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特色文化视角下的教师共同体建设

2018-01-28 20:25
江苏教育 2018年93期
关键词:靖江市校本教研

学校特色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江苏省靖江市城中小学在“翰墨润心”诗意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着力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让特色文化建设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通过校本研修,引导教师做课程创生的参与者、研究者,做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促进者,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一、定位学校特色,明晰教师发展共同愿景

特色教育的背景是素质教育。我校的书法特色教育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也就从那时起,我校老一辈教育人开始了书法教育的积极探索,并于1994年成为全国第三家写字实验小学,走出了一条以书法教育引领学校发展的特色教育之路。20多年的努力与坚守,成长与积淀,逐渐形成了学校独特的个性品质。

书法特色教育路上,我们没有“参照物”,没有成功的书法教育经验可以学习、借鉴,有的是城中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景仰,对中国汉字、书法的深厚情结,对书法育人、文化育人的孜孜追求。因此,我们认为,在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中,广大教师是主导,既是规划者,又是实施者。我校从校风、校训的确立,到校徽、校歌的创作,从碑廊、墨园的打造,到楼道、教室的布置,以及遍布校园的一块块文化石,无一不是教师们智慧的结晶。学校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无不凝聚着教师们的心血。近年来,在省级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全体教师经过广泛而深入地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书法特色教育为引领,用墨香浸润童心,用书香陶冶心灵,提高审美情趣,弘扬人文精神,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家园、精神乐园。全体教师在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前提下,立足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多元课程的建构中,在同向、同行、同乐中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协同发展。

二、坚守校本特色,促进书写技能共同提高

优化师资管理,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是书法教育优质高效的根本保障。许多人说,开展书法教育,师资力量是短板。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书法教师队伍的建设靠的是长年的坚持,主要途径是校本培训,重要方法是勤学苦练,检验渠道是过关展示。“抓全体,促中坚,树标杆”,近年来我校正逐步完善教师“三级”梯队建设。

1.抓全体:教师全员过关。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全体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技能和书法欣赏水平。”我们在校本培训中提出了“135”(每周练写100个毛笔字、300个粉笔字、500个钢笔字)训练要求,落实“四定”工作举措,定期批阅、点评、通报写字练习情况,人人过关;定期举办讲座,交流书法历史文化,面对面指点习字技能,指导课程开发;定期开展教师“三字”比赛,全员参与,隆重颁奖;定期开展教师书法展评活动,在校刊上专版展示。现在全体教师每天练字已成常态,即使在寒暑假也不懈怠。红红的《教师“三字”合格证书》是对教师们最好的肯定。

2.促中坚:兼职教师过硬。

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较长时间内都不可能培养起足够多的专职教师,破解之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才是一所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中坚力量。我校在书法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上坚持做到“四打破”,即:打破语文教师兼职书法教师的局限,全校范围挑选学书兴趣浓、基本功扎实的教师,为他们精选名碑名帖临摹,勤习古帖古法,“取法乎上”,要求做到习字得法上体;打破单纯技能训练的局限,为教师购买、订阅书法类书刊,要求教师了解汉字演变史、书法发展史、历代书法名家及代表作品、书法教育理论、案例等,不断提高书法文化素养;打破学校书法校本培训局限,与靖江市书法家协会、靖江市老年书画协会等加强交流与合作,邀请本地书法家为教师做公益讲座、培训,从笔法、字法、章法及书法鉴赏等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打破教师学书“苦修”局限,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在艺术节、教师节、书法教育推进会等各类活动中,师生同台,泼墨挥毫,切磋技艺,在展示与交流中不断增强自信。兼职教师队伍的不断充实和成熟,为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提供了不竭动力。

3.树标杆:专职教师专业。

一所学校没有专职教师,书法特色也就荡然无存。我校的书法专职教师,一方面是遴选出的有一定书法功底,又热衷于书法教育的教师慢慢培养起来的,一方面是上级教育部门协调引进的。他们不仅要担负起书法教学的重任,还要在课程开发、教育科研、校本培训、社团建设等方面做领军者。正因为如此,学校每年都设书法培训专项经费,组织专职教师参加教育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国培、省培及市、县级书法培训活动;鼓励他们利用假期外出进修、学习,拜知名书法家为师,积极参加各类书法比赛、展示活动;要求他们多参加各级书法教研活动,学习、研究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思考、解决书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专职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力助推着学校的特色发展。

我校着眼于书法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出了一支基本功扎实的书法教师团队。

三、形成教研特色,实现专业素养共同发展

书法教师不仅要使自身的书写技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还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以高质量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润泽学生的心灵。我们聚焦小学书法教育审美、能力、习惯等核心素养,逐步规范教研管理,攻坚书法教学难题,打造有效率的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管理:建立教研网络。

我校是“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牵头学校)”、靖江市书法教育实验基地,朱志明老师领衔的泰州市写字动画研究所、靖江市书法名师工作室就设在我校,核心成员多数是我校的书法骨干教师。学校成立书法教育研究会,组建了低、中、高年级实验组和实验班。实验组成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还要具体指导和开展实验,探索出科学的方法,再典型引路,带动面上的教师参与研究,最后把成功的实验成果推广到全校各班,并向全市辐射。这样从教育科研、实验总结到成果推广,形成了上下一贯、由点到面、层层推进的教研管理主线。

2.教学:锤炼课堂技艺。

课堂是提高书法教学效益的主阵地。为更好地落实书法进课堂,学校明晰教学思路,确立教学基本要求,构建教学基本模式,明确教学基本规范;充分利用每周的书法课,大力开展书法教学研讨和各学科协同研究,常态化开展书法教研活动,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积极组织、参与县级及以上的书法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公开教学中与同行切磋技艺,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利用“名师送教”“送课下乡”等机会,安排教师到乡村小学去上书法课,举办书法教育讲座,让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磨砺。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3.研究:动画辅助教学。

为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我校依据学校的实情,创造性地实施书法课程。学校教师团队合作,编写了《书法五千年》《书法伴我成长》《100关键字写字要诀》《120行楷字写字要诀》《郑老师教书法》等书法校本教材,构建起学校特色教材体系。然而,书法教学中要把蕴藏在笔画、部首、结体中的细节讲清讲透不容易。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积极探索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的再创新,突破书法教学上的难点。于是,我们开展了书法动画的课题实验。书法教师边实践边研究,用心制作书法动画。比如毛笔书法教学中,通过动画、影像,直观形象地展现笔画的起收、轻重、快慢、抑扬、倚侧、收放等,讲清藏、露、回、侧、提、顿等方法,说明描摹、临写、读帖、比照等要求;硬笔书法上,制作各年级课本生字动画和校本教材范字动画,每个字不仅以口诀揭示书写要领,还动态展示笔画、结体等方面的重点要求。这样,教师教得自如,学生易懂乐学。目前,该项实验成果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亲密合作的氛围更为浓郁,专业素养得到了共同发展。

教师发展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培育工程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素质,塑造了学校特色文化,实现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双赢。朱志明老师凭着在书法教育领域执着追求的精神,获得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殊荣;靖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秦是从我校成长起来的一位青年书法家;学校有3位教师成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0多位教师成为靖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近50位教师获评县级及以上“三级”骨干教师。近两年来,学校也先后获得“全国书法教育特色示范校”“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牵头学校)”等诸多荣誉。

猜你喜欢
靖江市校本教研
靖江市应急管理学院揭牌成立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
Reading in My Life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尊重儿童 幸福生长——靖江市城北小学基于“尊重”文化的少先队教育探索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