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的山西肉鸡产业发展

2018-01-26 16:01李沁任家玲明世清刘莉贠红梅山西省畜禽繁育工作站
中国畜牧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鸡肉肉鸡山西省

文│李沁 任家玲 明世清 刘莉 贠红梅(山西省畜禽繁育工作站)

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历史背景下,山西肉鸡产业正处于调整和变革的历史时期,产业发展正由依赖资源消耗、依靠传统动能,向追求绿色生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方向转变。在转变升级过程中,山西肉鸡生产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特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面对这些新挑战、新机遇,实现山西省肉鸡产业的转型升级、绿色生态持续发展,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一、山西肉鸡产业发展新特点

1.鸡肉占比大幅提高。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山西省畜产品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伴随着猪肉占比的下降,鸡肉占比大幅上升。猪肉在肉类产品中的占比由“十一五”末的68%降至目前的60%,而鸡肉产量在“十二五”期间,增长尤为迅猛。2016年,全省鸡出栏量达到27600万只,鸡肉产量47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82%和236%。鸡肉占禽肉和肉类的比重在比“十一五”末提升5个和9个百分点后,分别稳定在95%和20%左右。

2.生产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产布局经过大调整后趋于稳定。山西省肉鸡饲养区域较为广泛,遍布全省120个县中的84个县,但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晋中、临汾、吕梁和长治等市。2016年,排名前20的肉鸡生产大县中有17个来自于以上四市,且出栏量占到全省总出栏量的80%以上。“十二五”以来,山西省肉鸡产量增速迅猛,主产区的生产布局也在发生较大变动后趋于稳定。从2010、2015和2016年山西省肉鸡主产县前20名的排序情况来看,经过5、6年的快速发展,汾西、沁县、沁水、霍州、灵石、壶关、榆社、曲沃、平定、襄汾等10县市已挤进前20强;原有的永济、临猗、夏县、尧都区、忻府区、盐湖区、芮城县、长子县、万荣县、潞城市等10县市则被挤出20强,被挤出20强的10个县市中有6个来自于运城市(原来属于肉鸡生产的主产区域);多年来,太谷县肉鸡出栏量一直稳居全省第一,闻喜和孝义则凭借较高的发展速度排名升至山西前三。2016年与2015年相比,主产区域内除永济市跌出20强外,其余主产县的生产基本稳定。

3.肉鸡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提升加速。“十二五”以来,山西省肉鸡规模化养殖已成主流,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2010年—2016年,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规模场户数和出栏量,呈现出快速的上升趋势,分别增长了5.5倍和12.6倍;年出栏1万~5万只的规模场户数和出栏量,分别增长了0.4倍和1倍。并且,2016年,年出栏5万只以上规模场的年出栏量占到全省出栏总量的73%。由此可见,中大型规模的肉鸡饲养已经成为山西肉鸡规模饲养的主要生产方式。

在农业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指引下,山西省肉鸡标准化养殖逐步加强。全省以部、省共建为牵引,连续多年开展了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2010—2016年,山西省共创建国家级肉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个,并且在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的引领下,全省年出栏100万只以上的规模肉鸡场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29家,出栏量占到全省总量的19%。肉鸡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的整合进程不断加快。

4.肉鸡产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山西省的肉鸡产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由种鸡繁育、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屠宰分割、鸡肉制品深加工、冷冻冷藏、物流配送、批发零售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肉鸡产业体系,并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的肉鸡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中发挥着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如大象农牧集团、龙海集团、山西省洪昌养殖有限公司、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晋星集团等。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省肉鸡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山西省肉鸡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农业中集团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之一。

5.养殖模式转变明显。山西省肉鸡产业在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阶段后,已进入了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阶段。转型升级之前,山西省肉鸡龙头企业、养殖农户的养殖模式多为注重数量,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型,而现在的养殖模式则更加专注于质量和效益,逐步向追求品质的生态环保型转变。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首家过百亿的农业龙头企业,其在2009年前后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验,研究并推广了商品肉鸡笼养技术模式,该养殖模式具有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养殖生产条件、降低疫病发病率、多养易管理、料肉比低、省人工、省药费、省煤电费等技术优势,在增加经济收入、解决养殖用地征用难、环境污染严重、疫病增多和禽产品药残超标等问题上,具有其他养殖技术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多年的实践推广,该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在商品肉鸡立体养殖技术模式推广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为国内其他肉鸡同行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6.父母代肉种鸡场的市场集中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山西省父母代肉种鸡存栏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种鸡的市场集中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种鸡业已由单纯地追求企业数量扩张,逐渐向以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为重点的发展模式过渡。

2016年,全省父母代肉种鸡场8家,品种以罗斯308、科宝500、AA+等为主,父母代种鸡存栏197万套。“十二五”以来,全省父母代肉种鸡场的数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7~8家左右,种鸡存栏总量在经过连续三年的增长后,总增量又连续两年回落至2012年的存栏水平。“十二五”期间,存栏规模在30万~100万套之间的三家龙头企业的种鸡存栏量占全省的比例连续五年维持在90%以上,种鸡的市场集中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一个水平。

