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化书法”站在兰亭文化的正中央
——浅谈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书法课程和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

2018-01-28 20:25
江苏教育 2018年93期
关键词:兰亭书法学校

“文化”就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文化也是如此,在学校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师生共同确立美好愿景,并经过几代甚至数十代人不懈地培育,综合学校的历史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管理制度与环境改造,逐渐积淀下来的良好校风与精神风貌,并成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文化”的特质。

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的前身是无锡市宁海里小学,创办于1996年,以“弘德”为校训,以书法为办学特色,坚持“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办学理念。2010年,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三校合并、异地搬迁,并更名为“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学校文化展示出博大的胸襟,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在交流中吸收,在融合中互补,使学校文化得到了提升,开创了学校文化的新局面。

在三校“书法文化”“和文化”“尤渡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翰墨书韵”文化的主题。“翰墨书韵”文化是指以书法为基础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通过对师生浸润、滋养,促使师生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内化、素养得到提升,培养一种儒雅、书卷底蕴,并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一、“翰墨飘香”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物化表征

校园是每位师生工作学习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实现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师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走进校园,宁谧、神圣的气氛让师生融入书海的世界,享受那几千年积淀的人文情怀;一方池塘,一缕墨香,让师生感受书院般的清新,“翰墨飘香”成为兰亭小学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

1.校园规划,突出文化布局。学校重点打造“诗”“书”“画”三个庭院。诗苑,以《唐诗三百首》内容为主题,构建12个古朴典雅的汉简诗歌台,台上镌刻着学生的软笔书法作品,一方硕大的“唐诗印”位于诗苑正中,上面镌刻着“唐诗三百首,源头在崇安”字样。书苑,以曲水流觞、茂林修竹的“兰亭”意境营造,小桥流水,假山亭阁,竹草相间,呈现一派典型的江南景象,有山的立体,有水的灵动,有竹的清雅,体现着书法气质之一的高洁。王羲之半身像、群鹅、硕大的石砚、右军涤砚池等掩映其间,增加了庭院的内涵。水畔一道矮墙,镌刻着中华书法精品和名家名作,字体丰富,作品动静相宜,精致入微。画苑,植物环绕,一隅伫立着顾恺之青铜像,他右手执笔,目光炯炯有神,好似正在身后的花岗岩上作画。

2.铺装技巧,突出翰墨飘香主题。广场是校园最开阔、最醒目的地方,靠近校门处镌刻了气势磅礴的六个颜体大字:“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古代的六艺,是传统教学的核心。在新的时代,我们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方面寄予新的希望和内涵。通廊内,我们开设学生书法个展长廊,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打造成学生的成果展示场。再看圆楼的墙面上,硕大的“翰墨飘香”四个字,草书流动飞扬,楷行隶穿插互补,动静相宜,透出“兰亭”浓浓的书香气息。

3.景观小品,演绎文化经典故事。景观小品不可或缺。我们邀请无锡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学生制作了“惠山泥人书法故事”的微缩景观“柳公权拜师”“献之学字”等。每组景观都描述一个书法故事,情节跌宕,催人奋进,以大幅墙面书法作品为背景,造型新颖,构思巧妙,细腻雅致,富有浓郁的江南地方韵味。每当下课后,学生常驻足于景观前,流连忘返。

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对全校20个景点进行写生,然后绘制成一张既有文化气息又有孩童稚趣的“兰亭印象”文化地图,这是校园环境的浓缩,更是校园文化的结晶。

二、学校文化观照下重构“童化书法”课程

“好文化就是一门好课程”,在“翰墨书韵”文化的统领下,书法课程逐渐从各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课程,“让书法站在兰亭文化的正中央”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的追求。我们提出了“童化书法”课程主张,概括地说,就是“书法立人,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建构出主题化、系列化、趣味化的大书法课程,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选择、习得,最终在书法技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道德品格等方面得到全面浸润和提升,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此我们确立了“重基础、巧整合、善探究、乐体验”的课程架构策略。

1.重基础。课程确立了一二年级学生以硬笔为主,三年级学生软笔硬笔并重,四五年级学生软笔为主、硬笔为辅的书法技能学习框架。在国标版教材的基础上,学校提出“硬笔练结构,软笔练用笔”的技能训练新策略,形成有机整合、培养兴趣、实践拓展的新思路,带领全校师生人人学习,个个提高。

