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及其路径创新

2018-01-26 05:33孙学立
关键词:产业链融合农业

孙学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山东 济宁 272003)

一、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农业生产成本逐渐提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民增收仍然十分困难。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在其代表作《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到,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改造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不是对传统要素实现有效配置,而是提供给农民一些现代“生产要素”[1]。目前,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很多情况下就是在新产业、新业态的引领促进下进行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需要投入新的技术和生产要素。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创新的研究,西方国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相对很少,这是因为西方大多数国家是人少地多,农村土地早已是规模化经营,农民的收入也很高,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充分发挥,这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等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如果在google学术搜索输入农村产业融合(Industrial Convergence of Rural)得到的外文文献寥寥无几。日本和中国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提出“六次产业化”,中国学者江登斌1994年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间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基础、互为依托的多元经济融合,已接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之后,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宗金耀认为,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通过多种形式的要素跨界集约配置,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升、功能拓展、多主体共赢,让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分享增值收益,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增收目的[3]。叶兴庆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核心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价值,将农业流到非农领域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将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形成合理利益联结机制[4]。党国英认为,所谓三产融合,其实就是专业化分工细化以后价值分布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处于转型期,由于第一产业产业链在农村区域仍然较短,传统农户从第一产业价值链中获益较少,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很不紧密,传统农户的增收仍十分困难。同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广大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基础的条件,从这方面来看,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从城市角度来看,现阶段广大市民对农业的需求已由过去的粮食需求向农业的生态、休闲功能需求转变,向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转变,为满足这种需求的转变,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重要途径。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换,目前城市消费潜力增长空间有限,而广大农村区域消费市场巨大,农村产业融合的经济绩效就是把更多的价值链留在农村,把更多的产业利润留给农民。从国家层面看,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扶贫重点是农民,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扶贫的根本之策、长远之策。

上述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宏观层面中融合的必要性及经济绩效的研究,很少有文献讨论融合的组织模式与路径创新。本文旨在总结传统和新出现的融合组织模式的基础上,从多维度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及其路径的创新,以期为农村产业融合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组织模式

(一)传统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

1.农业内部融合模式

这是最初的融合模式,它是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和价值链提升。比如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这种融合是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连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如湖北省大力推广“虾稻共生”模式,不仅促进了小龙虾的快速发展,而且提高了稻米品质,实现了农业效益的大幅提升[4]。

2.产业链延伸模式

这种融合模式主要是针对农业产业链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业与农产品物流业是最常见的形式。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最重要的是把更多的价值增值留给普通农户,让从事生产的农户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如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发展泡菜加工业,从一个小泡菜园区发展成为“中国泡菜城”,带动周边农民发展43万亩原料基地,带动21万户基地农户增收8.6亿元,聚集泡菜加工企业及上下游企业30余家,提供务工岗位2.5万个,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6.5亿元,很好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人们对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多功能日趋巨大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农村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森林草地、古朴村落、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自然、文化和传统资源,以观光、采摘、体验、餐饮、度假等形式,通过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带来城乡不同生产要素的融合互动,产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同时扩大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如有些地方过去只是靠种桃树、卖桃子发展“桃子经济”,而现在正向吸引游客来看桃花、赏桃花的“桃花经济”转变。

(二)新出现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

为适应人们对农业农村日益增加的多重客观需求,中国很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和组织形式。根据笔者在北京、山东、安徽和浙江等地的调查,新出现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和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

1.“农业龙头企业+智慧农场”

在农村产业融合创新实践中,科学技术对产业融合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对农业的改变逐渐深入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它可以通过构建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自动化系统,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摆脱人力依赖。在农产品流通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手机二维码追溯食品从种植、收割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更多的体现在智慧创新要素的运用,智慧农场的出现就是典型代表。如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中粮智慧农场,农场内每个产业链条都体现了技术与智慧的结合,像旋转追光种植系统和供回液自动化结构可以自动使每株植物不停旋转,保证每株植物得到均匀的光照,可以自动为每株植物增添营养液,年产量可以达到11万株蔬菜,是其他种植方式的3倍以上,并且能节约人工成本50%以上。这种模式对农业产业的改变,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将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通,培育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推动农业与工业的结合。智慧农业与科学管理制度相结合,让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和生产环节得到综合而全面的应用,这是改变中国农业发展轨迹的必然选择。虽然目前中国国内这种“科技+智慧农场”模式引领了一种趋势,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还属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业态,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在关键技术环节方面和制度机制建设层面面临支撑不足问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顶层规划,资源共享困难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

2.“农业+特色小镇”