二、肉鸡生产面临的新形势

1.新挑战。当前,山西省畜牧业包括肉鸡产业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肉鸡生产面临着生产调控能力较差、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肉鸡产业作为畜牧业中科技含量、生产水平均较高的产业,在高起点上实现突破难度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生产调控能力较差。行业缺乏良性的“政府监管、协会牵头和企业参与”的产能调控机制,导致多年来行业产能过剩,直接影响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前几年肉鸡行业发展过于迅猛,同时,行业缺乏自我调控的良性机制,导致产能持续增加,尤其是2010—2013年,白羽肉鸡祖代引种量不断增加,致使产能过剩,直接造成2013—2015年以来父母代场及商品代场均出现供过于求、产销严重失衡的困境,带来了企业的连年亏损。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资源短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法律法规对养殖用地的从紧规定及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规模化肉鸡养殖可用土地形势严峻,用地成本不断上升;养殖成本日益升高,从养殖环节上看,鸡苗、饲料、人工、防疫等各项要素趋紧导致生产成本日益升高,价格优势正在失去,企业赢利能力普遍受到影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有专业技能的后备人员严重不足,养鸡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环保压力加大,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山西肉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养殖粪污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对肉鸡养殖业发展的刚性约束将越来越大;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大幅下调,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中、小规模养殖场用药问题依然突出。中、小规模养殖场依然存在盲目用药、随意配药、用药量不当等问题,甚至存在滥用药物、不严格执行休药期、非法添加违禁药物等现象而导致药残超标,直接影响鸡肉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安全事件影响性大,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愈来愈高,类似“速生鸡”、“福喜事件”、“H7N9流感”等事件的发生,挫伤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致使鸡产品消费萎靡,严重影响产业稳定发展。疫病防控难度加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条件下,肉鸡养殖密度增高,鸡病的发生和流行呈现动态变化,日趋复杂,造成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四是品牌竞争能力不强。“三品一标”的申请认证率低。山西暂时还无绿色、无公害和有机的鸡肉品牌,肉鸡龙头企业对“三品一标”的申请认证意识淡薄。熟食、调理品比例低。山西鸡肉消费以冻品为主,熟食加工比例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带动效应较弱。山西鸡肉品牌产品虽有,但不多且知名度小,高端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

五是市场波动较大。鸡肉价格呈现周期性的波动规律。近年来,鸡肉价格波幅大、变化快,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而且波动幅度有逐年扩大趋势。

2.新机遇。虽然山西肉鸡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少,但也同样面临着重要机遇:

一是鸡肉消费发展趋势向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山西人均禽肉占有量3.1千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29千克,山西鸡肉消费需求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再者,白羽肉鸡在生物、经济、环境、营养、健康、方便等方面,具有其他畜种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物美价廉的现代生活健康肉类食品的代表。因此,随着新一轮人口总量的增长、城镇化的加速推进、GDP水平提高,鸡肉的消费将会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解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依然意义重大。

二是“供给侧改革”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它的提出是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解决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山西省畜禽养殖业包括肉鸡产业在内,必须紧紧抓住“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发展契机,按照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绿色发展生态养殖的主基调,从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延长产业链,推动深加工和品牌创建,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农牧循环等环节入手,加快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肉鸡业迈进。

三、肉鸡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1.从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延长产业链,推动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入手,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以“六化”为主要内容,以已挂牌的肉鸡标准化示范场为典型,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继续推进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在养殖总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配套环保限制、奖励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在生产中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肉鸡养殖准入标准,避免落后产能的过度扩张,为标准化建设腾出一定的产能空间。

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有益经验,根据市场需求,以肉鸡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鸡肉产品深加工与利用,开发系列化产品,延伸肉鸡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肉鸡产业的提质增效。

按照无公害畜产品、有机畜产品和绿色畜产品的生产要求,促进肉鸡企业品牌建设,鼓励肉鸡养殖企业在质量、食品安全、加工技术等方面不断进取,提高山西鸡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2.从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农牧循环入手,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养殖。大力推进绿色清洁养殖,提升规模养殖场自动化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减轻排泄物对空气的污染。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减少粪污产生量。推进病死鸡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鸡无害化处理实施建设,探索推广安全、高效、环保、低耗能、高附加值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促进肉鸡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养殖企业与农民的种养结合,加快构建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总结推广经济适用的粪便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化解粪肥利用障碍,促进有机肥就地就近综合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引导形成规模适度、农牧结合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机制,加快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促进肉鸡产业绿色发展。

3.从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入手,实现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应用。大力培育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的肉鸡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政策保障、技术培训等措施,形成主体多元、协调互补的新型经营体系,促进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的快速转变。

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适度规模养殖场通过“企业+家庭农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合同式、订单式生产模式参与组织化生产。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养殖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开展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产业化运作水平。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规范合作组织的发展。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358”示范社创建活动,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提高合作社办社质量。

4.从强化疫病防控,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入手,实现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保障。强化疫病防控保障。加大家禽疫病防控力度,加强养殖场综合防疫管理,切实落实免疫、监测、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等各项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主要传染性疾病的重点防控。严格种鸡场的防疫监管,强化种鸡场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加强种鸡场的疫病净化,从源头控制疫病风险。

加快构建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坚持产管结合、源头治理的方针,建立投入品生产、养殖、产品加工及屠宰等各环节无缝对接的监管制度和信息平台,完善各类标准和规范,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努力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目标,营造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强化日常性使用管理,提高肉鸡健康养殖水平。加强禽产品生产的源头治理,规范生产过程,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禽产品知名品牌。

猜你喜欢
鸡肉肉鸡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肉鸡腹水咋防治
厨房料理小妙招
下半年鸡肉市场看好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天热了,吃点鸡肉吧
不吃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