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生命木之心

2018-01-27 18:32西冈常一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伽蓝木匠口诀

浙江省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浙江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多部,曾获“冰心散文奖”“中国故事奖”“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金奖”等。

记录三代日本宫殿木匠工匠精神的《树之生命木之心》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奈良的法隆寺凝聚了日本1300年木构建筑智慧精华,法隆寺最后一代专职大木匠西冈常一以自己传承下来的宫殿木匠口诀和他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完整再现了日本传统智慧对于建筑和文化的理解。

“工匠精神”现在谈得很多,这篇文章中,最打动你的一句话是什么?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以及工匠精神在当下社会中的意义。

法隆寺的工匠中有世代传承下来的口诀。我是从祖父那里学到的。

这些口诀虽然是木匠在营造寺庙伽蓝① 时用的,但同时也是对于我们为人的一些告诫,大家听了以后也许会有用,因为它们有些是告诫你什么才是一个称职的手艺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與人相处,这些也能用在我们的日常当中。

对神佛没有崇敬之心的人没有资格言及伽蓝。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神道和佛道完全不了解的人就不要谈论社寺伽蓝的建设了。

这不是让你去成为神道或者佛道的专家,而是说,你要知道你在建造的是什么,你建造它们的意义是什么,理解这个就是作为宫殿木匠的心理准备。你做的这个不是为了钱而做的。法隆寺是圣德太子为了培养弘扬佛法的人才而建的道场,是希望通过弘扬佛法来治理国家。所以工匠需要对圣德太子的教诲略知一二,否则的话,法隆寺的维修、解体这些工程你都无缘参与。我刚开始工匠工作的时候,法隆寺的佐伯定胤住持就曾告诉我至少要读读《法华经》。

盖家宅的人要时刻想着住它的人的心。

这个跟第一个口诀有些相似。是说,如果你是盖居住用宅的,那么你需要时刻想着住它的人需要什么,要把他们的需要切实地盖在里边。不能任着木匠的性子和为了多挣钱而不管别人的需求肆意建造。寺庙住的是神佛,因此要从他们出发而建。

营造伽蓝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

木头的材质、土地的材质决定了树木的好坏。树木的癖性也是树木的“心”,它是由山的环境决定的。比如长在南山坡斜面上的树,这种树朝北的一面因为很少接受日照,因此树上的枝干很少,即使有也是很小很细的。相反,朝南的那面会有很多粗壮的枝干。这种地形常年受到很强的西风吹拂,于是南侧的枝干被风压迫着都朝东扭曲。这些枝干虽然被风压迫得朝东扭曲着,但它们还是使劲地要恢复到原位上来。这种要强的劲头正代表了这种树的“癖性”。所有的树,都会因为它所生长的环境而形成它们各自不同的“癖性”。

口诀中说的“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的意思就是说,不是买来已经变成了木材的树,而是要亲自去山里看地质,看因为环境而生的树的“癖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加工成木材以后你就无法识别这些树的癖性了。比如这种使劲想往西边复原的树,只有当它们被砍倒、干燥了以后,它们才会吐露心声。这个口诀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去分辨树木的“癖性”。

另外这个口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让我们用同一座山的树来建造一个塔。如果是从这里那里的山中拼凑来的树,它们各自的癖性会难以融合。所以要我们亲自去山里看过树以后,再买回来建塔。

最近去山里看树已经越来越难了。但是,为了药师寺的建造我去了台湾的山里,看到两千年的扁柏树特别感动,心里想,来山里看树真是来对了。山里去了,树也看到了,所以建的伽蓝是没有任何遗憾的。

要按照树的生长方位使用。

接在这个口诀后边的是“长在东西南北的树应按它们的方位使用,长在山岭上和山腰上的树可用于结构用材,长在山谷里的树可用于附件用料”。

这是告诉我们买回整座山的树材以后该如何使用。生长在山的南侧的树,建造塔的时候就要用在南方。同样地,北侧的用在北方,西侧的用在西方,东侧的用在东方。要按照它们生长的方位使用。