这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是近几年中国各地推崇比较多的一种,它在农村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范围内,在政府引导下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并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优势,立足小城镇适宜的特色产业,以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以工业、服务业促进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种“农业主导+特色小镇”契合了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统一,使小城镇农村经济发展走上多产业融合的路子。笔者实地调研过的比如山东省曲阜市打造的“海棠小镇”,该小镇地理位置距离曲阜市区较近,依托大面积种植海棠果树,把海棠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全方位围绕海棠做文章,由赏花到婚纱摄影,由林下经济到海棠罐头、海棠酒等,还把村里废弃的民房打造成周末假日游客休闲的民宿,小镇内所有产业工人全部来自周边农村转移的劳动力,由此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拉动、产业转型为导向的融合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是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产业结构接近于城市,但与农村经济的联系比城市要密切得多,它一方面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使乡村价值得以提升,为城市居民增加了新选择,这也是一种产业需求,是城市居民对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的需求。事实上,特色小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发展最快、质量最高的小城镇基本就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如中国浙江东南、苏南和胶东半岛,以及农业小镇法国格拉斯小镇、保加利亚玫瑰谷,产业小镇美国布拉多克与综合小镇意大利Verona等。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代表着农村产业融合的一种方向,它最重要的特色是要带动产业和就业的发展,只有为了产业和就业发展形成的特色,才具有可持续性。

3.“农业+电商平台”

技术进步是产业跨界融合的基础,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商,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农村的逐步渗透,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拓展了农村信息服务业务和领域。这种影响带来的经济效应是双向的,它一方面把城市工业产品带到农村;另一方面,把农产品、农村有特色的产品带到城市。其实,这种模式对经济最大的贡献是吸纳就业作用,尤其是对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的吸纳,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人才动力和活力。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淘宝村”日益成为农村产业加速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组织模式,也是区域经济跨越赶超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山东省菏泽市农村电商调研中发现,“淘宝村”的兴起具有很明显的涟漪效应,它的出现会快速带动亲朋好友和周边邻居的效仿,在熟人之间快速形成规模,进而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作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从长期来看,农村电商将成为推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田园综合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它是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的新模式,是在一定的地理界限和区域范围内,通过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将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游客游憩空间、生态涵养发展空间等功能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其实,田园综合体早几年在各地都有出现,山东省莱芜市2015年就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加速城乡资源要素流动,通过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建设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如莱芜市农乐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是莱芜市首批53家市级田园综合体中的一家,原来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药物销售和统防统治,目前依托农产品流通、农业休闲观光餐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租赁耕地、山场三千多亩,发展有机蔬菜、林果种植采摘、农副产品加工、生态观光旅游,既为农药销售建立了示范基地,更扩展了产业范围;既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模式的多样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的田园综合体来看,大多数综合体内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并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第一产业,通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形成循环利用系统,通常一年四季都有可供观赏的景色,由此可以吸引城乡旅游者前来旅游、观赏、体验[5];第二产业则以方便旅游者消费、携带为目的,经过简单加工,使农产品多样化、多功能化、更具观赏价值;第三产业主要是为旅游者服务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产品销售等产业。在田园综合体内,产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多元化,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从单一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升级,从传统住宅向田园体验度假、养老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综合地产的土地开发模式升级。

从未来看,田园综合体将会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农业科技体系支撑、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六次产业”创新理念的一种新体现,是大势所趋。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的创新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跨界融合不断深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在分工上越来越细,各个生产服务环节在组织模式上联结日益紧密。从某种程度上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就是融合组织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的目的在于通过优化整合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在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构建农村合理价值链剩余机制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的创新实践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组织模式的创新过程可以从纵向、横向(如下图)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三个维度来分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图

(一)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核心的纵向创新过程

从纵向维度看,农村产业融合组织模式的创新主要是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完整构建,使得更多的农业价值链留在农村,这些都必须依托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来实现。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当前很多地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发展模式,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国内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发展初期,如农产品加工业的各个环节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且一二三产业组织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大多以订单合同等契约为主,农村区域内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很低,特别是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像工业设备、物流信息服务等都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6]。做好纵向上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农业现代化企业的龙头引领;二是要建立良好的产业融合机制。现代化农业企业通过产业带动,使得千家万户的农民变分散经营为集约规模化经营,农村产业融合才有了发展基础。广东温氏集团作为三产融合的样本企业,从最初的养鸡企业发展成为集畜牧业、农牧机械、食品加工销售、物流配送、生物制药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集团公司,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在坚持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完善产业配套,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不断拓展空间布局。

笔者在山东省烟台市调研时发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既是第一产业(高效种植业),也是第二产业(高附加值加工业),还是第三产业(极具发展潜力的葡萄酒文化观光旅游业)。多年来,当地充分围绕延伸葡萄产业链做文章,跳出单纯发展农业的传统思路,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将工业化的理念融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中,同时也将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更高层次上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在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观光旅游项目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农业产业链条逐步纵向延伸,真正实现了从“一元”发展到“多元”的融合,切实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以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为核心的创新过程

从横向维度看,农村产业融合组织模式的创新主要是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宽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中国农村产业融合的不充分,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和理解的不足,国内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主要是沿着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行。研究表明,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必须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基础。农业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联合国的重要文献之中,主要是指农业除了为人类提供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外,还具有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等精神层面的功能[7]。在农业多功能性的拓展方面,国际上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学者Robert Johansson在2004年就提出农业生产的非商品性产出问题,即农业生产既有食品等商品性产出,也有休闲娱乐等非商品性产出。在非商品性产出方面,又分为正负效应,如农业生产美丽环境的同时又会产生农业污染。

