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思辨

2018-01-28 23:01主持人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医学

主持人:周 程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北京 100191)

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现状

周 程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北京 100191)

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综合性大学尤其是那些有医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和专门医科教育高等院校是有所不同的。当年很多医科大学在当时的国家政策调控下,并入了综合大学。并入综合性大学之后,很多大学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就有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老师原来是在专门的医学教育院校中,后来并入综合大学之后,很多被安排到各个人文社科类院系之中了。那么这些教师很关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经过二十年的演变,很多原本很关注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就陆续地到了退休或者即将面临退休的阶段,后续人选匮乏。新来的一批人,对于医学的理解显然和这批老同志是不一样的,那么这样的医学人文教育该怎么办?高等院校怎么操作实施?这是一个大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研讨。这是从微观角度来讲的。

宏观角度来讲,十九大报告提出一个论断,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其实在社会中间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那么反映在我们这个领域,就是老百姓现在的生活水平是不断提高,我们的经济增长也是非常快,人均GDP已经接近一万元了,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需求和过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仅只需要解决治病的问题,还要解决对他们的关怀问题。在这个情况下,医疗技术的教育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另外一方面就是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也需要及时跟进,否则百姓是不能够对我们这些情况,对我们所提供的这种服务感到满意的。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些新的课题,因此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来,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加快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等问题。在这个战略部署下我们怎么办?就要搭建交流平台。其实这也是我们做的一次尝试,2017年主要是集中在这次综合性大学为中心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在2018年适当的时候会举办一个更大的医学人文教育论坛,那时候我们除综合性大学之外,还会邀请众多医学院校的领导专家来共同探讨。我们还想起草一个关于中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如课程体系的设置这样一个指南,或者叫作规范一样的东西。这样通过教育部把它推下来,面对医学生展开的教育,医学人文的基础点、要求是什么?课程体系究竟应该怎么设置?包括具体的规范,这些东西要列出来。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都纳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里了,我们如果把这些指南更加规范,制定好了之后,大家开展工作将会更方便。因为有了这么一个蓝本,各个大学面向医学生应该怎么搞,哪些要点必须讲,哪些规范要达到什么要求,最低要求是什么,会比较明确。没有这个规范或指南,各个学校还是各行其是,没有这么通行的规范或指南在手上,中国医学人文教育要走向完善,还要更多的时间。

对医学人文的体会

段丽萍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100191)

作为一名医生,也是作为一名曾经的病人,我觉得医学人文其实包含三个词:“医学”“人”“文”。我们都知道,“医学”实际上面对的是疾病和健康,这是每个人终身都要涉及的问题,所以它的涉及方方面面,非常重要。

第二个词是“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人,对病人来讲到医院是看病,对医生来讲我们看的是病人,所以就体现了这个其实要对的是人,一个完整的人,要面对这个人的精神和躯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知道医生离我们看的对象,无论是病人也好还是患者也好,这个距离是越来越远。

过去没有听诊器的时候,大家会趴在病人胸脯上听诊,我们都看过这样的图片。最开始有了木制的筒的时候,可能离病人距离大概20厘米趴在上面听,有了听诊器这个距离会加大到50厘米,现在通过机器可以跟病人隔着一个屋子,甚至可以远程地去看一个病人,这个距离确实是越来越远。同时随着我们的技术发展,医生的眼睛,过去我们看到病人是一个完整的人站在你面前,现在我们眼睛都快成了放大镜,看的越来越细,越来越微观,甚至可能会看到一个检验报告,或者是一个基因检测的突变点,这个也会让我们看得越来越局限。

所以实际上,我们说医学的发展走到今天,其实那里面人文的内容更多,但是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弱化,作为医学的另外一只翅膀,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应该是,过去很重要,现在和今后会更重要,因为刚才讲了原因,由于技术的发展,我们所面临的所治疗对象的距离和观察角度变化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再这么强调的话,可能真的达不到我们能维持一个人健康这个重要的目标,因为人的躯体和精神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就我自己的粗浅理解,人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完整的,包括精神和躯体的对象。

“文”,我自己理解,医学人文里的文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背景,如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还是教育背景,所有这些要求医生面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应对方式,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背景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看法,也决定了他对疾病的看法,甚至决定了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疾病,为什么会这么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医学人文,我们上学的时候也会讲,老师也会示范,但是成理论地讲我觉得是没有的,老师会以身作则给我们示范,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我觉得也是没有的。所以现在把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再一次作为很重要的问题提出来,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体会。

第二个体会,确实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刚才说大夫的眼睛成了显微镜,实际上我们可能都会被智能机器人替代,有人在Nature封面文章上发表对皮肤病的诊断,且不说下围棋了,就是对疾病的诊断它的能力已经不亚于或者超过了皮肤科的医生。在将来会失业的职业里头,将来随着AI发展,哪些人将来没有工作了呢?医生也是其中的,但是我不觉得。如果真有一天机器人替代人的话,可能人类也就走到了终极,还是替代不了医生。替代不了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有医学人文这一块。反过来其实也要求我们或者是说使得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向、模式等都要做相应调整,将来重要的还真不是医生手有多巧,多精细,能做什么手术,这些,机器人都会比我们强,现在的医生能做一个导管,心脏冠脉搭桥的医生是很厉害的,一到周末就找不到他们了,在各地做手术。将来如果有机器人的话,可能用不着医生这么去做。但是反过来,有些医生能做的我觉得机器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医学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做不到的话,将来我们可能真的是在那个失业人群里面,而且很可能在前面,不需要我们去做了。

