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设计来源剖析

2018-01-26 07:51
山西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学学科知识工学结合

徐 梅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的切入点。在推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得到了确立,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逐步在凸显,“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改革是我国高职校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高职课程设计来源诉求主要来自知识、社会、学生三个方面。

一、知识的诉求

汉金斯(Hunkins)提出知识是课程设计的来源,但他同时也认为知识是动态的东西,任何时代知识都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把知识概括为两种形式,一是学科知识,二是非学科知识。课程设计是将不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组织并实施,并为知识的传播做出实践。

以“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涉及的“知识”来源主要从社会职场上的岗位需求出发的。知识源自工作的问题或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上可得知其结构形成由学科知识和非学科知识两种能力构成状态。众多实践证明了单一的学科知识或技能并不能很好解决工作上的实际问题,任何工作任务需要学科知识和非学科知识的结合才能得以梳理和落实展开。由于工学结合注意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因此,在行动领域中体现出的知识含有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本身就具有立体型、多维度的特征。高职校的课改始终都围绕着知识的多维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中的知识是贯穿融合起来的多元知识,也是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更深的获得。

二、社会的诉求

自学校产生以来一直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从社会需求得到课程设计的来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当前社会解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职发展是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动。社会需要怎样的行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可在学校得以解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更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社会才是高职发展的“土壤”,离开社会需求,高职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正在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培养出社会用得上的企业留得住的实干型人才,使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对接。

把握好社会需求,这是高职教育兴衰的关键。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正是依据这一理论观点而开展的研究活动。高职课程设计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为外在逻辑,依据职业要求关系而形成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采取综合、复合等方式设计出符合地域企业要求、适应院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等。

三、学生的诉求

课程改革为的是学生的发展,课程设计应该来自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正是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呼唤。学生的兴趣、学生年龄结构、学生生活学习习惯等以及在教育中学生所形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是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学生作为个体能够参与对知识的社会建构和重构,这对课程的知识的处理有着积极作用。运用学生的诉求进行课程设计意味着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并在课程组织中尽量强调它们。所有的课程专家都期望设计出对学生有价值的课程,早在20世纪初就有教育家们主张学生是设计的中心,课程应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安排。

从学生的诉求上课程设计强调“做中学”。“做中学”教育是把脑、心智和教育联系起来,在做的过程中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获活动,体验整个过程从而获得能力。杜威认为学习要求学生能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陶行知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在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工学结合是对“做中学”最明了的例证,学生在工作过程的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工学结合能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自我认识学习场与工作场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跳出狭小的物理空间,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与他人与社会间的合作关系的理解。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的学习情境、工作过程、任务质量评价等都是为学生的需要来开展设计,它努力强调的是学生为实践体验中的主导者、探索者的角色。

以上为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三维诉求。课程设计是我们对课程进行构思和对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作出安排的方式,为我们编制课程提供定向和指导。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重点在于“设计”,在教学环节中能有效去除低效或无效的题材和方案。精心的课程设计使得实施者能更加充满信心,有效节约时间和精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高职校课程设计是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指向,在实施前对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和情境做出设想,预设各类环节并提出各类解决方案或应对措施的课程组织方案。以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要从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位的考虑,符合课程设计规律。只有满足课程各方诉求,课程设计才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

[3]李军.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推进工学结合[J].江苏高教,2009(4).

猜你喜欢
工学学科知识工学结合
盐工学人
——宋辉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品读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