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异化视角下维吾尔谚语误译浅析

2018-01-27 13:45肉孜阿吉莫合特尔杨静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维吾尔语谚语归化

肉孜阿吉?莫合特尔+杨静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运用方式能表现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翻译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译文中尽可能好地表述这种文化底蕴,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维吾尔语;谚语;归化

词典是一种具有解词释义之功用的工具书,它是一种不完全语境甚至是无语境条件下的翻译,因此,要求词典编译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既要精准表达词目的意义,尽可能将实际用法列举出来,又要求编译者不能将个人感情介入,这是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之处。这种需求的推动下,词典编纂者们逐渐发现了如何处理源语中特有的文化词这一特例。这样,归化与异化便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角。

《维汉谚语详解词典》共收入4000条谚语和它的译文,并每一条均著有简明扼要的注释,该书谚语译文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为近六十年来维吾尔谚语单独收入并翻译条目最多的译本。本文从翻译理论中的归化策略的角度,通过深入总结和分析《维汉谚语详解词典》谚语译文偏误,归化翻译中汉维差异造成的误译,试论维吾尔谚语汉译时不同的谚语采用的不同翻译导向,以期为维汉翻译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尽些绵薄之力,聊举几例,做以抛砖引玉。

一、对原语理解不深造成的误译

译文在有些情况下由于译者对该文本的理解的角度或深浅难免在翻译上产生一些与原文内容存在差别的地方,下面我们要谈谈词典中维吾尔语谚语由于译者对原语理解不深所造成的误译几例,并对其进行纠正。

1. paltini? ?uldisida otun jeriptu p154(3)

词典译:拆东墙补西墙

拙译:

归化:竹篮打水一场空

异化:斧背砍柴白忙活

分析:该谚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是做人做事要学会动脑子,不能光会使蛮力,不然就犹如那斧背砍柴一般白白浪费时间不说难免要面临失败的道理,而汉语中的“拆东墙补西墙”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为脱离一种困境而错施方法造成另外一种困境,错上加错,虽然这两则习语的能指都是形容做事之人的愚笨,但其蕴含的道理却南辕北辙,因此使用用来形容付之东流的谚语对应词“竹篮打水一场空”更为恰当。

2. poqaqni? ystig? s?g?l ?iqiptu p157(6)

词典译:扛不起来就背上

拙译:

归化:雪上加霜

异化:大脖子还未好,竟然又长疣

分析:该维吾尔语谚语中的喻体分别是,“poqaq” (大脖子病)以及“s?g?l”(赘疣病)。早期维吾尔族聚集地区由于水土中碘缺乏或过多,饮用深井水等原因经常会出现大脖子病等这种病状,这种现象极具新疆当初的地域性特色,而维吾尔人通过这种 “大脖子还没好上面又长出肉赘” 的比喻,用来形容困境重重,难上加难的处境,此种处境用“扛不起来就背上”来形容显然是不符合的。

二、维汉语义差异所产生的误译

维吾尔语和汉语属不同语系,且各自都有各自语言的词汇赋予的不同意义,因此同一个词在维汉语言中的能指和所指难免不会一一对应。

1. aldiri?anda l?bb?j tepilmas p55(3)

词典译:着急时说不出一个好字

拙译:

归化:酒肉朋友千里有,落难之时无一人

异化:落难着急找不到有人喊“请您说。”

分析:“l?bb?j”一词在维吾尔语中确实有“好,好的”这种意思,但从其文化内涵考虑其所指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是的”,“好的”,另外一种是“请您说。”,“交给我”。而词典译文“着急时说不出一个好字”显然是对“l?bb?j”一词的这一层文化意义了解不深所造成的。

2. bir masittin qorq,bir m?rim?stin qorq p139(2)

词典译:一怕醉鬼,二怕哑巴

拙译:

归化: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异化:一怕醉汉,二怕愣头青

分析:该谚语中“m?rim?s”的词根“m?”原本是指牛的哞哞声,一般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默不作声,第二层是用来形容做起事不与人商议喜欢来默不作声,却又愣头愣脑的人。因此此处“默不作声”翻译成“哑巴”也是情有可原,但不可否认其所指的是做起是来“愣头愣脑”。醉汉醉意未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还不要命。而愣头愣脑的人则做起事来傻里傻气的,难免不考虑后果做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来,这两种人正应了汉语谚语“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中 “不要命的”和“愣的”。