第三,作为大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院校或者是院系,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医”在过去这么多年,无论是原来的“北京医学院”,还是“北京医科大学”,还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对这块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如果去看医学人文过去的教研室也好,现在是成立的学院也好,因为重视所以一直有这样的专家在从事这些工作,研究教学,而且应该说是越来越重视。

所以我觉得我们能有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能集全国这个领域里的重要专家研讨相关问题,非常重要。这样的话我们能够集全国医学人文专家于一堂,以各种形式来研讨医学人文教育,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它的内容、方式、模式,使我们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甚至到医生的培养过程中,怎么样能贯穿始终,能够不断地强化,不断地让我们每一个医生面对病人的时候,一定要让医学人文这个翅膀先天发育好,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能在帮助我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助推全民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我们的作用。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

张金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从教育层面来说要抓三件事:一个是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紧密的结合;第二个是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第三个是形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在此我讲讲医学人文教育实训教学。

第一,实训教学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医学教育,实训越来越受重视,可以说认识在明确,行动在自觉。认为实训是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基础阶段教学,临床阶段教学都在重视实训。现在入职前后培训也在重视实训。但是我们的这个实训局限于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训,现在提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也要实训。长期以来我们重视课堂,重视课堂非常重要,我们在座有大量专家,全国好多专家都在课堂上努力着,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要。但是实训教学我们没有跟上,专业素质实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缺乏。这里面我们抓这个事下的工夫很大,教指委努力做这个事,但是从全国整体来说和所设立的目标还有距离。

我认为,为什么忽略实训教学?这是发展的代价,从历史上看,医生的培养长期以来在没有院校之前,主要是老师带徒弟,老师带徒弟可不仅仅是给他讲技能,带徒弟很重要的是实训,是人文的东西,这是医学的传统,中外概莫能外。后来医学发展了,医学是办学校了,有了专门的院校教育,这样有了两种方式,逐渐师带徒和院校课堂教学就强化了,就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说理的方式来传授,这是院校教育的一大特点,这是进步。但是进步也忽略了一些东西,忽略了什么呢?就是医学人文教育学术化,游离于医学之外,这是发展的代价。理论一旦产生就表现出优越和独立,甚至离开实践的这种倾向,我们在座好多搞理论的同志们对这个都要理解。医学人文素质理论具有深刻性、抽象性、条理性特点,这是现代医学院校教育所需要的。结果两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一个是理论传授方式,再一个实训方式,逐渐的就转变为理论传授这样一种方式。理论传授非常非常有效的,许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讲课是精彩,获得学生高度评价,这是非常之好的。但是我们把这种教育再加上课堂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形式,那个实践的东西、实训的东西我们弱化了。

再一个是生物医学模式影响,在我这位医学的人文性质和科学性质是一块整钢,是分不开的。我认为当代医学是人文医学,离开人文的医学不是医学。但是生物医学把医学的科学技术性给绝对化了。

第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它的内涵就是设定具体、生动、感人的医学人文情境,使学生感悟、理解医学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文教育绝不是仅仅培养他人文素质,也要对他的专业技能培养发挥我们的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实践,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自觉恪守职业道德,让他变成一种自觉,不仅是课堂考的分很好,以后不那么做不行。理解科学思维在医学活动中的作用,自觉地用科学思维思考、分析问题。理解沟通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牢固树立沟通理念,掌握并运用科学的沟通方法。理解健康的心理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自觉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应用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的方法。理解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文化素养,自觉提升文化的修养。理解医务人员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当中的其他课程也都应有与之对应的实训要求,要科班要训练,讲非常重要,但训练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广义的医学人文实训素质教育外延来说,就是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关的各种体验、实践活动,包括学校的人文氛围、学生参加的各种志愿活动、课外活动。狭义和广义要结合,从事教学的同志们主要盯那些狭义的。狭义是什么呢?就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训、职业道德素质实训、医学沟通实训、卫生法律实训、科学思维实训等。按照活动的场所分类,还可以有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模拟仿真实训等等。我刚参加杭州一个会,我明确提出我们对标准化病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的学生能不能扮演标准化病人?理解病人。

第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基本原则有四个,一个是科学理论指导原则,一个是密切联系实际原则,第三个是真实、具体、感人原则,第四个是纳入教育体系的原则。

科学理论指导原则,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是一个整体,要相辅相成。但是医学人文素质实训教学必须主题鲜明,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来做,它没有主题,主题不鲜明就收不到效果,主题来自于理论。

密切联系实际原则,实训教学是理论与实践有机切合的载体,是个载体。用事实证明科学理论的功能,它有这么一种功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践行人文精神。自觉太重要了,我们讲慎独,医生很多活动都是在独立处理,诊断做治疗,怎么变成自觉。

真实、具体、感人原则,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当中的真实事件再现前辈和当代人的崇高境界和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关键用历史现实当中的真实事件,最好是他身边的,让学生感受到贯穿历史和现实当中的真善美。

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原则。现在很多学校,我们这几年抓这个事,很多学校特别是建新校区的学校有地了,就建医学人文教育实训基地,但是有些实训是和专业技能实训合在一起的,我们诊断学的实训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模拟的诊室,模拟的病房就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再有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实训课程,编写实训交差,集体备课、撰写教案、观摩教学。实训教学考核、教学效果评价纳入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效果纳入医学专业认证评价体系。我们现在在座好多同志们所在院校,都接受了教育部的专业认证评估,就我知道,很多学校获得高度评价,给予好评的是人文这一块。

