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的格韵律调

2018-01-27 11:17庄众显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律诗诗韵普通话

庄众显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诗词一直以其凝练的语言,唯美的意象传达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诗在唐朝发展到顶峰,词在宋朝发展到巅峰,所以谈诗都从唐诗说起,谈词都从宋词说起,每一首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诗词起源的历史背景

1.诗的起源

诗的早期形成主要来源于民间的歌曲,乐舞,祭祀等活动。民间歌曲这部分数量最多。从上古时期流传的黄帝轩辕氏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春秋《诗经》三百篇,也就是我们说的“风”;其次“雅”,是都市中的歌曲;“颂”是祭祀天地鬼神的祝歌。《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湖南一带的新兴民间音乐文体(用楚地方言音韵写作歌辞,以屈原为代表),这时期的诗歌大半来自民间,原来是与乐舞相伴,基本是可唱的,在创作和流传上都具有很大的集体性1。唐宋时期是文人诗的鼎盛时代,兴起了在字音、词意、声调要求对仗的格律诗。唐人把从南北朝的庾信开始到春秋的《诗经》时代的诗体都称为古体诗或往体诗,把唐代兴起的五言和七言格律诗称作近体诗。

2.词的起源

近体诗之后,最有影响的诗歌体裁是词。词的起源与唐代的流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唐,五代流行的绝句和律诗有的直接入乐,有的经过增字减字的改造以适应不同音乐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词应运而生2。唐代音乐有雅乐,清乐和燕乐三个体系,其中的燕乐是唐代流行的音乐。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轻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宴乐,即燕乐,以胡部音乐为主,多来自西域少数名族和古印度,“词”在宋代还有曲子词、曲子、乐府、近体乐府、琴趣外篇等异名,反映了人们有把词从诗歌颂领域中离析出来,与音乐相合同的趋势。而长短句、诗馀等称谓的出现,则说明人们已经把词放到了和诗相当的地位了。

二、诗词的韵与调

1.用韵

诗歌用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相应位置上同韵字的有规律反复,构成和谐回环的旋律,把语义跳跃的各个诗句通过同韵字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和谐紧凑、脉络相通的整体,以加强全诗结构上的完整性,增进诗歌的音乐节奏和抒情效果。

近体诗用韵只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压平声韵、偶句用韵和一韵到底。近体诗的用韵十分严格,要遵循当时朝廷认可的韵书中的韵部3。一千多年来,诗韵所用韵书迭有变更,直到元末明初才基本确定用平水韵。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由于语言的发展,按如今的普通话来读就不是那么押韵了。特别是没有在近体诗的范围内得到应用,近体诗用平水韵这个文化传统有很强的渗透力,所以平水韵在作近体诗方面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词韵与诗韵不同,词韵比诗韵宽,而且词韵比诗韵复杂,这主要是由词的音乐性特点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词句长短不一,词韵的句位间隔就复杂的多,不仅包括句句入韵、隔句入韵,还有隔多句入韵。落实到具体的词中,同一首词的韵字,也不都是以同等距离相互间隔的4。它们或密或疏,疏密相间,与长长短短的句子相呼应,配合这音乐节奏,造成了特有的音律效果。何处用韵,词韵的密疏都是由词调乐曲的需要决定的。

2.语调

(1)语音

近体诗平仄的合理搭配,决定着近体诗的节奏。古汉语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

随着语言的发展,在普通话中,中古全浊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声在普通话里变为阴平(普通话第一声),中古浊音平声变为阳平(普通话第二声),中古全浊上声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普通话第四声)。同时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中古全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阳平(普通话第二声),中古次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去声(普通话第四声)。

(2)词调

词调与宫调有密切的关系,词调是词的曲谱,宫调是词调从属的音乐腔调5。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后又加上变徵、变宫,就变成了七音。除了七音之外,还有十二律,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阳律六: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

十二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声的音高,凡以宫音与十二调结合的称为宫,以商、角、徵、羽与十二律结合的称为调,统称宫调。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情感气氛,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所以唐宋人填词一般要指明宫调。

三、诗词的格与律

诗格

近体诗根据诗行和行中字的多少可以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1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六种体式。绝句是近体诗的最小诗体单位,诗句只有四行,而律诗有八行,两行为一联,联数比律诗更多的就是排律。诗体的诗行都具有整齐一律的字数和严饬有序的平仄音律,此外近体诗还有六言一行的诗句和六行一首的小诗,可以看作是律诗的变体6。

1.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中最常用的诗体。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特点是,每首八句,两句一联;每句五字,全首四十字;两句一韵,中间两联例用对仗。如: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排律

排律,又名长律。五言排律简称五排,七言律诗简称七排。排律在诗篇的长短上没有限制,但在诗句的奇偶上却有严格的规定,即所用的世行都是偶数,不能用奇数,这条规定能使排律合于平仄粘对规律。关于排律的押韵,一般是偶句用平声韵,一韵到底。如: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唐·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词最初产生时,是“有乐以定词”(唐·元稹《乐府古题序》)。歌词的创制必须谐音合律,服从燕乐的律调。后来词的乐音小王了,人们才依据前代写下的词句,谱写平仄韵律,成为今天所看到的词律。

四、诗词格律中的文化意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中国古典诗词在情感上深邃幽远,形式上精致雕琢,语言上回环悠游,诗意上沉郁顿挫,每一首诗都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粹。诗词的发展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从《切韵》到平水韵到《诗韵新编》,汉字的读音也与过去不尽相同了,可是如今我们读古典诗词依旧会被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感动。从古典诗词的格调上我们不难发现,文化是语言成长的土壤,一方文化养一方语言,而文化的深刻内涵则需要语言来传承和描述。词的兴起来源于胡乐,所以在词里,琵琶,西域的曲调也进入了人中原文化,可以说,词是文化交融的结果。诗词在人们的口中传颂了多少年,中国的文化就会传承多少年。如今的我们可以在诗词穿越了千年的平仄粘对,抑扬顿挫中看到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光和影。

注释:

1.傅雪漪. 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J]. 音乐研究,1994(3):37-43.

2.朱承平《诗词格律教程》

3.沈琏学.简评《诗词格律教程》[J].文史杂志,2007(02):57.

4.张培阳. 近体诗律研究[D].南开大学,2013.

5.吕薇芬.从北曲格律看词曲渊源[J].文学遗产,2011(02):70-81.

6.葛晓音.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4):133-142.

猜你喜欢
律诗诗韵普通话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张诗韵
律诗的开合结构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风入松
菊花诗韵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律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