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进展

2018-01-24 14:19沈维萍
绿色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研究综述产业化

沈维萍

摘要:指出了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下,人们的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推动着文化产品生产提质增效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对文化资源及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涵、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与开发潜力评价、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以及新时代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机制、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的效益评估与效果监测以及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模式路径创新等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4-0250-04

1 引言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纵观全球,已有许多西方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26%,约75%的经济体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6.5%之间,且呈上升趋势[1]。聚焦我国,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近10年年均增速在15%以上,至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3.97%[2]。然而,对比国际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然不强,文化产业质量和内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自2014年开始,我国文化产业增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文化产业发展的“热运行”态势持续趋缓,开始进入由数量型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新阶段。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文化资源,研究较多的有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分类、文化资源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文化资源产业化、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几个方面。其中,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主要从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从文化资源及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涵、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与开发潜力评价、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以及新时代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

2 文化资源及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界定

2.1 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其兼具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与资源属性。要研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第一步应当厘清何为文化资源。

李建国,胡惠林等较早提出,文化资源是为与文化相关的生产或活动提供的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口“]。而申维辰、米子川等強调文化资源的内涵的挖掘,认为文化资源是兼具人文与传统价值的资源,人类劳动成果凝聚而成的精华,包括思维活动等也属于文化资源[5,6]:欧阳友权指出,文化离不开具体地域的特有社会,当具有地域风情和文明传统价值[7];王广振、曹晋彰总结提出文化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类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提供基础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而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研究的人应归为“文化产业资源”[8]。

目前,对“文化资源”仍尚无明确的统一界定,笔者认为可从其文化属性角度和资源属性角度来分别理解。从文化属性理解,文化资源以一种抽象的文化形态作为表面特征,是人类长期历史积淀凝聚而成,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从资源属性理解,文化资源具有资源的共性,也有其自有的特性,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的要素支撑。文化资源存在形态既有抽象又有具体,既需要其作为对象来保护和开发以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又需要其作为环境和条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和助力。

2.2 文化资源产业化

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将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并不断规模化的过程,是文化资源的资源属性最直接的体现。

要理解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首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文化资源都能进行产业化。严荔指出,完全属于文化事业范围的文化资源和不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源不能进行产业化,而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大的文化资源,才是产业化运作的核心与重心[9]。

其次,需要明确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资源产业化之间的关系。严荔( 2013)采用“价值生产链分析法”分析了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历程。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产业是结果,而文化资源产业化是物态转化和经济增值过程[10]。

最后,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唐金培提出文化资源产业化要以保护好文化资源为前提,用创意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其现实生产力[11]。即便是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的文化资源,其本身具有稀缺性和脆弱性,若遭到破坏即是毁灭,不复存在,无法再生或者很难再有,如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12]。有些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换,如遗址、相对脆弱的自然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化资源产业化就是在协调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前提下,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创造性利用,使之转化为文化产品,并在转化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优化配置,并不断使文化生产规模化、集群化的过程。

3 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与开发潜力评价

3.1 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

准确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是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首先需要做好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

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进行度量,而有的则不可以。比如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物、建筑、艺术品等可度量,而不直接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如部分民风习俗性、曲艺、传说故事等则无法度量。文化资源既具有存在价值,也具有使用价值,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13]。文化资源的价值构成主要包括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发展价值等方面[8]。其中经济价值主要指文化产品对消费者产生的效用,还包括资源稀缺性、竞争力、消费人群、资源市场规模等;社会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效用等;发展价值包括文化特色、分布范围、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等[14]。

关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国外学者已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Marichela Sepe研究了限制城市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指出历史文化资源在重建海洋身份和许多城市性质的选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5]。Mark Morri-son,David John Dowell评价了文化资源对区域社区的贡献,指出经济学文献仅利用非市场估价了解文化资源如何对其社区做出贡献是有限制的[16]。毕曼研究了民族生態文化资源,指出其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外,还具有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17]。文化资源不仅可直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形成文化产业,还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内涵。la Kebir,Olivier Crevoisier(2008)研究了文化资源作为经济资源投入到生产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方法,以及对生产系统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究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在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中的作用[18]。多米尼克鲍威尔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文化资源产业化对丹麦、瑞典等国家带来的就业机会[19]。严荔指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产生的区域效应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全方面,既能促进区域经济总量扩张,又能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还能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10]。

3.2 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评价

文化资源本身并不是成熟的文化产品,要进行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研究,必须要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潜力评价,以明确开发价值和开发方向。由于抽象的文化资源难以准确量化,所以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且数据获取也难以实现,因此文化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主观性较强,且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人手制定评价指标,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定性评估或定量评价。在定量评价方法上,目前学者所用的评价方法主要为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等。安玉新(2008)阐述了如何利用层次分析法,来构建文化资源评价体系[14]。苏卉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了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并挑选了河南省4处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展开实证研究,验证了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在“小样本、贫信息”情况下的适用性和优越性[20]。杨华从产业化开发视角出发,构建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21]。CVM采用调查方法收集指定的偏好信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化资源,可用于估计各种文化资源和项目的经济价值。Douglas S.Noonan总结了CVM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围和结果,揭示了在文化应用中使用这种方法的一致性和有效性[22]。John C.Whitehead,Su-zanne S.Finney考察了一个替代方案,即由沉船管理产生的非市场价值作为淹没海洋文化资源来探究人们愿意支付多少钱来维持原始状态下的沉船[23]。