通识教育与人类关切

韩水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现在在中国通识教育已经非常普及了,在我们国家通识教育的发展也是很快的,所谓很快也就是近二三十年来通识教育变成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二三十年之前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我自己也做一些大学研究,我最早写关于通识教育文章的时候,很多人表示并不同意。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北京大学的历史,北京大学是在中国最早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大家如果去看一看北京大学20世纪30年代制定的北京大学教育方案,一二年级都是不分专业的,不分系的。那时候就有通识教育的理念了。所以现在经常在问,说西南联大为什么那么成功?很多人讲了很多,因为住的差、吃的差,因为抗战,实际上不是的,实际上在西南联大之前,北京大学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体系,这是奠定了西南联大能够成功的制度根据,不仅仅是精神,精神当然很重要,仅仅是住的差、吃的差,这是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应该是制度。所以通识教育是北大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当然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重要传统。

通识教育从历史上来说,最近的通识教育可以追溯到哈佛学院1968年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教育史上叫静悄悄的革命。因为1968年哈佛学院就是所有哈佛大学本科生的学院的,哈佛大学1968年在哈佛学院推行了静悄悄的革命以后,引领了整个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改变,所有的学生在大学里头,前两年不分专业,学生要学几个大类的知识,最早的知识是八类,每类知识要选一门,一类知识里面开很多课,现在已经变化了。我的印象里面最新是十门,增加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知识,人文的知识减少了,但这不是人文的地位降低了。

因为哈佛大学在1968年之前就已经认识到,大学生进到大学里面,尤其进到哈佛大学里面这么优秀的学生,他们最需要掌握的不是简单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不同类型知识判断的能力。比如说现在他们还要讲数理的知识、道德判断的知识、审美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不同类型的,不能用道德判断的知识来做自然科学研究,当然也不能用数理的知识来衡量审美的问题。第二个要了解不同知识类型,还要汲取终身获得知识的能力,如果仅仅掌握最简单的基本知识,过几年之后就可能用不上了,不仅如此,人的一生职业选择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如果没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如果没有对不同知识类型判断能力,还有你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判断能力,有个本科教育纲要,比如哈佛大学对本科毕业有五个标准,耶鲁大学有十五个标准判断一个本科生毕业合不合格,主要是能力判断。

通识教育促进美国教育巨大发展,美国的大学一下从20世纪50年代成为世界顶级大学。

当然如果再往前看,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建立的。最早大学是四大学院,当时大学是分几种类型,有些大学专门偏重医学,有些大学专门偏重法学教育,人文教育的大学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后来有综合性的大学。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当时是非常专业的,后来慢慢就变成一种现在所谓的整合四大学院的大学,四大学院排序就是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哲学学院,哲学学院也叫人文学院,在大学里面是属于低等学院,为什么?在欧洲,教育的历史先有大学,后有中学,再有小学,小学是启蒙运动才完整建立起来的,首先有大学。所以人文大学在大学里面相当于什么事情都做,包括中学教育也做,大学的教育也做,毕业了以后进到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在那个时候,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是专业教育,哲学院或者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老师什么都要教,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期,比如说康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辈子教过90种课,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等都教过。

到了19世纪,大学的教育就越来越专业化,这个专业化是从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开始的,因为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以学科来招生的大学。所以我们看到通识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用不同时段来看,人类教育也并不是始终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发展,中间是有起伏的,包括北京大学都是有起伏的。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人们对知识的了解是有变化的,如果从现代,从18世纪以后,人类迅速发展以后,知识发展有两个趋向,一个趋向是越来越专门化,甚至到了比如说,北大数学系老师会跟我说,数学系里面好几个领域,互相之间都是不能对话的,听不懂。这是一个专业化。另外一方面,人类的知识越来越整体化,两个好像是不同的趋向,但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识教育实际上就是为了应付两个趋势,一方面人类知识要越来越综合化,对好多领域的研究,仅仅只有单领域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出巨大成就的。

有个报道,在美国有一批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学生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他们两个本来以为完全不相干的理论,数论和几何,因为一个同学是做数论,一个是做几何,他们两个把它结合起来,在美国的数学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就是说专业化跟总体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一个通识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人类就是这样发展的。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通识教育的目的,这个从哲学上来看。人类知识当然很简单,如果简单说就是了解世界的秩序和规律,所谓了解世界的秩序和规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而上学最根本目的,学哲学要了解形而上学,就是两点,一点是了解世界的本源,一点就是了解直接的规律,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所有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物理学的发展还是朝着这两个目标。

通识教育相应来说,我们要了解世界的秩序,了解世界的规律,人类的知识就是关于世界的秩序和规律,另外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知识和人类社会的规范,为什么讲世界秩序的时候把秩序放前头,把知识放后头,讲人类社会的时候把知识放在前头把规范放在后头呢?也是认识的起点不一样。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受教育的人,他要同时不仅掌握综合的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世界的知识以及人类社会的知识,现在通识教育最新发展当然包括对个人情感、艺术的一些了解。

所以通识教育的目的,对个人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对人类来说,就是希望人类的知识能够把各种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知识能够整合起来看,我想这点是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目的,也是非常有用的,既有哲学意义也有实际功用的作用。