2.巧整合。课程设计拓展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整合各科元素,探索与德育礼仪、国学诵读等相融合,衍生出各类综合拓展课程。如与语文相结合,开设字里乾坤课程,以一个汉字为中心,引导学生研究这个字所涉及的多学科知识;与数学相结合,创设了“书法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书法学习;与英语相结合,带领学生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与音乐舞蹈课程相结合,开设“墨舞兰亭”项目,让学生用舞蹈的柔美来表现书法艺术的灵动;与传统体育相结合,首创书道拳课程,让学生以太极的招式来演绎书法的基本运笔;与美术相结合的水墨法笔画教学课程,带领学生感受毛笔笔法的趣味学习。

3.善探究。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探索“古老的彩陶”“优雅的扇面”“书法文化常识”“生活中的书法”等课题,还结合数字书法课程与时俱进探索新技术、新媒体给书法带来的创新。

4.乐体验。儿童天性爱玩,在玩中学、玩中悟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方式。我们让学生参与书法体验,参与与书法有联系的各种体验性活动,如“活字印刷”“碑拓”“制笔”“造纸”“装裱”“篆刻”“经典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浸润文化,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课程的架构,赋予了书法更多的内涵,也确定了书法课程在学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成为无锡兰亭小学学校文化推进的重要途径。

三、“课堂转型”成为学校课堂文化创新发展的突破

学校文化的核心在课程,课程的核心在课堂,如何让童化书法课程理念落地实施,重点看书法课堂的转型。传统的书法课堂以传递知识为主,教师向学生传授技法知识,学生识记,最终运用到写。转型的书法课堂则从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出发,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资源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并转化为能力、素养的提升。

1.单元主题,重在育人。

传统的书法课堂基本都是以技法训练为主题。例如《学好木字旁的字》一课,训练重点就是木字旁的书写技巧,木字旁的字书写时要狭长,竖画偏左,撇伸、点收,然后学习两个带有木字旁的字,如“林“”相”等,在实际应用中加深木字旁的技法特点。整堂课内容的量较小,课堂形式也比较单一,缺少文化的滋养。为此,我们对国标版教材进行校本化改进,重新确立主题,以“翰墨书韵”文化中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并且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成果、现象、技艺,如碑拓、活字印刷、篆书、隶书、书法名家、书法名作欣赏、古诗词文化等为主题,还有指向学生道德、精神价值内涵的主题,如爱国、尊礼、谦虚等。《学好木字旁的字》转型后的课堂,我们确立“谦让”为主题,课堂上除了“木”的书写技巧之外,还通过思辨了解为什么撇长、点收。让学生体会书法的“避让”,然后辅之以历史的文化故事、身边的校园案例,使学生顿时有了交流的话题,有了文化的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因为主题很多,容易零散、随意,不利于教学,所以我们进一步探索,形成了单元主题的概念,一个单元一个大主题,通过深挖主题内涵,分散到不同课堂中,有机地与技法知识点整合、穿插,例如以“谦让”为主题,左右结构的字形成一个单元,使“谦让”的美德贯穿到整个单元之中。

2.自主合作,重在生本。

长期以来的书法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讲到底,书法总是与学生有着遥远的距离。学生不会讲、不愿写、不会评,甚至不想上的情况都有存在。我们如何以生为本,聚焦于书法课堂,在书法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喜欢书法课堂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转型的又一重任。

为此,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总结提炼出“文化导入—小组研讨—主题交流—示范指导—自主练习—多元评价”的教学范式。“文化导入”就是根据本课的主题,以书法家的小故事、书法名人轶事、书法文化现象、汉字演变等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增加书法课堂的神秘感和趣味感;“小组研讨”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在组长的召集下,对今天学习的主题:笔法、结构、文化进行自主研究,每人提炼一点学习心得,小组形成全面阐述;“主题交流”是选择一组或几组学生上讲台进行研究汇报,每人都要发言,同伴相互补充,教师鼓励学生做到表达清晰、言简意赅;“示范指导”可以是书法教师也可以是书法特长的学生进行技法的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写的过程,起到直观引导的作用;“自主练习”是学生在文化、技法学习后进行自主练习,练习中提倡学生做到静心、精心、恒心;“多元评价”则是教师或学生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以及对他人练习的评价,评价提倡准确、简练、实效。

