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教师“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25 18:55郭翠玲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师素质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郭翠玲

【摘 要】加强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贯彻教师精神文明建设,铸就一流教师队伍,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实支撑,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的必然要求。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学校必须把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就要做好宣传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工匠精神”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教师素质;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教师的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专注教育事业,专业、严谨治学,耐心教导,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淡泊名利。它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教育精神的传承,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传承。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德。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的有力保障。

一、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培养教师“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

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学校要扎实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工匠精神”宣传教育,力求将其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

(一)突出重点,各个击破

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作为提高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将其覆盖到每一位教师,引导教师牢记责任和使命,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要上好一节课就要把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做任何事也要有侧重点,才能事半功倍。加强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要着重抓好校长、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核心群体的培养。他们的精神境界,关乎学校发展,关乎学校形象,对其他老师的精神追求有着很大的影响,必须予以充分重视。青年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路人,要重点抓好对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把其贯穿于职前培训活动、职业准入标准、职后管理的始终,帮助青年教师牢固树立踏实工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教育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把好关、引好路。

(二)丰富宣传内容,深化“工匠精神”

要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关键是要紧扣培养教师“工匠精神”主题,丰富教育内容。重点学习相关文件、书籍,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认真践行教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如学习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苏燕的《人生需要匠人精神》、理查德·桑内特的《匠人》、付守永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报刊中相关的文章、评论等等。教师们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逐渐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为做人、治学、处事的行为准则。

弘扬教师的“工匠精神”还要注重挖掘学校教师中的典型,树立一批“工匠精神”教师先进典型,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感染身边人。同时,要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乡村教师”等典型请进校园,共话师德,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如2016年的“最美乡村教师”李元芳多年来忍受着痛苦跪着给孩子们上课,敬业、坚持、淡泊名利,一心只想着怎么教育好孩子,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所有教师敬佩和学习。“工匠精神”還蕴含着口传口、心传心、代代相传经验技艺的精神,教育也要重视教育经验技艺的传授。特级教师的教育经验、技艺的分享都对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创新宣传形式,弘扬“工匠精神”

加强对教师的“工匠精神”的宣传和培养,要充分抓住重大时间节点,不断创新宣传载体,注重宣传典型,营造全体敬佩、学习“工匠”型教师的浓厚氛围,抓住教师节、新教师入职等重要契机,大力宣传“工匠”型教师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教师知晓,让他们有榜样可学,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们精益求精、敬业、专业、严谨治学、一如既往、淡泊名利的意识,提高精神境界。同时,对涌现出的“工匠”教师典型,要注重利用学校的电子屏、报刊、广播、橱窗等传统媒体予以广泛宣传,以营造浓厚的学习先进典型的氛围。要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在“工匠精神”宣传教育中的独特优势,着力形成立体化、广角度、多渠道的宣传格局,增强宣传和培养教师“工匠精神”的实效性。如开展“工匠精神演讲比赛”“寻找最美工匠教师”等活动。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学校文化涵养“工匠精神”的功能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激发“工匠”情感、培育“工匠”情操、推动“工匠精神”养成,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涵养和砥砺。要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就要挖掘文化内涵、凝练文化特色,用校园文化涵养“工匠精神”。

(一)抓好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学校特有的品牌。这里所说的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承载精神文化信息的重要方面,一般包括校徽、校训、校歌、校风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因素,它们对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把“工匠精神”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确保人、财、物的到位。同时,要在昭示学校文化特色的楼宇建筑上,镌刻在校徽、校训、校风的具体图案和文字上,编印“工匠精神”的宣传画册,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借助学校文化景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将“工匠精神”建设成效体现为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职业操守、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推动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不仅是育人的空间,也是净化心灵的圣地。这里所说的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文化场馆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打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育人氛围。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抓好校园环境美化,渗透“工匠精神”精髓,特别是面临多校区办学、新建楼宇建筑多的情况,更应注意提前谋划、科学规划校园环境建设,让“工匠精神”充盈美丽的校园。

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激发培养“工匠精神”的高度自觉

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强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具有特殊意义。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培育高尚师德,教育感染学生,已成为促进教师成长、成才的好形式、好做法。

(一)联系实际开展活动

“工匠精神”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要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坚守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担当,也要考虑教师的思想实际,通过多方考虑,统筹推进。要坚持与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这既要为教师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搭建平台,让其发挥专长,有“用武之地”,又要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所帮助,同时引导广大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培育精益求精、专注、专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注重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着力组织学习考察、调查研究、支教活动、社会服务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层面教师的需求,让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师从中获得更多教育和启发,主动地、真心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二)积极推动基地建设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切实提升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关键,建立“工匠精神”实践基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校特点和优势,适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新形势,建立一批“工匠精神”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工匠”的实践活动范围和领域,多与一些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兄弟学校、街道社区等单位联系,进行基地共建,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接触社会、接触火热的社会实践。同时,学校应在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做好基地的选择、共建、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基地建设衔接有序推进,持久深入地开展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

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学校要强化“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完善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多种实践,为建立培养教师“工匠精神”的工作体系,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素质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