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

2018-01-26 15:57马李茜
山西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发展

马李茜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观点

“人民”的内涵很丰富,一般我们从两方面来对其作出界定,从数量上来说,人民是指社会中的多数人;从质量上来说,人民是指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能够促进历史的发展,推动历史进程。所谓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方法分析和认识人民,由此而形成的对人民的总的观点和态度。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对其进行梳理,主要内容如下:

1.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力量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创造出了能够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资料,当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的温饱解决后,人民就会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从而就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来丰富人们的生活,群众的社会实践为思想、道德、艺术等精神财的创造提供了灵感源泉。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生力军。当社会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时,各种矛盾频发,革命势在必行,但是社会上其他阶级又不会主动站出来去发动革命,统治阶级只想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新涌现的剥削阶级由于力量薄弱,也无力发动革命,所以说人民群众就会团结起来发动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在社会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担负着重任,勇敢奉献;在和平时期,社会需要不断地改革,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当然,在改革进程中,人民群众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人民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社会上的一切都是由人民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都具有属人性,人民群众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当现有社会的制度等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人民群众就会利用各种手段来使这些制度得以改善、完善,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使社会不断向前更好地发展。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创造历史受到一定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经济政治构成了社会的基础,人民创造历史,必然要受到其影响,除此之外,群众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存在差异,对待一些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人民群众要把握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辉煌的历史。

2.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

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即人民价值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价值立场,具体回答了谁是价值的创造者、谁是价值的评价者以及价值为了谁的问题。

人民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自己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对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产生一定的认识,也就会作出评价,判断这个价值的有用性,创造的这种价值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利益与需求,随着自己利益的扩大化,被创造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服务于自己,创造的不管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

3.人民是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一个社会发展的程度如何,一个社会是否发达,通常以生产力作为衡量标准,生产力越高,这个社会就越发达,但是生产力代表的是人民的生产能力,是人民的主体性的体现,追根溯源,人民才是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人民生活状况是否富裕、人民是否感到快乐才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

(二)四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

1.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了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强调战争只有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胜利,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进入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毛泽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正是基于对人民地位的这种清醒的认识,毛泽东提出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观点。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赋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新的内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共同富裕”的思想体现了邓小平以人民根本利益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刻分析国情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要更注重对人民利益的维护。江泽民曾说:“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从而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各个方面都要协调发展,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⑤这表明了我们党尊重人、关心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在当代的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

习近平的人民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观点是其核心内容,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四代领导集体的人本思想为其提供了直接借鉴,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习近平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特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的人民观。所以习近平的人民观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来把握其内涵。

(一)把人民当做主体,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出了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还是生态的治理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需要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需要人民群众来出谋划策,只有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一起奋力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远。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展览时,提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我们国家也有梦想,那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我们国家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梦,“中国梦”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联系起来,使人们明白要实现“中国梦”,每个人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人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二)把人民当做目的,一切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从人民出发,以人民为中心。

在新时代,“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断推动落实,使人民的利益逐渐地得以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发展成果的享用者,共同享有社会公共资源,共同享受着社会提供的便利服务,使人民的“获得感”得到提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人们积极创业,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一些省级博物馆、地方图书馆免费开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的文化素养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社会上的志愿者也自发建立救助站等,帮助贫困人们度过难关,解决一些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环境保护也被提上日程,“生态红线”不可逾越,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三)把人民幸福当做标准,一切尊重人民

新时代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回答是对党的工作的最切实的检验,党的工作是否有效,不是看各个部门工作的时间长度,也不是看工作人员的努力程度,而是看人民的生活状况,人民的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实现。

我们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继承与深化了对人民生活幸福的认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得到提升,这是党工作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对党的工作的最好的检验。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现实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不断推动着历史前进,这是科学的理论,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赋予其新时代的内容,使其永远保持着生机活力。而中国共产党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历代领导人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人民观。新时代,新国情,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的新实际相结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将人民观落实到实处,让人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利益的维护,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时俱进,在中国得到发展,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国家才会愈益强大,人民才会愈益幸福。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会面临着新难题、面临着新挑战,习近平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对党的执政基础危害最大的现实问题,攻坚克难,同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人民的生活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就要有为之奋斗的新目标、新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新一代人民要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中国梦引领着人民不断前进,奋发向上,激发了人民的昂扬斗志。中国梦包含着三个层面,即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更是人民的梦,因为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仍然是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更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民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的动力越来越足,我们离中国梦也越来越近。

注 释:

①焦玉海.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锡林郭勒日报,2009-12-18.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280.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15.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1-46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1.

[4]万光侠.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探析[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5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7]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8]万光侠.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理论探析[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56.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01).

[13]新华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N].人民日报,2015-12-22(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