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林:做未来技术的驾驭者

2018-01-25 10:31
中国工人 2018年1期
关键词:凤林劳模大国

2017年11月17日,上午九点,人民大会堂。高凤林略显忐忑地站在队伍的第一排,手一劲儿地往西服上擦,生怕手上冒出汗。

与平时的工装打扮不同,今天,为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高凤林一身笔挺的西装显得格外精神。这天,作为全国道德模范,这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火箭发动机制造车间焊接组组长高凤林,即将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当天早上,他被告知将站在队伍的第一排。当习近平总书记向高凤林伸出手时,他脱口而出:“昨天是火航院建院60周年,希望您前去视察。” “继续努力,好好干。”总书记回答。

高凤林深深地点了点头,将微微冒汗的手攥成了拳头。

成为世界NO.1

全国道德模范高凤林成名于2015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彼时,他作为出场的第一位“大国工匠”,以精湛的焊接技术震撼了全国的观众,一时间,高凤林几乎成了“大国工匠”的代名词。

“什么是大国工匠?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大国工匠?”无数人向高凤林抛出了同一问题。

“当你的技术能够被世界认可,你就是大国工匠。”高凤林说。

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领导的由世界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遇到难题,在国内外两拨“顶尖高手”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高凤林受丁肇中邀请参与其中,最终高凤林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国际联盟总部的认可,他本人也被委任以美国宇航局(NASA)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项目实施。

2014年,在第66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160个单位和组织的621个项目参展,涉及25个领域。高凤林一人参展的3个创新项目全部获得金奖,震惊四座。

一次又一次,高凤林以中国技术工人的形象站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世界技术同行的赞许和掌声。

“工匠精神”融入灵魂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年3月,“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时隔一年,2017年3月,“工匠精神”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用整段文字来强调。

2017年10月,“工匠精神”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是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

“技术工人就像一名医生。医生保障的是人的生命,技术工人保障的是产品的‘生命’。”高凤林说,“产品的‘生命’就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是技术工人价值的体现。”

高凤林焊接的产品是火箭发动机,也被称为火箭的心脏,焊接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将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就是在这样一个高压、枯燥的岗位上,高凤林用37年练就一双“金手”。他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关,经他的手焊接了140多发火箭的发动机,焊接的焊缝总长度达到12万多米,从未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

高超技术的背后是高凤林点滴的磨练。刚参加工作时,他边吃饭边拿筷子练习送丝的动作,边喝水边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就烙印在了他心上。凭借着对技术的专注与执着,高凤林从高级技师到特级技师,从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到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唯一的个人最高奖……

曾有单位高薪聘请高凤林,开出北京两套住房的诱惑条件,但都被他拒绝了,“我们制造的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收获到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在高凤林眼中,“工匠精神”需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需要持续专注、开拓创新,需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智能”工人驾驭智能未来

“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成为近两年职工圈里的热门话题,如今,劳模们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由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1人作贡献”到“1+1群作贡献”。

在高凤林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培养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工人。通过班组建设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群体,一批青年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正从这里走出来。

2016年,全国总工会普遍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将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职工技协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全国普遍推进,同时依托信息化建设促进职工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拓展职工成长成才空间。

2017年11月,全国总工会又命名了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中,有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的李超创新工作室,有常州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乔森创新工作室,有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钦峰创新工作室。来自更多行业的能工巧匠们正在企业一线,做创新创效的领衔人。

这样的变化,高凤林感到很开心。在他看来,产业工人社会地位的提升,需要的是整体技能素质的与时俱进。在他所在的行业,人工智能也出现在了航天制造的生产现场,使用机器人实现发动机喷管空间曲线的智能化操作。“谁都不能躺在荣誉簿上睡大觉,不然你就被淘汰了。”

尽管如此,高凤林依然坚信,即便是最好的设备也需要人来控制、实施,人才能实现最大的柔性制造,最好的智能制造。只有充分发挥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才是应对关键。

在接受《中国工人》记者采访当天,高凤林到航天系统内两家研究所和一家企业去解决技术问题,得到的一致反馈是:如今,行业内紧缺能够控制和解决复杂工程的“智能”人才。对此,高凤林也有着深深地担忧,“高端人才缺口制约着高端产品产出,这也将是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巨大阻碍”。

“未来,当高端技术越来越多地出现时,也正是技术工人能在更广、更宽的平台去施展技艺的时候。”说到技术工人的未来,高凤林信心十足,“未来,技术工人大有用武之地!”

猜你喜欢
凤林劳模大国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模没来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铁裁缝”高凤林,为火箭焊“心”
高凤林:为工匠代言
人 物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