 除安全教育外,机构养老老年人的其他健康需求均大于居家养老。养老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健康需求。机构养老老年人社会支持脆性高,整体健康状况低,有更高的心理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25〕。但机构中人员集中、组织得力,各种专业活动开展优于居家养老。每种养老方式各有利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大力发展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使老年人老有所养也能老有所“医”,构建医疗保健为中心的心理慰藉、运动康复、健康教育等协调一致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医养结合”纳入医保体系。居家养老以社区和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指导老年人膳食与加强心理辅导,进行安全与健康教育等活动。

3.3关注个体,开展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在开展健康工作时,要在共性中把握个性,针对每位老年人身体功能状况加强管理,做好评估与监测。通过健康体检、跟踪随访等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护理与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的网络化管理并掌握动态变化;加快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信息,为每位老年人提供更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建立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和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与三级预防相结合的综合一体化干预措施,满足不同身体功能状况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3.4突出层次,研究其健康需求特点 近年来此方面研究增多〔3,5,7,8〕,但多利用横断面数据,缺乏系统、具体、对比性的探讨;对老年人群分层分析方面,学术界没有达成统一标准。除年龄、养老方式外,个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医疗系统制度与政策、健康服务质量等也影响老年人需求。每种因素的不同情况都会对老年人的需求产生影响,甚至多种因素之间出现交互作用。但鲜有此类总结性分层研究,缺少合理开展工作的依据。老年健康的服务对象需着眼于全部老年人群,开展细致层次研究,根据各层次特点设计和调整服务方式与内容。尽快完善学科体系,让健康养老有据可依,学术界应做最大努力让老年人拥有幸福健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3.5完善服务内容,丰富全维健康服务内涵 老年人具有医疗保健、身体活动、心理、营养饮食、安全与健康教育等健康需求。当前大部分研究〔18~21,26,29,32~34〕和实践停留在老年人单方面健康服务,缺少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理解和保护健康。需要提出“全维健康”这一整体观,进行老年人全维健康管理,有侧重地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分析、指导、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从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和残疾管理等健康管理基本策略着手,构建大健康模式,完善各种健康需求服务。加大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学术支持,建立全维健康规范和制度,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低龄高龄居家
借助传统节日培养低龄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A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