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的女性道德典范
——解读《帕米拉》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2018-01-27 11:17刘含颖张瑞红周思思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071001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贞操中产阶级美德

刘含颖 张瑞红 周思思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071001)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长久以来,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功能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古希腊伟大先贤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其著作《诗学》中指出,文学艺术能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起到净化的作用。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认为艺术的光辉思想在于其教育作用,“帮助善良,纠正暴怒”。这种注重文学道德教诲功能的观念对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英国文学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认为,文学应兼具娱乐和教育(to entertain and to moralize)的功能,文学家应重视文学的道德寓意。18世纪英国小说奠基人丹尼尔·笛福在多部作品的序言中都表示,小说“要使有罪的人幡然悔悟,或者告诫无辜的人免入歧途”。

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兴起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经济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对金钱、物质的追求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加之弥漫于上层阶级中的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以及旧有伦理道德秩序的瓦解。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18世纪英国小说家们对于道德问题的关注前所未有,以各自的方式进行道德探究与训诫。

开创18世纪感伤派(sentimentalism)小说先河的伦敦印书商人塞缪尔·理查生在其一系列书信体小说中,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关注婚姻道德问题,通过细腻的情感和心理描写,着力构建一套迎合当时资产阶级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伦理体系。在其代表作《帕米拉》中,理查生塑造了一个勇于守卫贞操,抵制外界诱惑,并最终“美德有报”的女性道德典范——帕米拉。

理查生对帕米拉的形象塑造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不但描绘了她的外部动作,更深入到她的心灵深处,采用近似现代“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对其思想状况进行细致刻画,从而树立了一个符合作者道德理想并代表当时英国社会中中产阶级利己主义原则的女性道德典范。《帕米拉》问世后,获得了巨大的成果,曾一年内五次再版,一时间竟洛阳纸贵,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女性读者特别是中下层的女性读者如裁缝、女佣等对帕米拉凭借德行的灰姑娘式的发家史羡慕不已,纷纷梦想通过婚姻改变自身的境遇和地位,这就迎合了作者理查生的创作目的——对年轻女性进行道德教诲。同时,这部小说也如同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在当时英国文坛引发了一阵关于道德标准的论战。

“寒门淑女”帕米拉出身穷人家庭,在当地士绅B先生家里做女佣。但是她容貌出众,又经B先生的母亲细心调教,知书达理、精通才艺,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上流社会大家闺秀的风范。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B先生被帕米拉的美貌和才情所吸引,使劲浑身解数引诱帕米拉,迫使其就范。面对威逼利诱,帕米拉坚决拒绝,最终以德行感化了放荡不羁的男主人,使其对她产生真爱,二人缔结了“美好的姻缘”。小说通过帕米拉“灰姑娘”式的婚姻情感波折,塑造了一位珍视“好名声和贞操”的女性典范。在二人的博弈中,下层出身的帕米拉毫无疑问是弱势的一方,而“身兼主人、地主、当地治安法官和代表该区议会议员”多重身份的B先生,则毫无疑问成为了二人关系的主导,他不断用言语、行为骚扰帕米拉,甚至将她软禁起来,剥夺其人身自由。孤立无援的帕米拉意识到在贞操危机中,她唯一可以与B先生对抗的武器就是道德。二人的世俗地位相差悬殊,帕米拉所用利用的部分也正是主人所欠缺的部分——美德,“考虑到他的身份高贵,我的身份低下,我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清白正派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那正是他应当感到懊悔和羞愧的”。并且,帕米拉把自己的贞操观和清教教义结合起来,把自己抵御诱惑的行为视作清教徒的神圣使命,向上帝祷告,并力图通过宗教的力量,唤醒B先生的良知,“您无疑应当更加害怕万能的上帝,因为我们全都站在他的面前,…全都要向上帝负责”。最终,坚守美德、捍卫贞操的帕米拉不但“美德又报”,实现了自身财富和地位的僭越,还通过道德的力量,使B先生迷途知返,诚心忏悔。

18世纪的英国,女性成为了小说消费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中下层妇女中识字读书者不在少数,如何指导年轻女子的言行,如何向这些人进行道德说教,乃是深谙女性心理,对女性问题抱有很大兴趣的小说家理查生的关切所在。他笔下的女性道德模范帕米拉,不仅顺应了当时资产阶级关于女性贞操的道德观念,也为这些中下层女性提供了改变自身境遇,实现自我飞跃的“模范尺牍”。

《帕米拉》一经出版,便在整个社会引起轰动,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争相追捧,曾一年内五次再版。在一片赞誉声中,也夹杂着对于这个角色的质疑和批评,出现了所谓帕米拉党和反帕米拉党。有的人认为帕米拉乃是女性贞洁的道德典范,有的人却将她视作“计谋多端的伪善女子”。一直信奉“自然道德”原则的亨利·菲尔丁就曾对帕米拉大加指责,斥责她的“美德”并非真正的美德,又列举了她假装晕倒、投水自尽、改换装束、拒绝做情妇等一系列的“计谋”,指出她的美德带有纯粹利己主义的性质。

