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之死》解读

2018-01-25 09:25仰玉良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美化

仰玉良

摘 要:雅克·路易·大卫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他为了理想奋斗,为了理想委身政治,又为了理想放弃政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停地变换着路线,直到他找到最后理想的归宿。《马拉之死》是他投身政治时的作品,题材高尚,形式古典,画家的表现能力和对美对崇高的体现达到完美。然而,艺术在政治面前,却毫无招架之力,当政治风云不断变换时,艺术家也因为其立场而备受煎熬。文章旨在通过对《马拉之死》创作时,画家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以及画家本人的历程等方面的分析,以寻找画家的创作动机和想要借此表达的个人立场(或政治目的)。之后结合画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和社会活动,分析画家创作《马拉之死》时的心理活动,完成对画家在时代背景下所扮演角色的客观评价。

关键词:美化;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一、《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

(一)马拉其人

马拉原本是一名医生,1783年弃医从政。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马拉随即投入革命,面临着政治迫害又身患疾病的他却独自承担着《巴黎政论家》(后称《人民之友》)的撰稿、编辑、出版等几乎全部工作,被巴黎人民称为“人民之友”。他的革命观点和激进的言论的确是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后期他过于乖戾,到了专制的地步,无数与他持不同观点或政见不和的人被他送上断头台。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他后来被刺杀,他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褒贬不一。

(二)社会背景

虽然对马拉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在当时,马拉在巴黎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崇高,当夏绿蒂·柯黛进入马拉的公寓,并成功刺杀马拉之后,狂热的革命党人立刻沸腾了起来,当局以国葬的级别为他送行,议会中的人们激烈地讨论着,街头巷议,要求惩治刺客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就在这种情形下,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居然对葬礼的形式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建议,他认为应该让巴黎人民瞻仰马拉的遗容,让人们记住他为了革命倒在敌人刀下的那一刻的样子,于是,马拉的遗体被抬上街头。但是尸体很快腐烂发臭,游行中又错漏百出,并没有起到计划中的良好作用。而就在这一切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那名刺客夏绿蒂·柯黛只是平静地书写着给父亲和朋友们的遗书。从巴黎官方到百姓的反应来看,在当时的政治中心巴黎或者说在支持雅各宾派的人们心中,马拉拥有崇高的地位,所以雅克·路易·大卫创作《马拉之死》,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期待和政治需要,雅各宾派达到了政治上的目的,大卫也达到了表现自己革命热情的目的,一举两得。

二、极具宗教意味的说服力

大卫画面中描绘的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但却传达出了神一样不可置疑的说服力。画面中马拉的右手无力地垂着,像极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圣母怜子》中的耶稣的手臂。画面中的伤口与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都在身体右侧,伤口的形状也十分相像,画面中没有明确的情节和道具来表达宗教氛围,但这些细节明显是刻意为之,却传达了更不容置疑的神圣性。

三、被美化了的马拉

画面中的马拉是被善良无私和爱国情怀美化了的,这明显是有目的的,是一种满怀政治意味和个人情感的美化。其一,泡在水池中坚持工作的场景以及羽毛笔、墨水和信件等物体,无不在塑造一个勤劳务实、带病工作的马拉,一个完全投入了工作的“人民之友”,但是却掩盖了马拉是个激进的雅各宾派政客这一事实,在他手中上千人被处决。其二,画面中只有马拉一人,暗示了刺客已然逃跑,这情节和地上的匕首无声地斥责着行刺者的手段,刺客用欺骗和偷袭结束了“人民之友”马拉的生命,但事实上夏绿蒂·珂黛刺杀马拉之后并没有逃跑,而只是走到了另一间屋子,静静地等待被抓捕。

四、美化的理由

大革命前夕,巴黎市民热烈欢迎了以富兰克林为首的美国代表来法国签订反英军事同盟。美国的实践,证明推翻暴君和暴政是有希望的。而在大卫眼中,马拉正是这样一位投身于反抗暴君和暴政的斗士。大卫是一个有着强烈变革意识的画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在传达变革这一信号,无论是最早期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后来的《扈从给布鲁斯图带来他儿子的尸体》《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等等,都说明他对社会变革、对从帝制专政到民主的渴望。但是除了渴望,他并没有自己对于革命的认识,没有对于革命成功或失败后的思索,而只是把革命当成手段和方式,所以他注定只是一个狂热的追随者和一个歌颂者。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大卫对马拉的美化了,除了艺术需要和画面美感需要不能画得太血腥之外,更多的是他对马拉引导和推动的社会变革的认同和追随。

前面已经提到过大卫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他希望法国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而这种思想应该是他在罗马时形成的。曾经的罗马是自由简朴和公正的典范,但自由最终却向专政屈服,共和国毁于一旦,教训深刻。处在社会变革风口浪尖的大卫,极力地追求大革命的理念,美化自己的战友,其实也是在粉饰和宣扬自己在罗马时形成的关于民主的观念。

当时雅克·路易·大卫已经是议会的议员,在他的努力下,1793年8月的国民议会宣布关闭皇家绘画和雕塑两座艺术学校,并向所有艺术家开放,所有艺术家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展出作品。除此之外,在大卫的努力下带来的另一个成果就是卢浮宫博物馆的开放。与此同时,大卫也在积极地抢救和保护被革命者和投机者趁乱占据和侵吞的绘画、雕塑、建筑等类型的文物,甚至推动国民议会颁布了专门针对此行为的法律,禁止一切以革命之名进行的对艺术品和文物的占有和侵吞。这一切都是他投身革命后获得的政治成果,所以,他对马拉的美化也是出于保护和巩固自己政治成果的考虑。

