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旭升:走在城市的江河边

2018-01-26 09:15黄春桥
中华环境 2018年1期
关键词:老石

文 黄春桥

他像一个侠客,也仿佛是一位行吟于江畔的诗人。

他的文字里,总有一方水土和一方人文,有层次,有温度。

他的心里装着城池,也装着城内外的江湖。

“现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我已经走过的有200多个,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河流。”电话那一头的石旭升(人民网房产频道总顾问,“寻找中国最美的河流”项目发起人)(下文称老石)不急不慢地讲述着自己走过的城市,寻过的水。

下海,出海

1993年的深圳,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劲,无数人带着梦想来到这座城市打拼。老石也是这个时候去了深圳,做了一名记者,专跑房地产这条线。那时的深圳,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但房地产发展才刚刚起步,老石跑的这条线并不被报社看好。但是,慢慢的,老石逐渐了摸清了门路,对这个行业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开始在报纸上写地产案例分析。“那时候,没有软文一说,自己的地产文章都是按照财经新闻来写的。”在那个年代,老石对地产的报道、分析和评论在行业里的关注度非常高。

1997年,老石下海了。五年的记者生涯,他积累了大量的地产行业知识。那一年,他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华侨城、金地地产的招商服务,这为他随后成立地产公司奠定了基础。

1998年,老石成立了自己的地产公司——吉合田地产机构,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地产专业咨询公司之一。老石的身份也再次改变,成为地产公司董事长。这一转变堪称华丽,随后地产业的发展印证了这一选择明智之极。

作为专业咨询公司,吉合田在深圳、南京和株洲设有3家分支机构,是一个只做策划顾问不做销售代理的专业地产顾问机构。2000年,石旭升写了《地产诡计》一书,760页,单价四百多元,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成为地产从业者的必备手册。2004年,他又出版了《地产格局》,该书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地产经济学”概念,第一次提出了客户价值和危机地产的量化研究,第一次对地产规模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成为业内人士公认的教科书。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带领团队先后在几十个热点城市策划经典项目50多个。

有理论,又有实践,老石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那时候很忙,几乎每天都有朋友打电话做咨询,很多媒体来做采访,做节目。”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老石会继续在业内开疆拓土的时候,他放弃了公司,卖了车,潇洒一转身,走出商海,成为了一位普通环保人士。从此,他的足迹便出现在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城市,出现在那些流淌着或早已干涸的河边,他的社交媒体也变成了环保宣传平台。

水好,城好

“行走城市,看看各地的环境状况,体验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探寻城市与水的关系。”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盘旋了半年之久,2014年终于落地了。

老石背起背包,像一个游侠,到北京闯江湖,这也是他行走的第一个城市。在这之前,老石比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如北冰洋冰盖融化,也关注雾霾。他说,当时就觉得赚钱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人应该有另一种活法。另一方面,他是拥有37万微博粉丝的大V,想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为环保做点事。

在北京,他第一次绕二环徒步一圈,感叹这座城市的美丽;他也寻访过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参与调查和编写北京市民绿色出行绿皮书……后来还参与了乌梁素海保护项目,曾一个人绕着乌梁素海走了一圈,那一次一个人的沙漠行走令他至今难忘。

他走着,看着,采访着,思考着,也记录着。他到过很多地方,去过张掖,在那里写下《张掖,你渴了吗?》;他到过沈阳,写下了《沈阳,一座水主沉浮的城市》;到过淮安,写下了《淮安,一条河隔开中国的南方北方》……字里行间,总能看到他对这座城市、这方水土的独特理解。

他从来没有为一次远行筹备好多天,“5分钟做攻略”,老石的这种出行方式比较独特,因为他不是看风景式的旅游,而是在真切感受一座城市,感受城市的水和城里的人。他喜欢坐绿皮慢车到一座城市,再买一张这个城市的地图,然后找出城市水系,找到博物馆,便开始行走。博物馆里有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痕迹,在那里可以把一个城市的过去看清楚。一个城市他大约走两天,每天徒步20公里左右,边走边访谈。

“一人行走最深刻的感受,不是人在走,而是整个城市在眼前走。”老石努力地描述着这种旁人无法理解的感受。

走过那么多地方,在他看来,城市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好的城市和坏的城市”。“什么是好的城市?好的城市水好,然后人也好。人好,水就好,城市也好。”老石很通俗地解释着水、城、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他看来,水塑造着城市,“大水大城,小水小城”,水决定城市文明兴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护一方水土。人是水做的,城市也是水做的,城中人的性格就流淌在城市的水中。“水是纯洁,流动的,平等的。”老石这样概括水在他心中的情状。

“我们城市规划发展应该重视水,依水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动,不能建破坏水生态水环境的面子工程。”他到过鄂尔多斯,到过类似很多缺水的城市,有时候会热泪盈眶,为水资源的匮乏,为人们没有保护好水资源而感到痛惜。

曾经有记者让老石自我评价下:到底是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老石说,自己既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也不是一个理性的人,而是一个自然人。是的,他就是一个自然人,理性也感性,就像他的随笔,有严肃的批判、思考,也有晃晃悠悠的浪漫,这些都在其中。

不需要堂吉诃德式的英雄

“如何找钱?如何找人?”2017年12月,在湖北荆州的第七届中国民间水保护工作联席会上,石旭升一针见血提出了关于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的,钱从哪里出,人才从哪里来,一直是困扰民间环保组织的难题。这四年,他从不是简单的行走,他在走访的过程中,也积极和在地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联系,积极参与在地环保志愿者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也不断地看书听讲座,分析学习环保政策。所以,他了解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

放弃地产,行走城市江河,走出一个江湖,又走进另一个江湖,老石的人生颇有些浪漫传奇色彩。其实,他后来也发现,从前的地产事业与后来的环保事业也并不是完全不沾边,做地产时对城市的观察分析经验也是后来行走考察的基础,而且,绿色地产就是二者的统一。他也承认,环保的确需要情怀,但做环保不能用堂吉诃德式的英雄方式,不能把环保公益这件事苦化,也不能浪漫化,环保需要有组织地可持续地干下去。

“我有一个计划,写三本书,关于城市的三部曲,一本是《水做的城市》,预计2018年底付梓,第二本书为《城市的变迁》,第三本为《寂寞的城市》。”老石笑着盘算着未来要做的事情。他希望他的书能倡导一种江河伦理,能从环境、历史、文化等层面给人一种警醒,能让更多人更通俗地认识到江河也有生命,也需要我们尊重与保护。

如今,老石又做回了地产业,将媒体传播与地产融合,另一方面,他又多了一项责任——传播环保理念,倡导绿色地产。他也依然在行走,只是更多的是利用假期时间,行走在城市的江河边。

猜你喜欢
老石
夜半巨响
称呼
老石的情事
老实人不是好欺负的
黑板
火葬场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