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信看现阶段大学生审美教育

2018-01-27 11:1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710043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育传统艺术

王 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710043 )

一、从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看文化自信与审美教育

1.增强文化自信应先做到艺术自信理论研究

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神内涵往往反映于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涵盖面最广的是中国传统艺术。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反映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的社会生活,中国传统艺术则真实的反映了自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社会精神到物质的全部,门类众多,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园林、小说、戏剧、剪纸等等,内容丰富、神秘、厚重。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优秀的作品都必须满足美的法则,且必须具备应有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既满足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又传播了社会文化知识,并且起到教化的作用,对其尽心研究和学习则能够同时增强审美、认识、知识、情趣等水平。因此基于传统艺术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审美教育不是单一教育功能的体现,而应该是综合了这四种功能的整体性教育,通过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力,完善人的整体性。这个过程应该从对艺术的探索开始,艺术作品具有美的特质,可以愉悦精神,陶冶心灵,升华审美理想,增强审美能力,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同时了解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从而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最终思想倾向、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哲学观点,人生态度等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增强文化自信心。

2.中国人的审美水平提升应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理论研究

艺术没有国界,人们审美的诉求也没有国界,但不同作品传达的美学思想来源于不同的民族传统,这些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中华民族以松树为坚忍不拔、长青长寿的象征,而西方很多国家则认为松树是墓地的象征;我们认为龙是吉祥的,在西方文化里龙是邪恶的;我们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赞其高洁,而大和民族却认为此花代表丧葬。这些冲突都代表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间存在矛盾,那么反映在艺术上也会受其影响,就像古希腊推崇的人体美与同时期的春秋战国艺术大相径庭。

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美学思想的确存在的差异,但没有对错之分,更不需要高低优劣的比较,从世界历史的总体趋势来看,他们具有的共同点就是对美的认可。因此,我们接受其他文化美学思想的存在,更需要坚定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美学思想。

3.新形势下审美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各阶层理论研究

自王国维先生提出“美育”并将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我们一直在推行美育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完全的照搬。

我们曾经在最初学习过很多国家关于全面发展的模式,尤其是美国现代教育中关于艺术的方面,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大国,向一个历史仅有几百年的国家学习文化教育的模式,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漏洞。

艺术是文化最直观的反应,同时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所以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文化自信度。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艺术相关专业教育中颇受重视,几十年的现代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的艺术家,但是却没有提高国民的整体审美水平,甚至因为外来艺术的冲击,人们心中原本脆弱的民族美学思想更加模糊。

因此,要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应该转变思路,审美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社会各阶层,其重视程度应不亚于当年对于科学文化的普及力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著名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去世之前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这句话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重视,人们开始反思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政策措施及出台背景、落实细则和具体要求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时明确表示:“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这是我国全日制学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到了近几年,“美盲”这个词在各种传播方式中更加频繁的出现,一些人甚至认为“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基于社会现状,并不是说文盲真的不可怕,是因为现在的中国真正的文盲很难找出几个,而美盲恰恰相反,以“实用”为目的的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激化了这一点。美术教育面对的学生,他们原本的任务是作为传播美,从艺术的角度传播民族文化,但实用目的的过分强调让这种教育变得功利,学生很难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大多变成了从事艺术延伸行业的从业者。我们的社会,缺乏真正的传统艺术的传播者。

“文化自信”的提出让人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这些概念不断的被提及,用不同的方式让人们牢记,最终将刻在灵魂深处。但是这个过程要多久?概念的短板在于它的抽象性,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需要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形象性是艺术最本质的特性。

当然,艺术作为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难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其传播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很多关于艺术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始活跃,有一些采取了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方法以求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艺术,即使没有艺术基本知识的人也能从幽默诙谐的表达中获得乐趣,进而可能产生兴趣。

这种方式是有弊端的,公众号文章的作者具备的艺术素养是关键,而对于原本就对艺术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如何鉴别是最大的问题。而一旦这些文章出现失误,那么传递的就是错误的信息。如何规避这一问题?我们还需要探索。

大学生审美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拿轻放,诉诸于实践的效果更是甚微,究其原因不过是短时间收益不明显。但是教育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所谓百年树人便是如此。艺术教育更甚,甚至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在这一方面是具有特殊的优势的。而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全民族的少年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艺术和艺术的力量,懂得利用这种力量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强大自己。这便是能做到的自信了。

参考文献:

[1][美] 布鲁斯·乔伊斯等. 教学模式(第八版). 兰英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美] 维吉尔·莫里斯·希尔耶(V.M.Hillyer) 著. 艺术的性格.秦传安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德]黑格尔著. 寇鹏程译,美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李梁,王金伟等著.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

[6]陈先达著.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席勒.美育书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8]李钧.复旦美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9]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0]王颂华等.哲学与艺术[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1]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美育传统艺术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