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和顺堂古戏台建筑形式探析★

2018-01-24 05:51毕忠松
山西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和顺天井戏台

殷 洁 毕忠松

(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祁门县是徽州古戏台保存较好的地区[1],由11座明清时期古戏台组成的“祁门古戏台群”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其中和顺堂古戏台就是祁门古戏台群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

和顺堂古戏台位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星林村长滩组,建于清同治年间,坐西南朝东北,原为赵氏祠堂,共三进,三开间,通面阔11 m,通进深32 m,占地面积354 m2,建筑面积640 m2。

1 和顺堂古戏台历史沿革

“和顺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在同治《祁门县志》·舆地志已见载“赵和顺祠,在二十二都长滩”。另外根据本村族谱资料显示,同治年间已有异乡嫁娶入和顺祠的记录。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顺堂早年曾遭废圮,20世纪60年代,本村族人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定的翻修改建,并用作村集体公社,后改作仓库。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祁门古戏台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和顺堂古戏台建筑总体布局

现存的徽州古戏台以祁门古戏台为代表,其特征是依附于祠堂而建,为典型的祠内古戏台。祠内古戏台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戏台与祠堂前进合为一体,不唱戏时是祠堂的通道,装上台板就是戏台,这被当地人称之为“活动戏台”[3];另一种是戏台也建在祠堂内却是固定的,这种形式的戏台则被人称为“万年台”[4],和顺堂古戏台为徽州祠内戏台中“活动戏台”的建筑形制。

和顺堂古戏台整体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共三进、三开间,穿斗式木结构,外围砖墙封护,平面呈“日”字形,整个建筑由古戏台(门屋)、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庑廊、寝堂等组成,前进天井由边门通向两边巷道及民居(见图1,图2)。

3 和顺堂古戏台建筑形制

3.1 古戏台(门屋)

前进即为戏台,坐北朝南与主体反向布置,即台口面向天井与享堂,这一朝向的布置遵循中国封建制度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戏台3层结构,底层架空,架空层低矮,三开间,中间沿纵轴设矮墙作为过道,是进入祠堂的主要通道。柱网设短柱,纵横各向用枋拉结,柱枋用料粗壮,以支撑上部结构。

2层为表演用戏台,戏台立面呈干阑式传统建筑样式,整个戏台划分有台口、表演区、文武场(伴奏区)、后台及两侧梢间的回廊,布局精炼而实用。次间台口下面用矮墙封闭底层。矮墙上置平板枋,平板枋上设低矮望柱木栏板,栏板素面。中间台板为活动式,可拆卸,不同于固定式的“万年台”。台口前檐柱6根分5间,采用移柱的方式比金柱明间阔出,这种做法,是为了有利于扩大观戏视野。戏台前面明间为表演区,进深两间。脊柱中间设固定皮门,皮门左右两边为上下场门(出将入相门),后台西次间设有通往3层的楼梯。

3层为屋面梁架层,不设隔间板壁,戏台梁架结构为穿斗式木结构,硬山搁檩。

屋面为前后双披水小青瓦顶,青瓦斜立筑脊,前后檐口安装花沿、滴水瓦饰件。

3.2 前进天井

天井场院相对开阔,是主要的观戏区,平面呈长方形,天井不设排水明沟,排水只是东西向做泛水形式的排水处理,此举既弥补了场地空缺,又可以防止观众失足踩空,充分体现了安全意识。

天井地面为套方式图案卵石铺墁,用白色卵石相间作分隔装饰,卵石灰泥嵌实,垫层为沙泥和灰夯实,东西山墙各设一券门,墙顶做徽派压脊。

3.3 享堂

享堂居于祠堂的中间的重要位置,在古徽州历来是族人祭祀先祖,议事决策,执行族规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享堂地面在前金柱前做了降低处理,形成前低后高两级,显然这么做也是为了观戏的需要,使得观众在厅内不易遮挡视线。

享堂三开间,现为2层结构,八檩七步架。享堂明间减柱,进深则为四柱三间,使得厅堂开阔。明次间楼层各有高低,明间高于次间。方木楼板格栅,用料较大。檐步未设楼板,亦未设轩,为彻上明造。次间设双层楼板,中间为夹层,以保持2层楼板在同一平面上。2层为屋面梁架层,内部不设隔间板壁,楼板前后檐设格栅式木隔断。

屋面为前后双披水小青瓦顶,后披与后向廊庑衔接,衔接处做斜合沟。屋面青瓦立脊,前、后檐口安花沿、滴水瓦件。屋面干摆小青瓦,东西两山墙不出马头墙,呈硬山式。

3.4 后进天井及庑廊

后天井进深较浅,明间为下沉式天井,石板铺墁,阶沿为青石。左右次间为单层庑廊,下各设5级台阶至寝堂。

庑廊梁架前后分别与享堂后檐和寝堂前檐搭牵,二架三檩外带挑檐。单坡屋顶,屋面小青瓦铺盖,檐口安装瓦饰件。

3.5 寝殿

寝堂面阔3间,进深4间,八檩七步架,2层结构。明间面阔同享堂,次间面阔小于享堂次间,因为通面阔缩减。寝堂明间不减柱,后金柱后为供奉祖宗之神位。次间为木板地面。西次间后部设木楼梯登至2层。前檐步不设楼板,为彻上明造。2层平面特征与1层基本相同,松木楼板地面。

屋面为前后双披水小青瓦顶,小青瓦砌筑瓦脊,前后檐口安装花沿、滴水瓦件。东西两山墙不出马头墙,呈硬山式。

3.6 排水系统

和顺堂排水系统有室内、室外两种设置。室外排水以露明排水沟为主,寝堂后檐水沟围砌在墙体外侧,紧靠墙根;东西两边由于前低后高,以地表自然排水为主。室内后进以天井排水,前进天井泛水至东西山墙外侧(见图3)。

4 和顺堂古戏台建筑价值

4.1 历史价值

和顺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虽然规模不大,但作为古戏台群中的一座,同样富含大量的工艺做法、布局等信息,是研究祁门古戏台的一个重要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2 科学价值

和顺堂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选址科学,内部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4.3 艺术价值

现存的是石柱础、木雕斜撑雕刻精美,体现了徽州传统公共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 结语

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既教育了全村人,又起到警世的作用。

徽州古戏台延续至今,其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多数已无法体现。在“让文物活起来”大背景下的今天,如何让既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外延的徽州古戏台“活起来”是值得我们深思,并不断探讨、实践的一个紧迫而长远的话题。

[1] 陈 琪.藏在宗祠里的徽州古戏台[J].中国文化遗产,2013(15):42-49.

[2] 毕忠松.徽州古戏台聚福堂建筑形制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5):73-76.

[3] 毕忠松,吴丽丽.徽州敦化堂古戏台建筑形式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29):15-18.

[4] 章望南.徽州古戏台及其建筑艺术[J].中华民居,2008(Z1):48-53.

猜你喜欢
和顺天井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疯娘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简析“乳鼎”紫砂壶的造型之美与和顺之气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山西古戏台掠影
校园的天井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