第三,我讲人类关切,通识教育最关键的一点,为什么讲人类关切呢?人类最基本的关切就是一句话,就是康德说的,人是目的。所有的知识最重要的,当专业知识也好,整体知识也好,都是为着人是目的的知识。我们了解世界的知识也是这样的,关于世界的知识是人构造起来的,所以爱因斯坦说他的理论,在哲学上受到最大的影响就是康德,康德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是我们构造出来的,真正的物理世界是怎么样的,就靠我们不断构造新的知识来揭示它。那么在这里,人始终是中心,是知识关切的一个中心。

所以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医学也是这样。大概五六年前或者七八年前,大概差不多这个时候,去了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有一个博物馆,对在座做医学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为什么?那里有一个世界上第一个解剖实验室,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大概16世纪建立起来的一个解剖实验室。当时我就想人类建设解剖实验室之前,杀了无数人,甚至还吃了人,为什么在这儿之前没有人要把人解剖一下,研究人的器官、系统怎么运作的,没有,你可以吃人,你可以剥人皮,就不能解剖人,为什么到那个时候才出现解剖的实验室?这个解剖实验室很漂亮,我当时就想这个问题,这就涉及我们怎么来认识人,怎么把人当作一种目的,就是康德说人是目的,你不能把人仅仅当作手段,而不同时当作目的。当解剖的时候,跟杀人,跟做其他的事情对人的价值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讲一句,有一本书叫《生命3.0》,是普林斯顿一个物理学家写的,2017年7月份出版的。里面讲到生命1.0就是一个简单生物的复制;生命2.0是一个文化的生命,就是人可以制造环境、创造文化;生命3.0他认为是一个技术的生命,人不仅可以设计文化的软件,也可以设计人的生物的硬件和软件,这里面就是我们争议很多的基因工程的问题,改造人的问题。

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要把人是目的这个角度来看,从人不断发展演化来看,人的知识发展演化来看,我们获得知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改善人还是为了怎么样?我们对生命的看法就会不一样。所以我想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通识教育对人类的关切是直接联系在一起,医学当然就是对人类的关切,把人当作目的一个最具体的实践的一个领域。

医学教育中作为目的的人文关怀

江 怡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韩水法教授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但这个观点在医学研究中却存在很大困难。因为在医学的科学研究里,人通常不被当作人看待,而是当作物看待。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把医学的对象当作人看待,医学的研究就无法开展,因为人的情感被带入了。然而,如果我们不把研究对象当作人来看待,所有医学治疗、医学护理中如何处理对象,这就出现很大问题。在这里,我想贡献给大家的是,在哲学界,当考虑人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是把人当作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把人当人看作人看待,而不把人当作一个手段,这一点无论是对医学科学,还是对任何一门科学都非常重要。

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道德法则,这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康德的原话。人虽然不够神圣,但在人格之中的人性,对他来说却必须是神圣的。人所想要并且能够有所支配的一切,都可以仅仅作为手段来使用,因为这是人可以使用的手段。但唯有人本身,也就是每一个理性创造物,才是目的本身,因为人凭借自身的自立而成为神圣道德法则的主体。所以这个存在者绝不可以仅仅被用作手段,而是同时本身也用作目的。这就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给出的著名论断。

康德给我们提供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敬畏之心。他说,“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对它们进行反思,它们越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精湛和敬畏,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对每个人来说,这两个东西都会让我们敬畏。头上的星空是指自然力,而心中的道德法则解决我们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我们为了自由而必须要遵循的基本的绝对命令。美国当代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专门指出,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他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对每个人来说,我们都需要学会尊重自我,但是尊重自我的前提是尊重他人。如果我们抱着这样一种尊重他人的心态去面对治疗对象、护理对象,医疗对象,我们的心就会保持一个正常的平常心,也就是说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健康。反过来说,如果不把他人当作自己一样来尊重,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三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明代一个重要思想家吕坤提出,“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这些在今天仍然是发人深省的。曾国藩说,“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怀有敬畏之心,这也是需要每个人,当然不仅是医疗工作者,都应当怀有一种基本的敬畏情感。

总之,我在这里讲三点,第一点是,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第二点是,尊重他人等同于尊重自己;第三点是,对一切事物都要怀有敬畏之心。如果医生们能够有这样三种道德情怀,我相信,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在处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时,我们就有了很好的起点。这三个是指导所有工作,包括道德情操、人文精神、社会关怀等所有工作的一个起点。如果没有这三点,后面的工作就很难做到。

还是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我相信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对每个从事专业研究的人都必须要牢记在心的东西。这就是:“我要尊重守誓约,矢志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并作为终身的职业。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能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尤其不对妇女实施堕胎手术来杀害生命。我要清清白白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如果我能够严格遵守上面的誓言时,请求神衹让我的生命与医术得到无上光荣;如果我违背了誓言,天地鬼神一起将我雷击致死。”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日内瓦宣言》。这是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的从业者都应该坚守的职业底线。《日内瓦宣言》于1948年公布,是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深刻意识到,每个人在面对死亡、痛苦、疾病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在战争中看到对人类残害的暴行,医生本来是救死扶伤的,但是面对这样的暴行,我们往往处于一个非常纠结矛盾的心态。《日内瓦宣言》给出了医疗工作者必须要坚守的职业底线。“值此就医生职业之际,我庄严宣誓,为服务于人类而献身。我对施我以教的师友衷心感佩。我在行医中一定要保持端庄和良心。我一定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病人吐露的一切秘密,我一定严加信守,决不泄露。我一定要保持医生职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对待同事亲如弟兄,我决不让我对病人的义务受到种族、宗教、国籍、政党和政治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考虑的干扰。对于人的生命,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度的尊重。即使在威胁之下,我也绝不用我的知识作逆于人道法规的事情。我出自内心以荣誉来保证履行以上的诺言。”

