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含义及现实启示

2018-01-26 15:57孔荣丽
山西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阶级

孔荣丽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形成。即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探索的阶段性重大成果,《形态》是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其中意识形态部分在其整部著作中最为精彩,因为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和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只不过没有给意识形态下个明确的定义而已,这致使人们较难把握住意识形态的内涵。所以,要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需要从其定义入手。可见,全面把握《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正确认识其理论贡献,对于推动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含义

根据其论著内容,可以总结出在《形态》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述大概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特指“德意志意识形态”

即“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和以其不同的先知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1]等一系列的虚假的观念体系。马克思觉得,黑格尔之后的哲学都只不过是“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天真的幼稚的空想”[2]。因为他们从虚幻的观念出发,把观念摆在首位,或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地颠倒了意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从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出发来认识世界,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来认识世界。这样就势必造成了思想观念体系与物质生产关系的颠倒,从而使思想家们陷入了对现实社会的歪曲,衍生出“种种虚假观念”[3]。另外,由于这些哲学家们对现实的批判往往局限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他们仅仅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因而“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2]。可见,德意志世界中的“意识形态家们”在与现实的影子所做的哲学斗争中忘却了自身哲学与历史现实、物质环境之间的真实关系,因而,他们的意识形态是错误的、曲解的、虚假的意识。作为一部批判性论著,在《形态》中,全书有一半的出处,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

(二)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即阶级社会中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一整套“观念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在思想上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3]这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实质上是掌握着社会财富支配权利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在一个社会当中,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力必然同时也生产着维护其自身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用于支配和统治被统治阶级。这样,统治阶级的统治,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物质领域和政治领域,而且渗透在其思想领域当中。也就是说,在阶级统治的社会当中,统治阶级不仅统治着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且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的生产。可见,意识形态还具有阶级性的特征。并且,当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概念上使用“意识形态”时,意识形态不完全是“虚假”的,因为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体现,并不是统治阶级编造出来的一系列思想或幻想,而是经济关系折射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客观反映。

(三)指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

在革命过程中,领导革命的阶层为了企图推翻并取代旧的阶级的统治,必然要借助相应的思想观念体系与口号来号召和组织人民拥护革命,这个时候由革命阶层借以发动革命成功的舆论基础就是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最开始的时候,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比起旧统治阶级来,更多地能够代表当时群众的一种普遍诉求或共同利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更容易获得群众的支持。因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革命阶级的思想在革命初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群众的利益,所以,它们不再仅仅是“虚假的观念”和欺骗性的把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以社会大众的集体名义向旧统治阶级宣战,“它的利益在刚开始的确同其他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多少还有一些联系”[4]同时,作为革命者的阶级意识,同样具有阶级性的属性,因为它也属于革命阶级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原因在于,为了发动群众革命,团结群众革命,处于领导地位的革命阶级都会“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5]这样看来,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同样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用来团结群众和指导革命。只不过由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本身就代表着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在革命意识形态上,根本没必要也不屑于隐藏自己的观念主张,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类根本利益的体现。当人类的普遍利益真正得以实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消亡。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合著《形态》,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并揭示出了意识形态是人们社会实践生活的产物和社会存在方式的反映。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3]即离开人的现实社会性和社会实践性而空谈“人的解放”,陷入了脱离社会现实的纯思辨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理论批判的怪圈。因而,他们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错误的、曲解的、虚假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意识形态是一系列虚假的观念体系,不能够正确的、准确的、真实的反映社会存在。

根据《形态》,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具有多重含义,既特指“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指一般意义上的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还指社会风俗等构成的传统价值观。可见,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掌握在一定的阶级手中,人民群众要想掌握意识形态,只有自己当家作主,成为统治阶级。也只有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阶级性才能够彻底消除,从而才能够正确的、准确的、真实的反映社会存在。无产阶级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世界上部分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然而,当下,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因为它尽管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但对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仍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从《形态》中分析出来的意识形态的含义里,我们知道了意识形态还有“观念的上层建筑”这一层意思。不难看出,既然是上层建筑,必然要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然而经济基础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社会和群体有不同的经济基础,从而造成了现实既得利益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阶级立场,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进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加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数量在不断增大,从国内来说,由于言论自由,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群体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媒介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及所属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诉求,乃至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导致了多元社会思潮的泛滥。从国际上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主义国家倾销意识形态的机会和途径,这导致了我们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不稳定性和多维性特征。同时也加大了意识形态的舆论管控和引导的难度。可见,《形态》启示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抓“观念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即要坚持发展生产力,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协调好社会各群体的利益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从最根本上消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阶级性。这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因为,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种能够为当时的绝大多数社会公民所能够普遍接受的社会意识形态用来引导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协调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保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辨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管理权

根据对《形态》中意识形态的含义分析,我们知道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的特点,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阶级统治的理论工具。在当今世界,由于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对立的社会政权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必然不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强大起来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渗透便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选的途径。因为一旦掌握了意识形态,就有机会扰乱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一直以来,直到现在,为了遏制我国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停止过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以棱镜门事件为例子,暴露出来的就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伴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进步,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隐蔽,常常借助带有显著价值导向色彩的数据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不惜抓住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刻意过度放大声势,煽动大众情绪,妄图颠倒黑白是非,扰乱社会心理的平衡。从而试图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可见,只要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还存在,他们就必将继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跟我们抢夺阵地和民心。有时针锋相对,有时潜移默化,有时以退为进,有时改头换面,其目的都是妄图造成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进而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所以,我们要坚决抵制和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霸权,同时要通过各种媒介包括网络,多渠道、全方位的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影响。在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辨能力的同时,更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从而确保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要不断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从《形态》中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里,我们知道了意识形态是一把利剑,掌握在谁的手里就为谁服务,哪个阶级掌握了社会意识形态,就意味着哪个阶级能牢牢地抓住民心,获得最大的利益。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的特征,往往代表的是某个阶级或群体的利益,因而,在判断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否真实的时候,其依据不仅是要看他们的理论宣传,还要看他们的理论在实际中是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我们知道了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相当重要,它是灯塔,是旗帜,指引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管理还是掌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意识形态从人民群众中要,还要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加的贴近人民的生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诉求,才能够扎稳根基。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靠拢,首先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诉求,切实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版,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阶级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