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追风筝的人》

2018-01-27 06:26王丽茵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王丽茵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在2003年出版以后,就迅速成为了一本全球畅销书。每次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以及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就时常引发我无限的联想:层层斑斓的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蓝天空,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余晖中翩翩起舞,仿佛能够把人带到更深邃,更广阔的世界。

这部小说是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而在一场风筝比赛时,哈桑在追逐最后一只风筝的途中被一伙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躏、强暴,尾随哈桑的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没有勇气展出了保护哈桑。之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无比愧疚,自责和痛苦使他无法面对哈桑,于是就用计迫使哈桑离开了他家。成年后的阿米尔一直以來都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最后还是走上了自我赎罪的道路。

一直以来,阿富汗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这种灾难除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入侵,更来自本国人民的互相仇杀。作者将这个关于人性救赎的系列故事,都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除了展示阿富汗这个国家的灾难,还展示了人物的命运,从而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作为读者,以下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出我的一些阅读感受。

一是友谊。在小说中,哈桑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由此可见,阿米尔在哈桑心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即便阿米尔有了其他玩伴,不带他玩;即使阿米尔陷害他偷了东西,他都不抱怨,不反驳……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内容,即是阿米尔少年和哈桑一段对话:“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我会的。”其实,小说中还有很多相似的情节内容,每次读到的时候,我都会想:这样的两个人,怎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可事实上,胡赛尼所塑造的这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孩,他们之间的友谊,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之上。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善良是需要底线的,无底线的善良是软弱的。

二是救赎。《追风筝的人》是一部直面人性的小说,所围绕的主题是救赎。比如:阿米尔的父亲,强暴仆人的妻子,面对这种罪行他的自我救赎是开办恤孤院,慷慨地帮助穷人。阿米尔的父亲正是因为自己的罪,给予别人更大的善。而阿米尔为了弥补童年时期对哈桑所造成的伤害,长大后的他深入塔利班内部,去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甚至做过伤害他人的事情,但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另一面,与另一个自己和解呢?我想阿米尔的做法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的:能够正视自己所做的错事,并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是一种成长的表现。

三是希望。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意象即是“风筝”。我记得在小说最后,出现了这样一个情节:阿米尔在广场上放飞一只黄色风筝,并与天空中的另一只绿风筝展开了较量,因为绿色象征嫉妒,而黄色则象征温暖和希望。此时,阿米尔也想到了自己童年时期,因满心嫉妒父亲对哈桑比对自己更多的关爱,于是就将哈桑视为争取父亲关注的牺牲品。如今,他手持黄色风筝的玻璃线,亲手割断了绿风筝。由此可见,曾经温文儒弱的阿米尔,在成年后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于是,阿米尔像哈桑曾经为自己所做的那样,奋力为索拉博追赶那只跌落的风筝。所以,小说中最后出现的黄色风筝,不仅预示了阿米尔实现了灵魂的救赎,同时通过描述索拉博脸上微微翘起的嘴角,也意味着索拉博未来生活同样将充满新希望。

“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正如书中提示的那样,风筝只是象征性的物品,它可以是爱情、友情、亲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与勇敢。对于主人公阿米尔而言,风筝隐喻着他人性中不可或缺的善良与诚实,只有追到它,他才能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才符合他对自己的期望与追求。

阿富汗作为我们的邻国,平时对于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也多是从新闻报道中,甚至还总会把它与塔利班、战争、难民、死亡等联系在一起,而这样糟糕的社会生存环境,从小说的发生故事背景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其实,除了读原版的小说,我还看过《追风筝的人》改编的电影,尤其是那句多次出现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次看到,听到,都会情不自禁让人落泪。试问,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还有谁能够真诚的说出这句话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