这个宣言说每个医务工作从业者在进入岗位时都要背诵的。这段话也被牢牢地铭刻在每一个医疗工作者的心目中。在我们的医学教育里,只要认真遵守和履行这样的宣言和誓言,我相信,就不会出现社会上所发生的那样一些让人心痛的医疗事故。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随时需要提醒自己,如何让一个医疗从业者能够坚守这样的道德底线,使得每个从业者都能够真正想到,如何能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病人来考虑。我相信,很多真正能够做到让病人感觉温暖,感觉在尊重他人,感觉尊重病人,在这样医生心目当中,他们一定想的就是,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我相信,这样的换位思考会使得整个医学观念发生变化,也就说,保证每个人都按照这样的誓言和宣言去履行每个医学工作者所应当从事的责任。

当然,不仅仅是医学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如上三点: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尊重他人如同尊重自己;对一切事物都怀有敬畏之心。我想,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真正走向健康和文明。

医学人文如何进入课堂

陆 扬

(北京大学,北京 100181)

我个人的理解,医学人文要解决的实际上是医疗与社会的关系,或者是医疗中间人群承载的文化传统,与人之间关系的模式,对医疗手段的影响。这些当然都是现代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其实医学人文据我个人的了解,其实在西方也是近年才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事实上这个重视不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同时也是社会意义上的。

就我个人很肤浅的理解,医疗在现代话语中间纯粹被当作是一个科学,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是医学人文之所以会受到越来越重视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它背后要照顾到的问题是非常多,尤其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

我个人关注的主要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能够通过医学人文的环节,能够进入一般的知识视野范围内,这个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看到关于中医讨论等,似乎仅仅把它作为跟西医的科学比较,所有这些讨论背后涉及的问题,远远不是仅仅一般狭隘定义上科学能够解决的。比如说中国医疗传统跟宗教的关系,这个当然对今天社会也有很关键的意义,因为在西方传统观念里面,医疗跟宗教关系非常密切,即便是现在的关系下,宗教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中国这个情况不太一样,事实上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在传统中国历史上,宗教跟医疗等等,当然这个宗教是广义的,包括儒学的影响,其实也是其中一个层面。就我个人的理解,因为我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是唐宋之际,中国古代医生慢慢从跟巫的角色,已经完全脱离开来了,逐渐变成一种高度专业化,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的,同时也获得一个相对比以前高很多的职位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跟儒学那个时期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这个有很多学者做很好的研究。

另外一个就是社会跟政府在公共医疗中扮演角色,这个在中国古代也有很长时间的传统,尤其是国家慈善救济事业一直是介入的,在帝制中国时代一直是介入的,跟今天以国家作为基础医疗慈善的救济事业,是不是中间存在着延续,还是说我们应该重新评估中国古代的传统?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值得今天大学课堂加以重视的,因为这不光是了解医疗,同时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因为这个层面在以往的教学中间是被忽略掉的,我不知道在医学院情况怎么样,但是至少在大学一般人文社会科学课堂里面是主要不太涉及这些问题。

还有关于生死观,中国古代关于生死观的看法,不仅有非常丰富的传统,同时也有很多思考。其实这些都会影响到今天对医疗,以及在医疗中间人跟医生之间的关系等。这个都是今后通识教育中间应该注意的,如果医学人文在中国能够产生出影响的话,就在大学课堂里面。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具体在这方面的努力,当然这个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因为我负责燕京学堂,这是一个国际的硕士项目,而且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涉及人文、社科各个领域、政经法各个领域,对象是中国研究。我们每年会招生一百多名国际非常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都是刚刚毕业的,都是从非常好的学校来的,然后他们对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能够把医学人文也引进到课堂里面,它以英语教育为主,但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和现在。

从2017年开始,我们和英国非常著名的UCL,(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开办这一项目,在这两年,UCL与北大医学部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医疗人文作为他们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域,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合作,和北大医学部,包括北大本部能够进行交流。所以我们燕京学堂就作为一个实验点,我们就请UCL教授,非常有名的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专家,带头设计了这样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大致介绍一下,这门课程要在明年春季在燕京学堂讲授,而这门课程目前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参加的不仅是UCL非常著名的医学人文方面的教授,同时也有北大医学部,像丛亚丽教授、郭莉萍教授、赖立里副教授等学者也加入;同时因为医学人文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学、医学、历史等等很多方面,也包括现代社会种种伦理的层面,所以我们也邀请到芝加哥著名人类学家冯珠悌教授,她今年正好负责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所以她也加入这个行列,也来讲授。