4 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

文化资源同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使用价值。根据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源具有潜在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其不能自发地进行转化,而是需要人们对其进行主动地开发利用。同时,资源与环境具有密不可分性。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愈来愈显现。目前,已有的研究和规划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中强调保护第一、保护为主,或保护与开发同等重要,或保护性开发等,虽观点不完全一致,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前,讨论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关系的研究较少,且集中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协调性研究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协调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资源本身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关系研究和资源开发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协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万静借助LAC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活动中游憩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两者间的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探讨了与游憩容量相关的因素和调节手段,并提出了缓解当前自然保护区游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的途径[24]王永生依据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理论,根据我国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对如何协调其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25]。

文化资源的协调性保护与开发是指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需维持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状态,不仅要实现文化资源本身保护与开发的协调,还要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的协调。且由于文化资源本身类型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其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机制也会有所差异。

5 新时代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受需求、资源、创新、政策等综合驱动。社会的发展趋势显然可见,精神产品消费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不同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推动着文化产品生产提质增效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受众多因素合力作用,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国家政策、创意、人才等。关于制约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因素的研究很多,既有定性研究,从生产、市场、关联产业、竞争环境和政府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定量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探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制约因素。陈创生指出,体制的分割约束了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也受限于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观念障碍、资源专用性障碍等非体制性障碍,旧体制遗留的障碍如产权障碍等和新体制不完善等体制性障碍等都阻碍了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26]。房勇、周圆指出文化资源产业发展主要受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文化资源要在经济上形成一个产业,除了最为基础的文化资源禀赋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外围条件,并形成联动和深度结合[27]。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特色导向型、以及创意驱动型等。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模式的研究,学者们往往通过研究和对标国际国内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综合模式以及单项运作模式,结合具体区域或某类具体文化资源来讨论。夏春红、章军杰提出山东省文化资源利用的文化旅游模式、创意设计模式和故事活化模式[28];王志标提出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径同心圆扩散路径、链式扩散路径和融合扩散路径等[29]。房勇、周圆提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需要从思想意识出发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基础地位;在制度上破旧立新;通过区域要素整合,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完善;加大特色与优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内引外联,集聚文化产业高端人才[27]。

总体来说,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主要为市场主导型。聚焦我国,市场主导型模式主要应用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多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从发展阶段来看,文化资源产业化前期主要以资源为依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在区域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分布和文化资源本身的独特性影响下,文化市场的不断完善,特色导向型和創意驱动型的文化资源产业化正成为发展的潮流和必然选择。

6 研究评述

学术界对文化资源及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内涵已有了较为深入透彻的理解;在文化资源的评价方面,已有的研究多是注重评价指标的差异与创新、评价方法的对比、选择、改进和适用性验证,得出的评价结论相对简单,缺少对评价结果的深层次分析和应用,评价对象多是行政区域的文化资源或者某类具体文化资源,而对经济区域性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因素,但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和效应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方面,目前侧重于从单一区域角度研究的多,整体综合研究的较少,进行区域对比研究和国际借鉴研究的相对较少。

但是,有必要指出:一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涉及甚广。不仅涉及对文化资源的认知,还涉及资源价值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文化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变革理论、文化资源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的应用;二是文化资源本身具有区域特性,而且研究者往往受学科知识体系限制,研究视角和范围有限,已有研究都无法从整体上系统地阐释如何进行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尤其是对文化资源的量化评价大多为小范围尝试,无法统一指标;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初期以政府主导为主,但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资源本身的开发、政府管理体制、文化产品的市场配置等全过程和各方面都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深入了解现实文化资源产业化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和实践中的困难与经验,才能从实践中找出问题,再从理论中找到对策,更加有针对性、有效地推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综合来看,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需求不断多样化,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机制、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的效益评估与效果监测以及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模式路径创新等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J/OL].[ 2014 - 12 - 08]. http://www. stats. gov. cn/tjzs/tjsj/tj cb/dysj/201412/t2014120 9_649990.html.

[2]大智慧阿斯达克通讯社,文化部:近十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15% [EB/OLl. [2014 - 07 - 18]. http://finance. sina. com. cn/

chanjing/cyxw/20140 718/15 20197 5040 8.shtml.

[3]李建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4).

[4]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5]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6]米子川.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评价[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4.

[7]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8]王广振,曹晋彰.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与价值评估[J].人文天下,2017(7).

[9]严荔.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J].现代管理科学,2010(5).

[10]严荔.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区域实现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1]唐金培.区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J].攀登,2009,28(6).

[12]周正刚.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0,23(6).

[13]李东红,杨利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成本核算与经济补偿[J].思想战线,2004,(3)

[14]安玉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评价探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25(6).

[15]Sepe M.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urban regeneration:a case of creative waterfront renewal [J].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13, 28(4):595~613.

[16]Morrison M, Dowell D J.Sense of place and willingness to pay:complementary concepts when evaluating contributions ofcultural resources to regional communities.[J]. Regional Studies,2015, 49(8):1374~1386.

[17]毕曼.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禀赋及其资源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6).

[18]Crevoisier O.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Case of the Cultural Legacy of Watchmaking[J]. EuropeanPlanning Studies, 2008, 16(9):1189~1205.

[19]Power D."Cultural Industries" in Sweden: An Assessment oftheir Place in the Swedish Economy [J]. Economic Geography,2002, 78(2):103~127.

[20]苏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9).

[21]杨华.基于产业化开发视角的文化资源评价研究[J].國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4).

[22]Noonan D S.Contingent Valuation and Cultural Resources:AMeta- Analy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CulturalEconomics,2003, 27(3/4):159—176.

[23]Whitehead J C, Finney S S.Willingness to Pay for SubmergedMaritime Cultur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3, 27(3/4):231~240.

[24]万静.自然保护区游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25]王永生.浅议如何协调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铜仁: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2005:4.

[26]陈创生.论加入WTO后我国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3(2).

[27]房勇,周圆.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

[28]夏春红,章军杰,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3):188~192。

[29]王志标.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2).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研究综述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