三、言行习惯、民族习俗的差异所产生的误译

由于维汉两民族文化习俗,言行习惯,民族特色等不尽不同,翻译时我们需要留意各类文化信息正确传递和保留。

1. atini? qiliqi bali?a ?jn?k p14(2)

词典译:大姐做做鞋,二姐看样

拙译:

归化:有其父必有其子

异化:父亲的言行是孩子的镜子

分析:查阅维吾尔谚语我们不难发现,在维吾尔谚语文化中但凡提及父与子或母与子的都跟子女教育有关,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及维吾尔人教育子女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在不影响其理解的情况下需要将之原貌显现出来,以体现谚语文化意义和“社会历史文献性”价值。词典中该维吾尔谚语的汉语译文“大姐做做鞋,二姐看样”,而此谚语是汉语中单纯的用来形容做事自己没有头脑,喜欢模仿他人言行的行為,跟子女教育并无关系,因此该译文应照原貌异化处理将其译为“父亲的言行是孩子的镜子”,或者将其归化予以汉语相对应的谚语“有其父必有其子”较为妥当。

2. adamni? ??qqini jar qajturar p29(1)endprint

词典译:人靠饭养,秧靠水养

拙译:

归化: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异化:人的付出,地不会忘

分析:该维吾尔谚语是经典的维吾尔农耕文化的产物,维吾尔族在其传统农耕文化中认为,大地是无私的,仁慈的,而且会记住你的小恩小惠并将它数倍还给你。而词典中将其译为“人靠饭养,秧靠水养”不仅是因为没有对该谚语理解通透,更是对宣扬谚语中的文化元素认识不够所导致。

四、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所产生的误译

由于受人群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维汉语言在思维方式及思维表达上存在着很多差异,而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作为人们思维语言精华的谚语的过程当中,我们就需要额外留意将这些差异正确体现在译入语当中,以达到思维共享和交流的目的。

1. ad?m gyldin nazuk,ta?tin qattiq p26(1)

词典译:人比鲜花娇嫩,心比石头坚硬

拙译:

归化: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异化:人心如鲜花脆弱,却又如顽石一般坚强

分析:该维吾尔谚语一般用来形容人在精神上有时虽会无比的脆弱,但有时会如那顽石一般无论风吹雨打都会坚强无比的道理 。而汉语中“石头”和“顽石”的喻意却相差甚大,前者代表铁石心肠,后者代表“强悍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因此将文中“ta?tin qattiq”译为“心比石头坚硬”难免让汉语读者觉得此处形容的是一种铁石心肠的感觉,这样就会与原文含义南辕北辙。

2. asman ?rylyp ?y?s?,tegid? jetip manta japtu p38(1)

词典译:天塌下来有地接着

拙译:

归化:艺高胆大

异化:天塌下来还躺在地上吃包子

分析:“asman ?rylyp ?y?s?,tegid? jetip manta japtu”是维吾尔语中相当典型的一个比喻,该谚语一般用来表示能力高强之人面对困难时天不怕地不怕,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照常运作。而汉语谚语“天塌下来有地接着”则用来比喻无所畏惧,毫不在乎。

如:杨朔《三千里江山》:

“一口破锅,丢了又怎么样?天塌下来有地接着,脑袋掉了碗大的疤,该杀该剐,你看着办吧!”

不难看出,该维吾尔语谚语中的毫不在乎和词典汉译予以汉谚的无所畏惧还是有些差别的。前者因能力强大完全不在乎,而后者是横竖都是一死的那种坚强。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上述归化翻译例子说明要把维吾尔谚语特点或涉及文化特色都十分准确地翻译出来,这不仅涉及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文化信息的转换。既要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使译文作者思想与艺术性方面达到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谚语翻译得好坏不在于文章的难易度,而在于翻译者对于谚语理解的深浅、理解的角度以及其他多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7.

[2]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0:257.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5.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趨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

[5]华锦木,刘宏宇.维吾尔语谚语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5-99.endprint

猜你喜欢
维吾尔语谚语归化
说说谚语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谚语趣画(一)
现代维吾尔语中“-0wat-”的进行体特征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