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2010~2017年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人工造林投资分析

2018-01-24 12:01姚卫杰
绿色科技 2018年1期

姚卫杰

摘要:指出了人工造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对于建设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收集日喀则市2010~2017年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人工造林相关信息,对造林规模、项目投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林规模在不断递减,而造林成本却在不断提高。

关键词:人工造林;投资分析;日喀则市

中图分类号:S718.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068-03

1 引言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关系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西藏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对其行为生态保护尤为重要[1]。人工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建设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大意义[2]。

西藏自治区历来特别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自2006年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人工造林(以下简称重点区域人工造林),以期更好地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3]。日喀则市作为后藏文化的中心,生态区位重要,是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

通过对日喀则市2010 -2017年重点区域人工造林的规模和投资进行分析,为日喀则市今后更好地进行人工造林,提升造林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工造林成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 工程区概况

日喀则市地處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2°00′~90°20′,北纬27°23′~31°49′之间。全市国土面积18.2万kg,东西长800 kg,南北宽220 kg。日喀则大体处于喜马拉雅山系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南北地势较高,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地形复杂多样,基本上由高山、宽谷和湖盆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研究区域主要为日喀则市18县区的人工造林区域。

3 调查方法

根据2010~2017年日喀则市重点区域人工造林计划和任务,收集了日喀则市18县区(林场)931个造林作业区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资金投入进行分析汇总,得出相关结论。

4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日喀则市2010~2017年重点区域人工造林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4.1 造林规模

日喀则市2010~2017年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在各县(区)均有分布,并且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在此期间,日喀则市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建设总规模为18952, 06 km2,合计284278.5亩,详见表1。

通过对表1分析发现,2010~2017年间,日喀则市重点区域人工造林规模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图1),2017人工造林的规模仅占2010年的7.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经过前些年的大规模人工造林,日喀则市林地面积显著增加,但与此同时,适宜造林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只能向高寒区域进行,这就使得落实造林地块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实践,该地区各级政府和农牧民对人工造林的意义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重视造林质量的提升,不再局限于人工造林的规模,着重强调“造一片,管一片,成一片”;三是目前还可以造林的地方,灌溉用水都不好解决,所以有的地方就只有等到把灌溉用水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安排造林。

4.2 造林平均单价

通过分析,日喀则市2 010~2017年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建设每亩平均单价分别为1037.79元、876.23元、1457.58元、1386.33元、3672.82元、2673.34元、3342.37元、6145. 66元,详见表2。

通过对表2分析发现,2010~2017年间,日喀则市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平均单价总体上呈现递增趋势,2017人工造林的平均单价达到最高(图2)。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苗木价格、设施设备等物资价格,劳务工资水平、整地费用等也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造林单价的不断提高;二是由于随着人工造林的持续进行,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资源越来越少,造林不断往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转移,而这些地方水源条件都较差,所以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灌溉用水问题,这就导致了造林单价的不断提高。

4.3 造林总投资规模

通过分析,日喀则市2010~2017年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建设总投资规模为53107. 72万元,2010~2017年投资分别为8213. 22万元、3545.53万元、5880.oo万元、4386.48万元、10283.83万元、10053.32万元、7035.57万元、3709.77万元,详见表3。

通过对表3分析发现,2010~2017年间,日喀则市重点区域人工造林投资规模在2014年时达到最高,之后逐年递减,2017人工造林的投资规模达到最低(图3)。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规模受造林规模的直接影响,2011年造林规模明显减小,所以2011年投资规模明显递减;而虽然后面年度造林规模逐年递减,但是投资规模却逐渐递增,这主要是因为造林单价在递增。

5 结论

通过对日喀则市2010~2017年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人工造林的规模和投资进行分析得出日喀则市随着人工造林的不断进行,造林规模在不断递减,而造林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在不断提高。另外,通过多年的实践,从政府到普通农牧民都意识到了人工造林的重大意义。今后可以通过组建专业的造林队伍、不断提高农牧民林业相关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造林质量和造林成效;同时也可以通过规模造林,将造林资金以集中投资的方式更科学地发展林业。

参考文献:

[1]丁玉珂.西藏高寒区当雄县人工植树现状调查及建议[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4,33(1): 20—23.

[2]陈幸良,中国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4 (6): 54—59.

[3]钟泽兵.拉萨市2010~2016年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人工造林投资分析J].林业生态,2017:170~171.

[4]温文照.不同密度桉树人工多样性调查[J].绿色科技,2016 (13):28~29.

[5]张波.抚育间伐对速生杨人T林生长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7(1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