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简的篆刻字法观

2018-01-28 20:25
江苏教育 2018年93期
关键词:汉印篆刻家款识

朱简,字修能,号畸臣,安徽休宁人,活动于明朝万历后期及天启、崇祯年间,生卒年不详,是晚明杰出的篆刻家和篆刻理论家。明末韩霖在《〈朱修能菌印阁藏印〉序》中曰:“修能幼读父书,即能辨古文奇字、铜盘、石鼓之章。稍长,精研八法、六书及幼韵之文。薄游湖海,与诸贤豪长者游。”朱简在《印经》中自叙了转益多师的游学经历:“予初授印,即不喜习俗师尚,尝从云间陈眉公先生游,得顾、项二氏家藏铜玉印越楮上真谱四千余方,又于吴门沈从先、赵凡夫、疁城李长蘅、武林吴仲飞、海上潘士从、华亭施叔显、青溪曹重父、东粤陈文叔、吾乡何主臣、丁南羽诸家,得其所集,不下万余,用是涤心刮目。”朱简眼界开阔,起点甚高,著有《印章要论》《印品》《印经》《印书》等,对明代印学理论做出重要贡献。本文侧重讨论朱简的篆刻字法观。

篆刻字法,是指篆刻艺术对印文用字的选取要求或规范。印文用字的选取是篆刻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不同印字的使用直接影响印面的最终效果,而且印字的选择还反映出篆刻家的文字学知识修养。因此,选取何种印字、印字如何使用,都是历代篆刻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历代篆刻家对于篆刻创作中所取印字的正谬、来源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例如,印学史上最早的理论著作吾丘衍《三十五举》,从字法、章法两方面初步为当时处于萌芽时期的篆刻创作设定了形式规范。《三十五举》中提出以“《说文》为根本”,因此自元以来不少篆刻家皆奉《说文》为篆刻字法的金科玉律。值得注意的是,吾丘衍的原话为“四举曰:凡习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看”。可见,其“《说文》为根本”的主张主要是从学习篆书的角度出发,并非是以《说文》为篆刻字法标准,切忌断章取义。

朱简在《印章要论》中指出:“许氏《说文》为习篆要书,然字画全非汉法……《洪武正韵》正沈韵之失;许氏《说文》正汉字之失。然《正韵》不用于唐诗,《说文》不用于汉印,其理一也。”这就是说,《说文》是学习篆书的字书,可以用于纠正汉代篆书字法的讹误,但是《说文》不直接用作汉印印文。实际上,元明时期篆刻创作的两大印式,圆朱文印文用小篆,可以直接参考《说文》;而仿汉白文印所用字是缪篆,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变圆为方、增减损益、隶书化了的汉代印章专用文字,并且汉印印文中还夹杂着不少俗字,与《说文》的字法有显著的差异,是汉印风格形成的重要根基。朱简以其丰厚的知识修养和敏锐的艺术眼光,揭示出汉印印文用字的字法并不完全同于《说文》中的小篆,反对印人不加处理地直接把《说文》字法用于仿汉印章创作,不仅对当时的仿汉白文印创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启于来者,引发了清代学者编成《缪篆分韵》《汉印分韵》等专门的汉印字书。

不同于同时代篆刻家在印字选取方面的束手束脚,朱简以广博的见识形成了更为灵活的篆刻字法观。明代印论中关于印字取用的观点大多仍是延续吾丘衍《三十五举》的观点,包括周应愿的《印说》、徐上达的《印法参同》、甘旸的《印章集说》等都沿袭了吾丘衍提出的字法标准。亦有不少印论反对使用印外文字,如万寿祺认为,“钟鼎诸文字虽高古,然是周、秦款识,不以施之符印”。与之相反,朱简在《印品》中指出:“印字古无定体,文随代迁,字唯便用,余故曰印字是随代便用之俗书。”这里所谓的“字唯便用”,并不是毫无原则地随意取用,而是有着一定的使用顺序和范围。朱简在考证方面领先一步,他的眼界和高度都优于同时代的大多数印人。时人多认为“三代无印”,而朱简率先确认了秦以前古玺:“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虽然指为“先秦以上印”范围较宽,但在当时是极有先见之明的,所以敢反驳不能以钟鼎款识文字入印的旧观念:“三代未尝无印,朱文不始于唐,汉器岂非款识?”朱简主张印外文字入印,并提出了印外文字入印的顺序问题:“以上周字法入汉印、晋章,如以汉、魏诗句入唐律,虽不妨取裁,亦要浑融无迹。以唐、元篆法入汉、晋印章,如以词曲句字入选诗,决不可也。”商周钟鼎款识属于大篆,缪篆后起于大篆,向上追溯可以认为缪篆是从大篆演化而来,所以按照文字演变的顺序而言,缪篆中包含了大篆的一些因素,因此当汉印文字不够用时,商周钟鼎款识可处理后代替缪篆入印。但这种取字顺序不可逆。朱简云:“秦、汉若出宋、元,亦为杜撰,盖字未见秦、汉以上碑帖、印章、款识者,定是有故。当细推求古篆,若无,求之汉隶,汉隶再无,则不可作。”这不仅仅是钟鼎款识入印的顺序问题,也是不同时代文字入印的顺序问题。在印字不够时,前代文字经过处理可入后代印,而反之不行。秦汉印中不可杂入宋元文字,而古篆、汉隶可入秦汉印。这样的顺序源于文字演变承袭的规律。朱简还限定了印字的选取范围:“试尝考之,周、秦以上用古文,与鼎、彝款识等相类;汉、晋以下用八分,与《石经》、《张平子碑》、汉器等相类,固非缪篆,亦非小篆明矣。六朝效法汉、晋,莫或违尺。唐造叠篆,印字绝矣。”不难看出,虽然他认为印字选取“文随代迁,字唯便用”,但实际上是限于商周、秦、汉、晋、六朝,六朝以下的字法就不可入印了。

朱简对于印字选取的使用顺序和范围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期的篆刻创作实践和印章考证基础上的。虽然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朱简把印字范围划到六朝为止,但他的篆刻字法观对于破除明代印坛印字选取的习气,拓宽篆刻创作的取字范围,为印人开辟继承与创新的新途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堪称开清人“印外求印”之先。

了解朱简的篆刻字法观,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篆刻艺术是有益的。它有助于我们在众多可选字法中正确地选择出适合篆刻创作的字法。第一,要分清不同的印式所适用的不同字法;第二,在选择不同时代文字作为补充入印时,可以向前代追溯,不可向后代求取;第三,当专用印字不够时,可以考虑选取印外文字入印。在确定印外文字入印后,需要加以处理,使所有印字风格相谐统一。朱简的印字选取标准是通过自身实践和细致观察得出的,因此我们在处理印字时要反复试验、多次尝试,反复设计印稿,找到最适合的处理方式。

猜你喜欢
汉印篆刻家款识
印式视阈下的元代仿汉印研究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陈巨来印学思想举要
从汉印文字变化规律分析汉印创作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汉印创作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李大蒙访谈之汉印临摹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论刘孟伉先生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