这样用了以后会怎样?比如长在山的南侧的树上多枝干,就会有很多节,所以你看到庙里南边的柱子上会有很多节。

法隆寺是飞鸟时期的建筑,药师寺是白凤时期的。它们都是按照这个口诀建造的,所以堂和塔的正南侧用的就是多节的树材。相反地,北侧就完全没有。去看看药师寺东塔柱子的南侧,上边真应了“一间六节”的说法,也就是在一个大约两平方米的面积中要有六七个树节。法隆寺的中门也一样,南侧有很多树节,北侧就几乎没有。

这样的智慧让古老的建筑能维持1300年之久。我从昭和九年(1934)参与法隆寺的解体大维修,前后经历了近20年。这是自它建造以来进行的第一次解体大维修。那时候同时进行的还有对室町时期建筑的解体维修。室町时期的建筑才600年,就已经损坏得需要解体维修了。

室町时期使用的都是没有树节看上去很漂亮的树材,工也做得很仔细,但是才撑了600年。他们忘了工匠口诀。他们用的树材连飞鸟时期耐用年数的一半都没达到。口诀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从前的人对山里的树,对它们的性质观察得真仔细。跟现在的木匠说这些,他们完全不理解。虽然时代进步了,智慧未必也跟着增长。现在的人说不定还不如从前的人有智慧。

堂塔的木构不按寸法而要按树的癖性构建。

这个口诀是说,虽然建造堂塔,按照寸法来搭建木构造是很重要的,但是比寸法还要重要的是按照树木的癖性来构建。

关于树木的癖性,把扭向右边使劲往左复原的树材,和扭向左边使劲往右复原的树材放在一起构建的话,木材之间的癖性会相互受到影响,从而使建筑本身免除倾斜的担忧。如果不了解这个特性,选用的都是偏右扭曲的树材,那么整个建筑就会往右倾斜。这是不可以的。正因此,口诀告诉我们要去买一座山的树材,要亲自去山里看树材。endprint

在对法隆寺的五重塔和大雄宝殿进行解体大维修的时候,特别能感觉到当时的匠人们严格地遵守了这个口诀,真了不起。正因为他们严格地遵守了“按树的癖性构建”这条,才使法隆寺历经1300年都毫无倾斜。五重塔的檐端至今仍保持在笔直的一条线上。

建筑也是要在自然中长期地经风雪耐日晒的。忘记了树的癖性建造的木构建筑不能成为真正的木构建筑,作为木构建筑它太弱,立刻就会显现出树木的癖性,甚至整个建筑很快就会倾斜。这怎么可以?这样建造出来的建筑连本应该能保持的年数的一半都不可能达到。我们作为木匠,就是要了解树的性质,尽可能地发挥它的癖性,让它成为尽可能耐久的建筑,否则我们就是浪费了大自然的生命,甚至如果因为它们有癖性而放弃使用它们的话,那就更不可饶恕了。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癖性的树材也应该有它发挥力量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工作。

(选自《树之生命木之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版,有删减)

感谢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桐庐中学的同学参与讨论

杨雨晴

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癖性的树木也应该有它发挥力量的地方。木匠竟然可以感知树的癖性,并融合树木各自的癖性来构建寺庙,可见,“工匠精神”不仅仅在于高超的技艺,更在于一颗灵明的心、对工作深沉的爱,这样才能知道其所要建造之物的意义,抛去功利,从心出发,凭借一点一滴的观察和调研去挖掘事物的美好之处。

缪弘波

在我的家乡桐庐有很多剪纸艺人。“用同一座山的树来建造一个塔”,这与剪纸有相通之处。剪纸这门手艺,无法讲求效益,它一刀有一刀的独特:或笔直刺入,或用刀尖轻挑回转,不同的手法,对应不同的条纹图案,沿着纸的纹理,顺着纸的癖性,才能勾勒出精美的剪纸工艺品。在剪纸技艺上颇有名气的外婆就经常说:剪一套十二生肖作品,如果尺寸合适,一定要用同一张大宣纸,否则,作品的气质就不一样了。外婆无法做到前往造纸厂精心选纸,但是坚持用同一张纸来剪的原则,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这个效率优先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愿意这么做呢?

