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促进作用与相关建议措施

2018-01-24 14:19夏兴渝
绿色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建议措施促进作用

夏兴渝

摘要:指出了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必然产物,在长达几代农民工的流动中,他们早已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阐述了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不仅对城市经济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制度文化方面也有相当的影响。提出了有关部门可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以促进农民工有序化流动。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促进作用;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4-0256-03

1 引言

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发达的各大城市对农民工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由单纯的限制劳动力流动放宽到控制与规范。1992年标志着限制人口流动的粮票制度取消,农民开始大规模地劳动力迁移。中国流动的农村人口已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浪潮口]。进入2000年后,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新时代农民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80后或90后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接受相关务农常识,大多只接受了义务教育后直接走出社会寻找工作机会。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逐渐增大,他们都陆续退休回到农村,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的农民工中占据越来越大的分量。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身份上是农民,却几乎没有从事农业,无法返回农村却又无力融人城市。国务院也于2014年3月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城镇化不是在空间上实现农村向城镇的迁移,而是以人为本,应当重视发展人的城镇化[2,3]。所以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农民工流动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农民工有序化流动,为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 农民工流动促进作用

2.1 农民工流动在经济方面的促进作用

农民工进城作为劳动力市场增量或新生部分,对整体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发挥产生了一种促进作用,这个迁移的人口及其积累进而成为加速的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4]。首先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城市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在迅猛发展的第二、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撑其正常运转。数量巨大的进城寻求发展机会的农民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由于劳动力相对廉价的情况下,减少了刚起步企业的运行成本。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在角逐同一种岗位时也加大了上岗难度。数量多必定带来竞争,竞争必定也会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农民工通过自身的学习打拼,并不甘心屈于底层岗位,他们通过自身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更多的农民工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像建起大厦的基石,同样重要。其次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是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外出务工获得相较农村更高的收入,这就促使资金从城市向农村流动。从而使农村的生产工具由低端低效的锄头变成高端高效的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农民群众积极采用先进的农业设备,间接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工向外流动促使部份土地从不需要的户主手里转入需要的户主手里,从而有利于促进农田集中化,规模化管理。同时也能一定程度地高效销售农产品。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农民工的流动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流动。使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各取所需,选择最喜欢的农产品。甚至将我国的优势农产品销往国外,拉动外需。从而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时学习到了选进的知识和技术,回到故土建设家乡。他们不再像老一代的农民,而是成为新一代的农业工、农林工,变成新型农民、创业农民、产业农民。

2.2 农民工流动在制度方面的促进作用

农民工流动首先促进了城乡户口管理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加速完善。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形下,农民工进城务工产生诸多障碍和不公。大量农民工流动进城有利于促使政府完善相关户籍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最大程度不受侵害。只有优化农民工的户籍和保障制度,才能使他们享有在城市定居生活工作的权益。如果政府不加快对相关政策的完善,会导致农民工流动受阻。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还会使社会动荡不安。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此问题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方针。举全国之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却减轻了第一产业的重视程度,由此导致了三农问题的产生。农民工流动推动了农业市场化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农民一直是看天吃饭的行业,也是需要技术最低的工种。数量巨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时,任由购买者挑挑捡捡,处于比较弱势的一方。大多数农民的产品没有销售渠道,而农产品的新鲜度和保质期导致农民时常处于高度风险的位置。为了改变这种处境,大量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农业市场化组织的共同团体或平台,将农产品通过更多的渠道销售向更广大的市场。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促使社会结构调整,农民工大多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不仅拉动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极大作用。

2.3 农民工流動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促进作用

农民工进城后会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生活方式中衣食住行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休闲娱乐方式会增多,比如观看好莱坞电影,阅读最新出版的图书,甚至出国旅游。都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行为素质。而这些农民工回乡后会带动当地人的文化修养,促进农村和城市文化的交流和信息的流通。从而使整个社会一体化不至于脱节,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在城市接受了文化熏陶后的农民工,在培养下一代时会更加明确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一部分农民工的孩子会在接受良好教育后前往城市工作甚至最后扎根城市,一代接一代,实现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城市文化通过农民工流动的行为来引领农村文化,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的融合交流与提升。