从农村三产融合的方向上来看,横向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托于农业的多功能性展开,如乡村旅游就是依托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与农业自身生产相结合的横向融合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社会的进步凸显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的重要性,并使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提供了可能;反过来,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也为农业扩展其自身的功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中国目前正处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的时期,人们在物质产品供给与需求上的饱和,使人们开始转向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如人们对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等方面的需求等,都为农业的多功能拓展提供了发展机会。此时,农业的功能不单是保障食品安全与维护生态环境,更体现为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承,在心理与精神层面上成为人们的依靠与寄托。

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农业多功能的发挥和挖掘,创新政策支持,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代表的传统业态;注重农村产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保护农村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注重传统农业与创意文化的融合,如陕西杨凌蘑菇农庄开发的童趣蘑菇,把传统蘑菇种植包装成小袋,消费者买回家每天喷一点水就可以长出蘑菇,好看好玩,还可以当蔬菜,融合了农业创意、文化教育、自然体验等元素。

(三)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创新过程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有时也称农业服务业、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或1.5产业,是为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为中心的生产性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服务的中间行业或独立行业,如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机械服务、病虫害防治服务、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服务,面向农业生产过程提供高级、专业化生产要素的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业、农业科技服务业、农业人力资本服务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润滑剂和纽带作用,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黏合剂”,它不仅可以自身通过服务农业生产而创造价值,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链连接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而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增值。

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动能正在发生转换,农业产业链的主要驱动力正逐步从生产环节向加工环节和流通等服务环节转换,农业服务业在农业价值链升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8]。如有些地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际上是把激活农村环境、景观、文化等资源与引导城市消费市场、吸引城市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进入农村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产品市场与旅游市场对接。在此过程中,咨询、设计、策划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举足轻重,甚至是画龙点睛的。还有许多化肥、农药生产企业甚至农资经销商通过向服务商转型,实现由卖产品向卖设计、卖服务的转变,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能力显著提升,逐步成长为区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头羊”。

目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仍是农村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短板”,它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如从政策上鼓励农业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开展各类农机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购销、配送等服务;沟通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授信力度;从资金支持上奖励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各类农业生产中介组织。

四、未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方向

农村产业融合不是农业产业化的简单“翻版”,而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其特征是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模式,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使得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延伸、边界更加模糊、经营主体更加多元、业态创新更加活跃、利益联结程度更加紧密,是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近年来的发展实践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展现出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农村各业兴旺发达、农民生活富足安康的繁荣景象。如无锡市台湾农民创业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园区内以加工业带动农业“接二连三”,以旅游业带动农业“跨二连三”,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带动农业“加二连三”,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农产品价值链,创新了多方利益联结,培植了农村新型业态,这种“多园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未来农村产业融合创新的方向。

田园综合体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在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为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创业创新提供“演练场”和“大舞台”,为农民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从而构建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其主要创新方向为:首先,推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产业链相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构建田园综合体的产业体系;其次,整合促进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生产要素,鼓励农村大学生和返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双向流动,将资金、技术、管理、设施、装备、企业、企业家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整合到田园综合体;再次,培育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和财政补助资金等形式,奖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打造完整的田园综合体产业体系;最后,搭建与田园综合体发展相适应的组织载体和融合模式,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创新组织模式和发展平台,构建各产业间的利益共同体,让广大农户真正参与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中。

总之,田园综合体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展平台,有利于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符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已经在江苏、浙江等地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它将是未来中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逐步渗透扩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出现了很多创新模式。这些创新模式可以从纵向、横向和混合方向三个维度来分析。从纵向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要是在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价值提升;从横向来看,人们对农业的需求从过去单纯的食物需要逐渐向生态、文化和体验等多种需求转变,必须以新理念来挖掘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获得农业更多的社会、生态、文化价值;从综合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自身通过服务农业生产而创造价值,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链连接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而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增值。上述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三种创新维度在创新过程中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交织的,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能够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结和协作,从而加速产业间的融合。纵向创新、横向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之间交互发展构成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在一定的地理界限和区域范围内,通过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将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游客游憩空间、生态涵养发展空间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各个发展空间之间的互动互益关系,形成一个高效率、多功能、可持续的田园综合体将是未来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是农业,传统农户、专业合作社和与其利益密切关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农人”。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着农业融资和农业人才两大瓶颈,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因此,政府应创新融资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和管理体制,大力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主要环节的政策资金支持。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44.

[2]于刃刚,李玉红.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11.

[3]宗金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5(13):8-14.

[4]叶兴庆.农村三产融合必须牢记初心[N].经济日报,2017-04-10(2).

[5]黄祖辉,傅琳琳,李海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

[6]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7(7):11-17.

[7]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2):2-7.

[8]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5):26-30.

猜你喜欢
产业链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筑牢产业链安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