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的发现
——“入心”教育

2018-01-28 18:34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心小学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松鼠解决问题德育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心小学 吴 敏

“成长无法替代,教育不是说教,入心才是教育。”这句使我有深刻感触的话被我记录在每本备课笔记的首页中,时刻提醒。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使用,我逐渐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我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才能。

一、成长无法替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责任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托尔斯泰说过:“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随机诱导。”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应担当引导的角色,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

在泥塑课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先由他们自己归纳出泥塑成型的一般方法——泥条盘筑、泥板成型、徒手捏制法等。然后我进一步展示各种范例图片,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在简单的基本成型法基础上,掌握了更多种实际方法。如果我从一开始就全盘托出,学生也会得到相同结果,可是这就剥夺了他们发现的过程,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想。而现在,所有的知识全部是由学生自己归纳发现的,所以记忆深刻、感受强烈,在创作中涌现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作品。

二、教育不是说教——言传身教德育先行

陶行知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教育。”德育强调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和沃土,我们教师开展德育应扎根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

教育是言传和身教的综合,而德育尤其如此。告诉学生正确的东西后,更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去表现、去执行。为人师者的言行举止、人格力量本身就是学生无声的榜样。如教导学生节约用水,举例说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很多人还喝不到干净的水,而自己却用纯净水洗手,极度浪费水,结果可想而知,根本没有说服力。只有从自己做起,做好学生的榜样。比如我上色彩课,用一个专用小桶洗笔,而不去水龙头上冲洗,学生们自然就遵照执行,效果明显。

三、入心才是教育

1.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

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中我经常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在《偶戏》这一课中,我带来松鼠布袋偶。我故作神秘的对学生说,今天有一位新同学要参加到我们的课堂中,然后表演松鼠害羞的和同学们见面打招呼,同学们完全沉浸在和布偶松鼠的交流中。我让同学们和小松鼠一起听新课,同学们表现的特别积极,一堂普通的知识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2.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

苏霍姆斯基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课堂上,我一直坚持老师少说话,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原则。例如我在教学《在快乐的节日里》的第二部份展示了几幅漂亮的刮画作品“快乐的六一”“过新年”“欢乐的舞蹈”等,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种独特的画面吸引住了,纷纷举手:我要说,我要说。这时老师看到学生迫切的心情,马上就让举手的学生说。有的学生说:“真漂亮,是怎么做出来了呢?”旁边的学生马上就回答:“有点像版画印出来的。”“不是的,不是的”还有个学生说,“是刮出来的。”“那么,我就请你上来在投影仪上向同学们展示”老师说。

通过这堂课的教育我深知到:

教师只需设好条件,设计好有趣味的内容,让学生在发现新事物、分析新事物、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更多学生切身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主体创造意识被彰显。教育维持了学生一种长期的、积极主动的、向前向上的的学习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有联系实际,注重实在,追求实效;以合作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零距离的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富于个性的做法,学生才能真正参与、用心参与,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入心”教育的真谛。

猜你喜欢
松鼠解决问题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解决问题的设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松鼠
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