3 促进农民工流动的建议措施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农民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既是农民工流动的基础,也是使其流动的牵引力。背景离乡后只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才是农民工的靠山。政府务必大力探索面向80、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深入了解他们的当务之急、建立新一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化是一个长过程,就是农民变市民并经过农民工方式的过程[5]。农民工生活的地区是城市,他们有权利享受与他们相同消费水平下的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工伤保险等福利;有计划组建正规的农民工工会,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建设的正规轨道上来,实现对农民工的正规化、制度化管理。同时还需要着重注意对女性劳动力选择上实现公平原则,对某些岗位歧视女性的行为予以惩处。农民工最低收入也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最低收入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是体现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的标志。

3.2 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教育是国之根本。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民素质的提升。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升又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教育水平高的农民工不仅不会给城市社会的运行流转带来超乎寻常的管理成本,同时他自身的不断发展进取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反之,教育水平偏低的农民工可能会对社会的运行产生一定的负荷,相对的收益也甚微。所以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时,适当提升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年限至高中,同时扎扎实实地填充义务教育的内容,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使完成义务教育的农民工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也应该作为义务教育的补充大力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社会上并没有一技之长,所从事的工作也只是简单的体力活。不仅劳苦,收入也不乐观。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建立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职业学校,同时督察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使刚毕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在职的农民工可以报名专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培训使农民工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在城市的流动更加顺畅。

3.3 解决农民工户籍制度问题

户籍制度其实是政府为了维持在二元经济状况下人为的非均衡,实现工业化战略,不得不利用的一种机制以阻碍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工业部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6]。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制度在内的城乡二元制度,以及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构成了严重的阻碍[7]。农村户籍相对于城市户籍往往处于劣势。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关健还是在城乡户籍制度上。农村户口在单位招聘,子女学校的选取,以及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的获得有一定影响。政府需加大改革力度。允许在承担相应义务和权利时可以有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形式的存在,通过这些缓冲逐步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同时加大对农民工的开放程度,规定只要达到一定年限,且在城市有稳定工作收入的农民工,应该鼓励让其转变成城镇户籍。一些有条件的发达地区,更应加大力度。

3.4 大力推動城镇化建设

必须始终坚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促进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要推进小城镇的建设。中国小城镇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身条件相对大城市落后。政府可以适当调整优惠政策来引导一些大企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进入小城镇。同时聚集规模较小的企业,或可使其成为一个产业园区。政府还应鼓极积鼓励青年人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路上的知识和一定资源支持。以此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产业聚集的地方可以适当提高企业周边的基础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发挥小城镇的潜力。有计划的开采其自然资源,如金属矿产、旅游景观、特产货物等,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

4 结语

农民工流动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时必须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农民工流动不仅仅是众多个体对利益追求的体现,同时也客观地提高了城乡经济,促进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文化的交融。各级政府应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从本质上提高农民工素质。加速对相关制度政策的优化和改革。农民工流动受阻主要还是社会结构和制度上的受阻,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受益的关系。对不利于农民工流动的制度予以废除,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加强小城镇建设,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并且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近几年政府已在着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相信不久就可以将农民工流动问题更好解决。对农民工流动问题的重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军.从分治到融合:近50年来我国劳动力移民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J].学术研究,2004(7):32,34.

[2]张明斗,王雅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包容性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 (10):6~11.

[3]韦向阳,刘亮.包容性发展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1~109.

[4]蔡昉,王德文,都 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 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7.

[5]沈立人.中国农民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228.

[6]陈金永.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人口迁移[M]∥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劳动经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7.

[7]钱文荣,黄祖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0.

猜你喜欢
建议措施促进作用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的促进作用探究
OBTL模式下形成性评估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因地制宜推进农机化新技术应用和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天门市汽车车险在理赔方面的探究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论分享经济对农业物流改革的促进作用
基于创新发展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策略研究
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解析
浅议阳光体育运动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