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策略之我见

2018-01-25 22:28石家庄精英中学张子云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栏目道德与法治

石家庄精英中学 张子云

根据教育部2016年4月公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课程名称之中。不仅表明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基础工程对中小学生的要求。

课程名称变了,课标基本理念变了吗?课程性质有哪些改变?新的课程又该怎么学?

《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相比较,虽然名称变了,但课标基本理念没有太大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道德与法治》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具体在哪些部分又有变化呢?

一、《道德与法治》显现出的变化

1.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调整幅度大。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分上下册,各5个单元,每册13课,文本的呈现顺序做了较大的调整,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更加适宜于师生的教和学。如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结构体系,总体上是将原《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1个单元、下册1个单元和八年级上册3个单元,一共5个单元的内容通过重组、整合、调整、增删、修改而成。本册较之原《思想品德》减少了5个框题,新增3个框题,整合成了29个框题,保持了原有的5个单元、13课的格局。

具体细微的变化也有,如《思想品德》的第四单元主题是“我们的权益”,更名后的主题是“谁为我们护航”,它是《思想品德》本单元中第十课的课题名。《思想品德》本单元有3课,分别是第九课“少年的权利”,第十课“谁为我们护航”,第十一课“自我保护”。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后单元主题做了变更,课题保留了2课,分别是第九课“学会自我保护”,第十课“我们受到的保护”。

2.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延展性、系统性更趋完美。《道德与法治》的结构模式主要有7部分,逐层次由大到小,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呈螺旋式排列,即单元主题→单元导语→课题→引言→框题→正文→小栏目。7部分内容再构架成“单元主题(一级)→课题(二级)→框题(三级)”的三层级结构,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形成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整体贯通延展的完整体系。

3.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更清晰、合理和缜密。《道德与法治》内容的逻辑层次更注重课程的整体联系衔接,实现了单元之间有联系,单元前后有联结,各课内部有链接的结构模式。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包括“走进初中”“昨天与今天”和“新的起点”三个课题,由于本单元是起始单元,所以单元涉及的内容较为浅显易懂,贴近生活,接地气。这些知识点在以后的单元学习中还会延续、扩展和升华,故而设计为以时间递进和空间螺旋上升的构架。学习起来,很容易迸发兴趣,感知所学内容内涵,与自己印象中的生活产生联系。

4.教材“小栏目”内容更好地体现“三贴近”原则。《道德与法治》的小栏目有资料、名言谚语、讨论、探究、体验、活动、分享、交流、反思等。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小栏目,除去图片就有244项,其中最多的是资料和名言谚语,分别为113项和32项,其余项均在10项左右。这些小栏目的内容往往集启发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课程内容的有机拓展和延伸,弥补了正文表述不尽完美的缺憾,是编者匠心营造的体现,寓新的课程理念于其中。这些小栏目承载的大量知识信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思想性、时代性和人文性等特点。通过小栏目问题的学习、讨论、分享和体验,能让学生积极思考,投入情感,更好地发挥能动性,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5.教材语言文字表述更科学、规范和精炼。《道德与法治》的每一处文字表述都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编者反复讨论、斟酌才确定下来的精华所在,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目标等相关因素相契合,当然,更符合语言文字运用规范的要求,使语言文字的呈现与学科内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样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还能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

6.教材更好地凸显出道德与法治组合的特点。《道德与法治》的更名修订,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响应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等依法治国的战略要求,体现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融入课程的思想理念。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道德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的需要和实现形式。

二、《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策略

1.读懂、读通教材,密切联系实际。常言道,学以致用。《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在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专题单元及分册。法治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学习时要积极联系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需要对接。比如学习七年级下册“法律与生活”时,要多联系媒体上发布或是自己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的鲜活事例,通过对案套法、以案学法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法治知识的理解。要通过与老师及同学的交流与互动,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形成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的法治意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光是法治知识的学习,这还是一门与心理、品德、性格发展联系紧密的课,在学习时都要把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真实心理、情感相对应。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成长中的我”一课,学习、理解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正视自我、成就自我时,要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剖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过程,并通过与老师、同学、朋友及家人的讨论、交流、分享,认清自我,纠正思想偏差,驱除烦恼,在平凡生活中体验到青春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能正确驾驭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培植法治精神。法治意识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比知识学习更为重要。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由知而动情、起意、践行,能够调动情感、推动意识、指导行动是学习的最大收获。

《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设计,都蕴含着“三维目标”,引导我们实践、探究和体验,激发我们思维的活力。课本中的“小栏目”信息十分丰富,都是思维射线的触点或原点。学习时要注意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治意识,而后在实际生活中,将法治意识外化为自律、遵规、守法、维权等行为。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使学生构建起法治视角,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时头脑中有法治维度。从而对个体行为、社会规范、国家大政方针有更深入的理解,能更自觉、更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融于社会生活,完成健康人格构建,成为具备法治素养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栏目道德与法治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栏目稿约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符合课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