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90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8-01-25 23:57陈永生
山西青年 2018年21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教育

陈永生

(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我国自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四十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1978年共有6.35万人参加研究生考试,当年共录取硕士研究生1.07万人,2016年共有177万人报名参加考试,共录取硕士研究生51.7万人,2017年参加研究生报名考试的人数更是达到201万人。与此同时,研究生招生培养政策发生了变化,从2014年开始,中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研究生的年龄组成结构也在发生改变,90后成为研究生的主力军,与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70后、80后不同,90后有他自身的特点,新时代、新政策下如何结合90后的自身特点探索研究生新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一、90后研究生的特点

(一)“智商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能力突出,个性突出

90后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初显期。与70后和80后相比,90后的物质、精神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们也十分重视90后的成长,给孩子最优越的生活、最好的营养、最好的教育……在孩子出生之前就通过胎教来教育孩子;出生后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早早地给孩子上早教班;上学后,家长们又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来培养他们的才艺……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期盼使得90后的智商得到较早地开发,从而让人感觉90后与70后、80后时期同龄的小孩相比看起来更加“聪明”。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的发明预示着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更加注重智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与此同时,信息化对90后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90后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接触和了解任何他们想获得的知识,同时也可以看到当下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新事物、正在出现的新问题、正在讨论的新热点、正在研究的新成果……从微型计算机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影响着90后的解释新事物的能力以及他们理论和观念的不断地“更新换代”。久而久之,90后就变得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更易接受新理论和新观念,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思维活跃多变,学习模仿能力变得更为突出。

但是同时,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90后个性突出,网络上的一些暴力、色情、极端等不良信息,影响着90后的成长。久而久之,90后会产生主观性强、性格易冲动,思考问题易极端等心理现象。

(二)“情商低”心理素质差,依赖心理明显,缺乏团队精神

在高“智商”的同时发现,90后在“情商”方面略显不足,具体体现在人际交往、情绪控制、情感交流、团队合作等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很多家长长期奔波在外忙于事业,将孩子交给家里长辈抚养或者直接将孩子寄宿学校,重视孩子在物质层次的满足多于对孩子精神层面上的关怀,从而导致部分90后孩子们的性格孤僻、不善于和别人交往等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也应该越发成熟,但是90后的心理却显得不那么成熟。相反,他们的心灵更容易受伤,主要表现在经不住诱惑、经不住打击、经不起失败等。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与70后、80后有许多“兄妹”不一样,独生子女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则更具有独立性,自我意识较为突出。他们关心时事,对热点话题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做事喜欢特立独行,在处理问题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法则。所以,与70后、80后相比,90后的青春期更加叛逆、更易叛逆。但是处事方面的独立并不代表经济方面的独立,很多90后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在就业找工作方面仍需要依赖父母的人际关系来寻找出路[1],从而导致社会上“富二代”、“官二代”负面新闻频出。所以,90后依然存在着对父母过度依赖的心理。

90后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使得他们在做事和处理问题时特立独行,尽管有时这些特立独行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是在绝大数情况下是不可取的。

二、目前90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学科科研能力的培养。2013年开始,90后逐渐成为研究生群体的主力军,2014年开始,中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实施收费制度,2015年开始,第一批90后研究生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但是90后研究生的培养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学习缺乏主动性,读研动机不端正

与70、80后研究生相比,90后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则变得更加“现实”,期望通过研究生学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算他们考上了研究生但如果已找到相对满意和稳定的工作,他们仍然会放弃读研而选择就业。

不同的价值取向,不一样的人生追求,使得大部分90后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会出现逃课或者课上玩手机的现象;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断地敷衍老师、敷衍自己,还总是抱着投机心理去学习,只求能够顺利拿证毕业。

(二)治学态度不严谨,缺乏科研责任心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积极向上的精神意识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帮助人走向成功,消极落后的精神意识则会使人退步,甚至会让人误入歧途。“态度决定一切”,科研道路上也同样适用。90后研究生治学态度的不端正,说小了是学业容易出现挂科,说大则会导致学术不端。科学不容许出现误差,这就要求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严谨、求实、求真的治学态度。

90后研究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大都从小娇生惯养,使得这批90后研究生做事随心所欲,缺乏责任心,在科研上就容易出现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学术成果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2]。