3.深度学习,思维发展。

书法课堂不只是单纯的临摹,而是学生要在技法积累、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法思维和审美情趣。如《小小文物修复师》一课以项目式深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碑的起源、形制、分类、历代名碑的欣赏等环节,深入了解碑的文化,欣赏碑,保护碑,从而培养一种中华文化的自信。教学中,因为艺术的多元,个体基础的差异,在引导学生欣赏汉碑的环节,就需要培养学生书法的思辨。“你觉得什么风格的碑最美?”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选择“曹全碑”的俊秀妍美,有的学生选择《张迁碑》的雄强质朴,也有的学生选择《西狭颂》的自由洒脱。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审美标准。

我们还在楷书课堂上进行了转型:学校的书法教师都以书写欧体为主,所教的全是欧体,风格千篇一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在五、六年级的课堂上进行了尝试,解析技法时以一家碑帖为主,加入其他碑帖风格对比,在练习时,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审美,选择自己心仪的碑帖进行临摹。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艺术的形式,而且让学生的思维突破了框框,形成非常好的效果。

四、“童游文墨林”成为学校文化活动的品牌

书法教育不只在课堂上,还应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活动始终,如此,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更是丰富了学生参与课程的方式,让传统的文化精髓淋漓体现,让现代的文化特征充分昭显。

1.“红领巾艺术研究院”成为研学组织。学校在开展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成立“兰亭红领巾艺术研究院”,研究院下设“蒙学馆”“书法院”“陶文吧”“篆刻所”“创客中心”“书道拳馆”等研究分馆,成员通过招募,自主讨论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每个研究分馆也会配辅导员协助开展活动,并特聘部分专家定期来校指导。

2.“假如书法会说话”成为精品活动。学校每年都有书法节、艺术节,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假如书法会说话”主题活动,就是把无声的书法转为有声的活动,通过“教你学礼仪”主题队会、“给你讲故事”书法与国学主题故事会、“带你游古代”国学诵读活动与诗词大会、“我手写我心”书法书写大赛与展览、“一起谈未来”书法创客活动来拓展学生的书法新视野,感受书法的另一面,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文化自觉”成为教师参与学校文化活动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教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素养的培育,拓展“课程力”,拓展艺术审美,大家在文化感知与共识的基础上心心相印,自信自觉。

我们将每两周一次的教师书法教研活动安排在书法体验馆。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文房四宝、碑帖文玩伴随左右,教师们仿佛置身于博物馆,到这里不仅是学习,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活动一般分为四类:

1.课堂研讨。通过课堂研讨,教师掌握书法课堂教学基本功、贯彻“童化书法”课堂理念、亲历课堂转型的实验。周李昌老师的《汉字拆分》一课,运用汉字拆解法,还原汉字的造字规律,把枯燥的汉字寓于文化演变之中,环环相扣,有理有据。金苗红老师《有温度的老字头》,用绘本的形式来教汉字,让学生诉说父母的温情,用书写来传情达意,正是学生对长辈的一种孝道。不知不觉中,有的学生、教师眼眶湿润了。

2.文化熏陶。我们会定期举办“书法与养身”“书法与德育”“书法欣赏”“书法与礼仪”“书法与绘画”“汉字演变”等专题讲座,每次教师们对于书法、文化都有新的收获。例如在书法欣赏课后,就有教师写道:“我看一幅作品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联想,有了联想和意向,欣赏确实丰富了,而且与自然相通,天人合一。”“书法与养身”,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解密书法的奥秘,书法可以调节心情,陶冶情操,还有练气功的功效,听得教师们都争先恐后地开始练起书法。

3.书法体验。抄经活动,让教师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点一炷香,铺一张纸,配上一段音乐,静静地写上一节课,成为许多教师最喜爱的活动。教师们还一起开展“造纸”“碑拓”“做笔”等体验活动,一招一式,俨然良匠正在传递优秀文明成果。

4.优秀引领。学校设立“树人奖”,每年的“六一”,奖励在书法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学科教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及团队。组织教师撰写优秀事迹和故事,用优秀教师事迹影响其他教师,让所有教师的心灵、思想产生共鸣,让优秀教师成为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好榜样。

多年以来,学校一直以“写好人生每一笔”为办学理念,以“翰墨书韵”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课堂转型,强化“儒雅教师”培育,推进“乐雅少年”工程,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地方,让他们向着美好人生不断进发。

猜你喜欢
兰亭书法学校
书法
书法欣赏
向明月
书法
书法欣赏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学校推介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