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教授的“最后一课”

2018-01-25 10:31
中国工人 2018年1期
关键词:半月板浙大公式

蒋克铸年轻时半月板撕裂,多年来膝盖不便。在讲课现场,大家4次请他坐下讲课,但他总是摆摆手,一直坚持站着讲了3小时

一间报告厅里,一名84岁高龄的老教授坚持站立3个小时授课,期间在黑板上一丝不苟地写板书、画工程图……最近,一个4分钟的视频,在朋友圈里流传着。

这是蒋克铸教授的最后一课。在浙大玉泉校区的第一教学楼报告厅,他为150名来自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漫谈设计思维》。

蒋克铸1994年从浙大机械工程学院退休,不服老,主动要求继续讲下去。于是被返聘到竺可桢学院讲授《设计方法学》课程直至2008年。2017年10月,他向学院提出,希望能再度走进课堂。“怕人走了,经验没有留下来,这是最大的遗憾。” 蒋克铸说。

由于提前半个小时到了教室,上课前,身着藏青色夹克、头发稀疏花白的蒋克铸静静地坐在第一排。一点半一到,他缓缓站起,蹒跚地走上讲台,站定后,伴着全场的掌声,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蒋克铸上世纪50年代从母校——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了十余年,随后在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富春江指挥部工作了10年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调入浙大。从教学到实践再到教学,他深知高等院校“设计学教育”中的实践缺陷。

在最后一课上,他每讲一个案例就要向学生们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不止10次。

他讲了一段关于理论和实践的亲身经历。在一次对阿尔巴尼亚支援修建的工程中,要测算一个宝塔弹簧的用料,同行的其他高校的工程师用微积分公式怎么都算不出来。一个钳工师傅说:“用牛毛毡剪一剪、卷一卷不就算出来了?”

后来,工程师们发现,是推导公式中出现了误差导致得不出结果,不过最后还是算出来了,和用牛毛毡的方法“卷”出来的结果很相近。

“虽然最后这个复杂的公式还是留存了下来,但对设计思维来说,墨守成规、纸上谈兵是最要不得的。”这段回忆,让蒋克铸沙哑的声音中带着笑意。

原定的上课时间,是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但由于讲课内容丰富,课程延长到了四点半。

蒋克铸年轻时是体操和跳水运动员,在运动中半月板撕裂,多年来膝盖不便。在讲课现场,大家4次请他坐下讲课,但他总是摆摆手,一直坚持站着讲了3小时。

他认为站着上课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只有站着上课才能示范和演练。老师在写题和画板书的时候,学生同时在动脑。所谓‘教授’,‘教’时要‘授’,示范是最关键的,不然与网络授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讲到工程实例时,蒋克铸鼓励同学们深入实践才能有真正的体会,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了一张1米×0.6米泛黄的图纸,这是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建设富春江水工机械厂绘制的。

浙江大学研一学生陈斌也在现场听课,“那张工程图纸页泛黄,折痕处有些撕裂,当蒋教授打开这张图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设计精神。是对设计的尊重,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满怀情怀与热忱。”

蒋克铸不愿意“享福”,他乐意和学生待在一块儿。他说:“我是拿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证书上写着‘对高等教育有特殊贡献’。难道我退休后就白拿着这份津贴?”

蒋克铸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给了学生。他把电话留给了每一节课的学生,常常有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他讨论学术问题。这次下课后,好几名同学围着蒋克铸提问。

2008年,老伴去世对蒋克铸的打击很大。正是在那时,他决定正式离开讲台。“那时对我来说唯一的宽慰就是我教的班毕业了,这也是我教的最后一个班。”

他在老伴的墓边为自己留了一块空碑,现在已经篆刻好了墓志铭——“我造物,故我在;我育人,故我在;我创思,故我在。”

猜你喜欢
半月板浙大公式
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磁共振报告“半月板损伤”,都需要手术吗
半月板损伤怎么办
没有扭伤半月板咋会损伤?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半月板,不运动也能受伤!
“两两三三”解决天体问题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