(三)导师重视科研指导,缺乏心理引导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扩招使得许多研究生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就直接导致研究生导师不能够很好地照顾全所有的学生。进而让研究生感觉自己处于“放养”状态,有的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

同时,研究生导师大都重视自己的科研项目,要求学生一切都围绕他的科研项目“转”,忽略了学生的自身感受。尤其是忽略了对研究生心理上的指导,90后的研究生心灵相对脆弱,抗压能力差,繁重的科研项目势必会给研究生心理上的压力。

三、建议和对策

近些年来,“高智商犯罪”频发,拥有高学历但是“心术不正”道德水平败坏,这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个“危险品”。教育目的在于“成人”和“成才”,他们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教育过程中两者都要抓。

笔者认为,“成才”很重要但是“成人”更重要,在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中,尤其是90后研究生的教育,关键是要把“成人”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成才”教育中,把“育人”思想有机地灌输到“教学”中,做到“德育”与“智育”兼备,做到“成人”与“成才”并举。

(一)多措并举,针对90后研究生特点改进管理方式

研究生管理不再是也不能是本科那样的“人盯人”式管理,研究生管理应该更多采用“区域盯人”式管理。

首先,管要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制度去管理约束研究生。当然,管理者和研究生应该共同成为制度的制定者和遵守者,新环境下,应该给90后研究生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其次,管不如理。“以理服人”,用道理跟90后研究生进行交流沟通,也让他们感到“道理”的重要性,让他们逐渐学会“以理服人,用理交流”。

再者,理不如导。“循循善诱”,学会用思想、用行动去引导90后研究生,导师对他们科研进行指导的同时也要善于对他们进行心理和思想进行引导,将“聪明”用到正道上。

(二)寓学于乐,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文体”活动

学校应该围绕研究生积极开展贴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可以以学院、班级、专业以及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借助活动让同学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同时,邀请各领域的名师专家来学校开设学术讲座,借助讲座平台给研究生提供一个与“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研究生培养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当然,也可以充分挖掘身边的优秀研究生,发挥榜样作用,与其他研究生开展学习交流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高校在重视培养科研人才的同时应该重视对研究生“情商”的培养,在课余可以举办一些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团体活动、文艺活动、体育竞赛等,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来吸引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为90后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放松的平台,这样有利于提高90后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和集体意识,有利于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有助于帮助他们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你我他”的朋友圈。

(三)给目标、给计划、给指导,加强导师责任制

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定位,研究生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引导研究生了解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熟悉相关研究方法等;引导研究生自主进行创造性学习,把知识点、问题和研究相结合,使得研究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学术品位和研究水平。90后研究生独立性强,但缺乏集体意识,研究生阶段导师对他们的引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导师们的教学质量和道德素养,导师们应该秉着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思想,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和心理的双重指导。首先,研究生导师需要以身作则,导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其次,研究生导师应该和研究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再者,研究生导师要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既要对学生进行科研、心理方面的指导,更要关心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四)涨学识、涨学历、涨学品,打造“全才”研究生

中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全球一体化浪潮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也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价值观。比如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思潮,深刻影响着当代人尤其是90后年轻人,也让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具功利色彩[3],“唯学历”论正是这种功利主义在教育上的一种表现。

现在的研究生大都是“闭门造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等到研究生毕业时,研究生只略懂自己的研究生领域,而对其他领域其他知识一概不知,这种“独才”或者“缺才”偏离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高校应当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圈养”式变“放养”式。“放养”模式就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学习的地方从封闭的课堂中转变出来。学校可以设立校级课题立项,鼓励学生自主申请课题,自主进行课题研究;也鼓励学生个人或组团与政府、与企业、与个人签订各种科研项目。同时学校应当根据专业情况给学生减少不必要的课程,或者增设一些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将更多的自由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想方设法给他们“涨学识”。

转研究生“严进宽出”为“严进严出”。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被称为“精英教育”,而这种“精英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在一项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国内的“严进宽出”体系已经导致很多研究生名不副实[4],有些90后研究生通过毕业论文抄袭,研究成果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来谋求一张学历证书。因此,高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考核应该严格把关,对其研究生期间的表现进行全面审查,让研究生在涨学识、涨学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学品,这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V eraW an g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