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思考

2018-01-27 12:14徐晓阳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城市群体育产业长江

徐晓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一、前言

随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群众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比较淡薄,地方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链,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体育市场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体育企业分布不均,品牌效应不很突出等因素,致使体育经济产业发展不合理。据相关资料,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1.7万亿元,占GDP比重0.8%,远低于美国体育产业占GDP的2.89%,世界平均GDP的2%。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体育产业产值增加近9000亿美元,而中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仅4737亿人民币。不论是从GDP占比,还是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低于全球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发展空间还很大。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大城市为中心的超特大城市群组合,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占地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亿人,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之后,排居第五位。由此可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第46号文件,到2025年中国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的一极,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全国体育产业总值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剖析

(一)缺乏顶层设计,区域之间没有建立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举国办体育体制的思想影响,体育产业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比较滞后,与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不相称,与满足人们的健康文化水平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再则长江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在体育产业的发展方面没有系统可行的顶层设计,各自为政,相互割裂,区域之间没有建立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体育产业发展缺乏规范管理和大局意识,致使体育产业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本土品牌竞争力不强、相关产业带动不力,GDP总占比较低,难以形成支柱产业,严重阻碍了体育产业成为长江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缺少政策支持,产业融资与风险防范制度法规建设滞后

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国家及地方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和鼓励,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体育领域的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但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体育法规,不够具体,地方政府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操作性不强。虽然有些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的有关体育发展的政策,例如湖南省仅出台了一部《湖南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但该《条例》缺乏体育产业的相关扶持与鼓励政策,在投融资、土地、税收和风险防范等政策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另外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更加缺乏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因而难以形成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优势。

(三)体育产业发展结构欠合理,尚未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区域体育品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结构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长江中部地区与发达国家、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体育产业结构区域差距明显,体育消费项目较少,本土体育产业消费品没有形成规模,区域特色品牌打造不力,竞争力不强;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传媒、体育彩票等产业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较低,其带动效应、辐射效应仍显不足,企业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在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如在CBA、中超中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俱乐部,体育事业的影响力远低于发达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体育特别是占有庞大群体的中小学生对体育产业的消费;体育场馆覆盖率和社会化程度率还比较低,有些项目还没有开发,有些体育项目间的体育产业的开发不平衡,这也是体育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面临的课题。

(四)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潜能没有充分挖掘和拓展

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产业的增长速度还是GDP占比,都有明显的差距。长江中部地区处于我国东西结合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体育产业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的地步。据有关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的规模是1.9万亿,(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是0.9%。体育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大约占GDP的1%-3%,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是美国十大产业之一。体育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这一占比至少要达到4%。就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体育产业产值显然低于我国东部地区,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规模偏小。

(五)人才培养渠道单一,缺少经营管理高层次专业人才

由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和竞技体育优先体制的制约,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学校体育教师、运动队教练等层面的培养和培训,对于高层次体育策划、营销、科研开发、管理等专门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不够重视。培养机制欠缺,培养模式缺乏远见,其他行业人才对体育专业性的局限也难以进入。致使长期把持体育管理经营者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显然对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认识水平不高。我国高等教育有关专业设置涉及体育金融、财会、税制、营销、策划、中介等方面的体育经营管理比较少,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就严重缺乏,这也是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思考

(一)加强区域协作联动,建立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运行机制

长江中游城市群应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大核心城市市政府为主,牵头成立体育产业协同合作发展运行小组。其目的:一是从宏观层面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章程,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特色,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中长期发展策略。二是加强四大城市群协作联动,抱团协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三是互通有无,及时总结经验,建立统一的体育产业信息网络平台,构建长江中游地区“大体育”格局,形成符合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

(二)制定区域优惠政策,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法律法规

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制定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其目的:一是大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等有关政策上给与倾斜,例如企业赞助体育比赛、体育广告的支出、体育场地的租赁费用,可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二是完善体育产业融资政策。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资金渠道,引入金融机构对体育产业企业在贷款付息上的支持,通过股票上市等方式筹措资金。三是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依法监督体育市场和经营者的行为规范,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市场有效需求,协调政府其他部门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综合管理。

(三)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品牌

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依托体育消费的群体类型,它是体育产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全方位考虑体育竞赛、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彩票等体育产业,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体育企业国内国际竞争力。一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各类体育产业经营实体的组织形式,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机制。二是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体育企业集团,改善体育产业的组织结构。三是要制定明确的扶持政策,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鼓励和引导大型体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

(四)扩大区域产业规模,挖掘产业潜能、拓展关联产业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体育产业规模偏小,产业潜能没有充分挖掘,只有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模式间的协作和互补,实现后发优势,才能推动区域体育产业规模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选择适合本地区体育消费市场要求的体育产业和不同种类、不同档次的体育产业作为发展对象,因地制宜地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二是应不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各级学校体育事业的投入,促进和扶持基础性的体育设施建设,使我国体育产业平衡发展。三是通过整合区域体育资源,加强省与省之间的互利合作,发挥中西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共同提高体育全方位竞争实力,从而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打通人才提升通道,培养高层次体育产业复合型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开拓,需要一批既懂体育又熟悉现代经营管理的如俱乐部管理、体育经纪、项目推广等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造就出一支致力于经营型体育产业发展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大力引进其他行业经营管理人才来从事体育管理,创造性开发体育产业。二是在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打通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渠道。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推进体育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四是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筹划推广、运动员流动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专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猜你喜欢
城市群体育产业长江
长江之头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