这个课程大概安排12个单元,大致介绍一下,给大家一个比较具体的印象。首先我们有关于医疗跟人类健康问题的导论,第二个是交互文化,就是从文化交流来看医学的历史,包括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保存下来大量的各种文字的典籍,就是中国跟古代印度、波斯医学上是怎么交流的,这个对后来中国中医的形成,药物的种种出现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对西方也是一样,阿拉伯帝国,包括波斯,受到中国古代医学非常深的影响,他们的医典很多是直接从中国介绍过去的,现在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就是在蒙元时代通过丝绸之路,送代的医典被引入到西方,后来直接进入西方药物领域里面。第三个是关于疾病的叙述,关于疾病的叙述本身就包括文化观念,西方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对于疾病的叙述是不太一样的。接下来是关于医学伦理的比较,有不同的比较趋向。再下面是关于医学方面的文典,这个也是非常丰富的方面。再下面是全球性的医疗,全球性的医疗这个问题在当今中国是怎么体现主要的,特别是着重于中国跟非洲的比较,我想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层面。接下来,因为医学人文不仅是一个书面的,不仅是一个知识,同时也有大量的多媒体材料可以提供给我们,比如说关于医疗过程中,人的身体种种反应,包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他的情绪,这些都是要通过多媒体,通过纪录片等,其实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个问题的丰富性。所以其中也包括很多关于用电影的媒体,来介绍中国当代的医学人文层面。最后一个是比较文化的概念,因为我们要比较中西或者中外的医疗人文的不同传统,以及当今的实践,首先我们要从学术角度确立哪些概念,它的定义是怎么样的。还有一个部分是关于概念的论述,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传统背后的框架,它的概念的分类的框架是怎么样的。

大致上我们有12讲的安排,当然我们还是很期待,看这个课程如果能够在明年春天,在燕京学堂开讲之后,学生的反应,因为这些学生不仅是非常优秀,而且来自于全球40多个国家,大概70多所学校,当然我不知道最后会有多少学生选这个,从目前我们收集的反馈来看是非常踊跃的,因为他们深知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跟他们自己未来的研究,未来的事业也有很大的关联,而且他们的背景,有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个领域都有。作为这个对象也是特别合适,就是看这样的课程在中国,虽然是用英文讲授的,这样的课程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明年春天从教学的结果来看,如果能够获得很多丰富的经验的话,我相信这个课程能够进一步地,不仅在北大,可能在中国其他高校推广开来。

中山大学的医学人文教育

程 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275)

我想谈一点中山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体会,给大家泼点冷水,主要目的还是唤起有关各个方面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我是2005年开始在中山大学从事医学人文教育,今天想用24个字给大家提供一些基层医学人文教育的体会和思考,其中主要是一些困惑,希望跟大家共同探讨,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些困惑。我个人认为综合性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困难包括:“有名无实、“有力无用”“有研无教”。为此我也做了一些对策思考,包括:“以考促建”“聚沙成塔”“避虚就实”。

这里我要作两点说明,第一个这只是我个人经验的总结,我说的情况不代表全国,甚至不能代表中山大学,只是就我个人在落实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遇到一些情况做些思考。中山大学的医学人文教育总体情况整体上来说是做的还不错的;第二个,这个不是针对医学人文涉及的所有学科,只是针对我们团队教授的一些方向的情况总结。

第一,医学人文教育很多时候是“有名无实”。当然,这里“有”与“无”有点夸张的手法,主要是在于其意不在于其量,不是真的没有。首先,很多时候医学人文教育用一种政治思想教育,或者是用通识教育来替代。医学人文教育虽然跟通识教育很相关,但是既然是针对医学生的,那么它必须是跟医学的人文教育相关。尤其是西方医学人文最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核心学科群了,主要包括有:医学哲学、医学历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等。而不应该仅仅用普通的通识教育替代。其次这个核心的学科群课程设置,我们在实际教育中是很难落实下去。比如说北京大学建立的医学社会与文化这样一个综合课程,中山大学大概是前年就想建这样的课程,我们先是通过通识系统报上去,最后没有学生选。问题是什么?现在医学生的课程已经非常紧了,根本就插不上去,很难插上去,如果你要不强迫学生选的话,你让学生自主选择,你很难能够让他选。这是第一个我们说的有名无实的地方。再有,医学人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最后没有落到实处,比如说我们也有医学史、医学伦理,但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决定这个医学人文教育流于形式。开个课,大家开卷考一下就完了,没有在实践中间让医学生得到真正的医学历史和医学伦理的教育。这是第一个我想说的,主要是针对课程设计来说的,很多时候是有名无实,包括前两天我看过一篇文章,《医学与哲学》上面的,讲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量问题。本身我们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计体量就很小,其中大概还有80%属于政治思想方面的,真正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只有20%。

第二,“有力无用”。还是以中山大学为个案,2015年成立了医学人文教研室,中山大学北校区是医学的,南校区主要是搞人文社会科学的,把南校区的人聘到北校区,这个措施很好,团队里大概十来个人,而且大家背景还不错,都有海外求学的经验,基本上都是名牌高校毕业生,力量是可以的。有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但是问题是这些人都是兼职的,说穿了都是临时工,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是散落在南校区各个学院,包括哲学、传媒、社会学、人类学等,我们要到北校区去上课,我们又没有一个正规的体制,所以很难开一个真正的有影响力的核心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我们的985高校合并之后有好处,但是也有弊端,弊端就是我们把力量都散出去了,散到各个其他学科里,很难形成合力。实际上就算是有合力,如果不针对医学人文教育这样特殊的跨学科给予特殊的政策,年轻老师也不愿意去从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为什么?涉及考核制度。如果我们专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到医学院下面进行考核,按照医学院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的话,所有人几乎都不能达标。年轻人没有职称,就没有前途和干头。很多时候我们有很好的力量,但是我们没有很好的用出来。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是针对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和机构设置的。

第三,“有研无教”。用不出来怎么办?只能做研究,研究做得还不错!我们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大概十来个人,从2015年开始成立,两年的时间已经拿了8项国家社科基金。但是校区分割、教学体系分割,导致我们做研究做的不错,但是没有办法真正从事教育,也开不出来课,也没有办法交给学生,尤其是对医学生真正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教研室最后就是“有研无教”。

针对以上困难,我也做了些思考,总结了如下三个对策:

第一个是以考促教,这是一个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构建的问题。也就是是通过考核制度的建设促进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在医师的规培考试,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医学建设中纳入医学人文考核的内容,促使医院、医学院重视学生(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像台湾那种医院鉴定一样的。你怎么样把医学人文考核落入实处,通过考核促进教学,促进他们不得不重视实地教学。当然这一点从单个学校的层面很难做得到的,要从卫计委、教育部的层次去改善。

第二个是聚沙成塔。这里针对的是各个综合性院校如何从机构建设方面解决医学人文教育持续发展的问题。综合性的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都散落在各个不同的院校,如何形成一个实体,这点很重要!北大是我们的榜样,做得很好,能够有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这样的一个实体,而且有各种的优惠政策支持这个团队往前走,这个是为什么北大医学教育能成为全国龙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何把综合性院校医学人文教师从“兼职”变为“专职“?这个机构建设的问题我想以后是发展综合性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个就是避虚就实。怎么样通过实训,形式更多样的实训,来引发医学生在繁忙的课程中学习医学人文课程的兴趣?是作为基层医学人文教育者应该思考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们的课程太虚,主要集中于课堂讲授,学生兴趣有限。为此,我们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在尝试做一种医学院、医院和社区的“三合一”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现在医学生太忙了,没有办法让他增加课程,那么我们就设计一些活动把他拉到社区,在社区里面从事医学人文的实践活动,实在在社区也做不了,可以到家庭做一下照顾,照顾爷爷奶奶,也是落实照顾,落实人文。所以我们在考虑设计一个模式,能够把医院、医学院和社区打通起来,当然这个我们也是在借鉴一些国外的“社区营造”方面的先进措施,比如哈佛大学在全球健康领军人物的保罗·法默(Paul Farmer)建立的“Partnerin Health”的社区健康组织。这个机构就是在医院、医学院和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区组织之间建立了联系,现在每年投入运作的基金有几十亿美金。怎么样在医学人文教育中避虚就实,是我作为基层医学人文教育者最想做的。

医学本质的思考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北京 100191)

医学人文教育能让我们思考很多问题,医学究竟是技术还是道?我们今天医学教育里面这个活动究竟是教练?还是教学?还是教育?还是教化?作为北医来讲要培养领军人才,培养领袖,在教育这个问题上,这个活动上,其实今天有很多思考。比如说今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知晓还是知识还是知道还是知因,是让学生沿这个框架图找一个东西,还是在更高层面上思考今天医学的本质?

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国际共识,现在大家讲那么多困难,这个共识已经在那里了。第一个是互补性,第二个是医学人文教育先于技术教育。医学人文作为一个教学活动,除了系统性、整合性等教育规律以外,刚才很多老师介绍了自己学科发展的规律。但医学人文的确有自身的特点,我归纳了五条:第一是阅历性,很多东西是随着阅历的成长而成长的,所以有时候还不能着急,很多东西还不能仅仅在学校阶段训练。第二个是意会性,不是纯粹把它变成知识单元,不是完全靠知识教育的,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讲的是横断面、模糊性,甚至包含哲理学。我有一个比方,文学人物是一个牙刷,每个人都有一把,不会用别人的。医学人文更多的还是研究性课程,两者关系怎么处理好?不光是一个显性课程还是个隐性课程,而且不光在预科发力,还要在中后期临床阶段发力,医学人文是有自身特点的。

我最近在读一本罗斯曼写的反映哈佛当年新路径的学生心得。我发现哈佛的简约就是把整个医学人文融在一门医患交往课,不叫沟通课。随着不同年级课程越来越多,这里既有专职老师,又有不同科系老师,有临床老师,是先少后多,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而且评价考核突出实践性。哈佛新路径里面有很多养分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还有一个,用什么样的词更能跟临床医生进行交流,临床医生现在对职业素养这个词应该说是普遍接受的。就是把人文和技术融在一起,这里没有说哪个项目就是专业,专业水准里面也包括人文,包括第一个眼神,第一个动作,后面三个都是人文了,包括他没讲沟通,是人格,是比艺术更高,是融合在人性当中流淌出来的东西,包括伦理是一种修养,临床是一种能力。

所以我们讲的医学融合是什么?就是眼神不一样,将军和士兵的眼神就是不一样,是一个人生格局的拓展。医学人文我们今天虽然没有办法评估,但是我们其实有很多的成就感,所以我们今天还要从学生的眼神当中发现成就,而不是从一张考评结论上来看成就。

我们培养了什么?今天医生都在说忙,其实忙是一个“猴”气,今天为什么不能多一点“虎”气?医学人文让你从容,让你有一种虎气,不是简单的猫弹狗跳,一天忙得要死,那种忙其实没有具备医学人文的气概,医学人文要有光,而且要有趣,还要有闲,有那么一种东西才叫医学人文,驾驭人生。医学人文是突破自己专业的东西,不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那个领地当中成为一个王者,要成为荒原狼,能够突破你这个领域,在学科之外进行发力。一个眼科大夫告诉我,说他眼科的问题80%在眼科之外,当然不是那么绝对。这就是一种人文视野,他能够从眼科之外找自己眼科发展的路径,这就是一种人文视野。

另外,麻雀飞三百米,老鹰飞三千米,这个眼神就不一样,飞的境界不一样。医学人文就把学生的眼睛从那么一个小鸟培养这么一个大鸟,这就是人文医学的默默奉献,不必在乎人家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在乎人家对我们的简单评估,我们真的在改造一个人,真的做了非常多的事。