谢淑怡

西冈常一说“对神佛没有崇敬之心的人没有资格言及伽蓝”,可见,“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要怀抱崇敬之心去工作。

我老家附近有一家很小的木雕作坊,只有几个工人。有一位老师傅的手艺实在让我惊叹!他雕刻的时候,眼睛紧盯着手中的那块高高的木头,随着手腕的慢慢转动,一个人物的手指头就出来了。无论是关公还是弥勒佛,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我曾经问师傅:“您怎么雕刻得这么好啊?”师傅说:“那些人就在我心中,我尊重他们,所以能雕刻得很生动。”当我们怀着敬意对待万物,万物自会争相绽放。

陈誉文

“虽然时代进步了,智慧未必也跟着增长。”人类在向前走,却忘了回头看。中国是一个以能工巧匠著称的国家,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瑰宝。可如今却伪劣频出,为了牟取利益,人们抛下了道德,“工匠精神”危在旦夕。

“工匠精神”意味着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就像木匠不能任着性子和为了多挣钱而不管别人的需求肆意建造,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生产中,更體现在生活中,是一种认真、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如果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有“工匠精神”,那么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就不远了。

沈 莹

在央视播放的《大国工匠》中,一位名叫高凤林的技师大放光彩。身为焊接火箭喷管的核心人物,他能在几万次精密的焊接中,在焊枪的火花中把几百根极细的空心管线连接在一起。他说:“只要心中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有台前就有幕后。”

西冈常一说:“这是我们的工作。”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理由,成就了一代伟大的工匠。高凤林师傅不也是这样吗?怀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以及对工作严谨专注的态度,他创造出举世罕见的奇迹。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指高凤林们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更是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奉献精神。在快速发展的当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敬佩、继承发扬。

[夏玉洁、陆云鹏 供稿]

荐读人说

《树之生命木之心》分《天》《地》《人》三卷,我第一次读时,和同学们一样,读到的是节选,被它平常的讲述、独特的气质、深刻的内涵震撼到了,马上买了书一气读完。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部纯文学作品,但是它的艺术魅力甚至超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正如知名学者马未都在序中说:手艺一定会在手艺人手中释放出光芒,这光芒不仅驱除了黑暗,还照耀着千秋。这本书里,有职业的价值,有人生的意义。我在《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上发表的讲述富阳古法造纸传承人故事的《纸上》,就是对这本书的致敬。

文中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木匠的一个个口诀,比如“盖家宅的人要时刻想着住它的人的心”“营造伽蓝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要亲自去山里看地质,看因为环境而生的树的‘癖性”“要按照树的生长方位使用”等等。从中我们看到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看到了智慧与时间的较量,看到了敬畏、专注、力量、美、梦等字眼,看到了大情怀、大格局。

很多朴素却隽永的语言,在掩卷很久后,仍会在心里久久荡漾涟漪。杨雨晴同学看到了“有癖性的树木也应该有它发挥力量的地方”,“跟我们人类一样”,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要抛去利益,要爱,要从心出发。缪弘波同学联想到了家乡的剪纸,尤其说外婆坚持用同一张纸来剪的原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淑怡同学结合老家的木雕作坊,以细节阐述“怀着敬意对待万物,万物自会争相绽放”。陈誉文同学提出了“工匠精神”危在旦夕的现实问题和呼吁,指出“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生产中,更体现在生活中,难能可贵。沈莹同学结合电视节目《大国工匠》中的人物,看到了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这些同学不仅文笔好,而且能将日常所见所闻与讨论话题深度结合,思想成熟而富有诗意,很棒!endprint

猜你喜欢
伽蓝木匠口诀
口诀与加法
木匠身影
口诀中的规律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怎样熟记口诀
香港路有座“伽蓝庙”
伽蓝行记:当现代东方美学遇上国际尖端科技
巧用口诀求积商
第七届“伽蓝艺术计划”主题展开幕
谭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