各方对《帕米拉》的非议,集中于小说的副标题“美德有报”,指责帕米拉保卫贞操的目的不纯,把贞操当作砝码,企图通过婚姻谋求自身财富和地位方面的飞跃。小说中,通过理查生深入细致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楚地探析帕米拉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虽然她内心始终坚持捍卫自己的贞洁,但却处处流露出私心和性格中功利虚伪的一面。在小说开始,帕米拉一方面哀悼女主人公的去世,另外一方面也对自己的前途十分担心,生怕自己保不住那4畿尼的工钱;她深谙自己的美貌和美德,并以此为工具取悦他人,并为自己凭借美丽获得别人的关注而倍感骄傲;她为自己优越的生活感到欣喜,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穿着、打扮,“我戴上那紧包头顶的便帽,帽上有个绿色的蝴蝶结;我穿上衬裙和袍子,还有西班牙皮革制成的鞋子;围上细沙领布,扎上黑缎颈带…对着镜子上下左右打量我自己,得意的像什么似的…”;她表面一再拒绝B先生的追求,但内心早就对英俊潇洒的男主人芳心暗许,对于B先生产生了“不自觉的渴望与期待”,因此当B先生真诚忏悔并向她求婚时,她“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他”,并接受了男主人的求婚。

帕米拉确实有自傲、虚荣、功利的一面。作者在这一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中产阶级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在帕米拉身上,实现了美德与财富的等价交换。在这一层面上,帕米拉与笛福笔下凭借自身优势获得物质成功的女性角色——摩尔及罗克萨纳没有本质的区别。帕米拉使用种种“计谋”,成功“将自己的美德提升到和财富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让拥有美德的自己和拥有财富的B先生站在平等层面”。德行成为了一种资本,获得与财富对话的机会。两人的婚姻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道德与财富的融合。帕米拉实现了灰姑娘式的发迹,B先生也获得了灵魂的新生。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下层出身的帕米拉和贵族阶层的代表B先生的结合,在作者理查生看来,是一笔互利互惠的公平交易,一方获得了财富与地位,另一方获得了美德和救赎的可能。

帕米拉这一功利化的道德形象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带有些许进步的政治含义。学徒出身的作者理查生借助道德典范帕米拉和她灰姑娘式的发迹史,向英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政治秩序提出了挑战。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把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之后,中产阶级想进一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实现社会地位的僭越,以摆脱自己满身铜臭的下里巴人的传统社会形象。“中产阶级是生产力,但是是没有艺术修养的生产力。中产阶级有财富,但是是没有文化的财富。”

打破旧有的等级秩序,向传统的贵族特权阶层发出挑战,用符合中产阶级的伦理和价值体系的道德观念去衡量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成为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隐性主题。在帕米拉看来,身兼主人、地主、治安官、法官、区议员多重身份的B先生及其所代表的权贵阶层是糜烂、堕落、下流的。她曾感叹道:“无疑这个世界快完蛋了!因为,就我听到的,绅士们几乎都向他(B先生)那么坏!…格罗夫宅的马丁先生家前三个月就生了三胎(私生子)…除了他,方圆十英里内还有两三个和他一样的老爷”。在中产阶级看来,上层阶级的特权与财富并不能将他们带往道德的至高点,对腐化堕落的权贵阶层进行批判,消除类别和等级观念,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成为了中产阶级的政治理想。

小说结尾,帕米拉不仅借由婚姻实现了自己晋升上流社会,成为贵妇人的功利主义愿望,而且她以自身的美德承担起了对由B先生所代表特权阶层进行道德改造的重任。理查生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得B先生痛改前非,体现了他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阶级意识。帕米拉与B先生的矛盾与冲突,诱惑与反诱惑,究其本质乃是18世纪英国社会两个阶级、两种价值观念的激烈博弈。

女性美德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男性主导话语权的语境中,女性为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道德标准所规范、所约束。在理查生的代表小说《帕米拉:美德有报》中,作者把女性的社会地位、阶级意识、道德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宣扬“贞洁至上”的女性道德观,认为女性的第一美德是贞洁,同时也提出了带有些许功力主义色彩的“美德报偿论”,却也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主人公帕米拉的婚姻情感经历也折射出了更深层的阶级、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她凭借美德和婚姻,实现了社会地位的攀爬和财富梦想,反映了中产阶级冲破旧有等级观念,推进新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的政治理想。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2010(01).

[2]伊恩·瓦特. 小说的兴起[M]. 高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3]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4]塞缪尔·理查生. 帕米拉:美德有报[M]. 吴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5]曹波.人性的推求:18世纪英国小说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6]赖骞宇.个性化与类型化——试析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人物及其塑造手法[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

[7]胡振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对话性[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8]吕大年. 理查生和帕梅拉的隐私[J]. 外国文学评论, 2003(1).

猜你喜欢
贞操中产阶级美德
诚实是美德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窦娥的爱情观
道人善即是善
助人为乐是美德
守住企业贞操
话语男人“贞操”,价格持续上涨不要随意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