縱观大卫生活的年代,政治和艺术不仅没有明显的界限,反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关系。艺术家如果脱离了官方和订件,怕是生存都有问题,因为艺术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订件和收藏,订件大部分来自官方。这也就解释了历史画是第一画种的原因,收藏家则会视艺术家及其作品在沙龙上的表现来收藏。法国大革命虽然伟大,是人民实现独立的开始,但却没有让艺术家们独立,艺术和政治仍然脱不开干系。

亚里士多德说力和美是在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结合《马拉之死》可以看出这幅画几乎具备了伟大作品应该具备的一切特质:完美的构图,精确的位置经营,精心的安排,具有深刻意味的人物动作,精致到位的道具,深远朦胧的背景。这幅画处处体现着大卫高超的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也就是美的体现。在今天看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理念,生活中最细微琐碎的场景或者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主题,甚至是艺术作品本身。但是在当时,甚至在库尔贝和马奈之前,艺术都被要求必须要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或者要唤起、传达一种有力的情感,这就决定了当时所有的创作都要有一个传达某一特定含义的主题。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下,大卫通过对当时真实社会事件的描述,把社会事件的主人公、宗教说教、政治宣传统统都结合了起来,体现了美术作品背后向受众传达的力。具体来说,它通过伤口、下垂的手臂、白色的布,还有显而易见的宗教意味的描绘,不知不觉地暗示受众对比马拉之死和耶稣之死都是殉道士的死,这种暗示完成了宗教层面的道德教化。而手中的信件与毛笔、信件的内容、工作的环境等等都在暗示马拉的勤政和对人民的关心,这种暗示完成了政治说教,所以说美化是目的实现的途径,体现着美,更体现着力。

五、没有被认同的美化

画面是完美的,但是社会反应是消极的,雅各宾派的白色恐怖阴云笼罩,人们发现他们走出了君权的暴政,却又走进了民主的暴政,画面中的马拉与实际相去甚远。当时这种观点还不太流行,但是雅各宾派倒台后,尤其是波旁王朝复辟之后,当权者则无法容忍谋杀国王的凶手之后人们认为对马拉的美化实际上是对其罪行的掩盖,所以《马拉之死》不仅没有达到说教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以至于雅各宾派倒台后大卫被捕入狱,直到晚年被流放到布鲁塞尔,但是虽然大卫画了这幅作品,也不见得他就完全认同雅各宾派的所有政策,他只是有他自己的目的需要达到,比如抢救和保护艺术品。另外观察大卫的身世和经历就会发现他幼年丧父,与人格斗时又留下一道抹不掉的伤疤在脸上,这些经历使他时常遭到贵族的嘲笑,所以他理所当然地不喜欢贵族阶级。面对雅各宾派的赏识和邀请,他以画家的身份投身革命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投身政治的他忘记了一条法则:艺术价值不等于社会价值。

六、艺术价值不等于社会价值

哈斯克尔说:艺术不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因而必须放到它所诞生、存在、消亡的广阔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就像形式离开了内容,离开对现实生活真实和本质的描述就会导致形式主义,从而失去绘画作品应有的社会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拉之死》的确没有完成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它是一个形式,它离开了真实社会背景这一内容,背离了现实和本质的真实,只是在单纯地强调意图。对比大卫和之前的伦勃朗,他们都在功成名就之后,因为一幅不讨人喜欢的作品而失势,他们都是因为脱离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才会如此。但是伦勃朗的脱离是一种真正的进步,是关于千篇一律的人物画的进步,虽然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标准,但对于后来的艺术发展进程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而大卫的脱离虽然不完全是为了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或者政治目的,但它终归是放弃了真相,包括后来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等,所以在不否认大卫伟大的艺术贡献的同时,只能说最起码当时他作品中的政治属性大于艺术属性。所以说,当一件艺术品的属性开始偏离艺术的单纯目的之后,在它被展示的时候,风险也会随之而来,要么立即被接受和传播,要么被规避和批判,或者是二者兼备。《马拉之死》便是二者兼备,当它不再被社会语境和历史潮流接受的时候,这幅作品就会不论艺术价值和属性的高低,而是被单纯地排斥和当作社会语境的对立典型来批评。

七、结语

纵观雅克·路易·大卫的一生,从早期创作的带有洛可可遗风的作品,到留学罗马之后确立起来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再到后来为了迎合革命而创作的英雄主义作品,以及担任拿破仑御用画师之后对希腊风格和自然美的偏爱,和晚年在布鲁塞尔对神话题材的表现,他经历了数次关于题材、表现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的转变。大卫是伟大的画家,他从洛可可遗风中脱颖而出,在他的作品草稿和底稿中,坚实的功底和投入的热情显而易见。然而无法避免的,他也只是时代巨轮下一个无助的个体,一個人或者一幅画独自面对整个社会语境时,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

参考文献:

[1]吴珊珊.雅克·路易·大卫的历史画历程[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何政广.大卫:新古典主义旗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美化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你的伴侣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