这是伯林讲的,现在学生就是找证据、找路径,那是刺猬思维,今天医学人文学是狐狸思维,狐狸思维是兜圈子的,从里面找新的契机,去创新。今天把学生能够从一个刺猬训练成狐狸,你看我多厉害!所以中国古人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天的现代医学的确太满了,要倒出来点。

当然我是教哲学的,我经常跟学生讲要开启哲学的境遇,一个是生存哲学,通过共情,身、心、社、灵的拓展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医学人文研究方向,尤其是灵气,我最近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从空间角度找到一个方向。最近有一个学者写了一本书叫《空间哲学》,我特别感兴趣,灵性就是不同的空间,今天现代医学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就是形态功能代谢,就是物理主义的东西。医学人文在学科的天花板上,比这种技术的医学的天花板要高,我们今天要足够自信,我的天花板没你那么高,我干嘛那么自卑。

还有干预哲学,我最近一直跟临床医生探讨干预哲学问题,境遇哲学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哲学,要干预不要干预主义,不光要躯体干预还要身、心、灵干预,要规范不要规范主义,但是今天指南越来越多。最近还出了一个很荒唐的指南,血压要降到80%,这样的话连美国家庭医生协会都发表声明说我们不按那个指南做。所以我们讲每年那么多指南,是不是一定要照着指南搞教条主义?所以医学人文是给临床医生指一条路,我们经常讲要有光,你在隧道里面给你一道光,你知道要变通。

另外要技术创新不要技术主义,要科学不要科学主义,要创新不要猎奇主义。我们知道阿司匹林那个老药,现在发现那么多东西,甚至包括很有害的药,大家知道“反应停”产生了“海豹儿”,现在发现不在生育期,用它治疗红斑狼疮就是很好的药,所以不见得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老的就是朽的,用这种眼光来看中医也不对。临床里面真正充满了智慧,今天要结合一点临床就会发现,当然临床很多东西是我们的发力点,今天的医学生包括医生没有理论发掘权,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人文的勇气,我们讲的人文理论建树,现在这些理论全是人家提出来的,我们做了大量实践,为什么不敢提?另外就是人文素养,素养不光是沟通,其实没有共情的沟通是有问题的。有了沟通还要关怀,所以现在临床特别喜欢一句话叫胜任力,胜任力最后结构就是要建构场所精神,要建构仪式感,要建构美感,这是人文体验改善,我把人文体验这个虚的词变成实的词。包括死亡,怎么建构死亡的过程,要有场所、艺术、音乐、绘本,这样就使得人文体验可以改善。

胜任力是管理学的概念,有两个模型,一个是冰山模型,还有一个所谓的洋葱模型。

医学人文是什么?我理解是两手,两手都要硬,左右脚,先迈技术后迈人文,今天中国文化里面心安理得、通情达理、情理交融,这都是人文的最高境界。这些理论北医都在做,郭老师做叙事医学,现在我跟临床也在做共同决策,包括关怀理论,包括舒缓我也在做。找到了这些生长点,我们就觉得很充实,我们就不会觉得好像人家这也看不惯我们,那也看不惯,我们有这些底气,跟他对话的时候就有更多发言权。所以现在有些临床会议,我经常凑过去,原来是凑热闹,现在不是凑热闹,现在成了人家说请你来讲讲,过去说你来听听,现在你来讲讲,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过程。

另外就是怎么归纳,因为临床医生的归纳能力没有我们强,我们搞哲学的归纳能力很强,我归纳三大胜任力,四大关怀理论,他们很感兴趣。现在护理姐妹们很喜欢我,护理姐妹们你们为什么没有研究呢?为什么没有课题呢?你就研究这四个课题,关怀何为,关怀何用,关怀理论何在,他们很高兴,说王老师给我指了一条路,我们就研究这四个问题。

另外就是见证-抚慰-安顿。张老师译了一本很重要的书,叫《现代学的困境》,这本书讲了很重要的观点,人类困境就四个,但是我们今天掉到一万多种疾病当中循证去了,其实最好的就是陪伴、见证、抚慰、安顿,这是高级的技术,是最基本的技术,我们要取得话语权就要研究这个东西。

我们还要做了很多临床层面的东西,眼中有戏、耳中有戏、手上有戏、嘴上有戏、身体有戏,跟他们一讲觉得还真有戏,有戏没戏还是很重要的。

大家知道BF教育里面六项能力,第一个是患者照顾,还有后面讲的进阶,临床反思、纠错都跟哲学有关,包括职业精神。还有一条很重要,现行医疗体制以及医保、医改的胜任力。现在一讲医改,医生全是一句话体制问题,我就觉得体制是有问题,但是今天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难道我们自身就没问题?这个是适应力的问题。

我最近帮卫计委编写一本书叫《苍生大医》,因为《伟大的医生》那本书写了66个医生,没有一个中国医生,没有一个女医生,我们要编中国的。我跟周程老师一起编的,编了以后发现,我们的大医有这么多特点,这就是人文、阅历,在诊疗线上听到神圣的声音,在意自己的品德、品行、品位等,这就是我们讲人文是一种动机的修养,不光是行为的修养。

韩启德先生告诉我们人文应该回望——回望那个出发的地方,回归——回归人性,回应——回应这个时代的挑战,另外回答理论问题,在今天的情况下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性的苏醒。

将医学人文真正落实到临床中

高新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北京 100044 )

医学工作实践中,医学和人文相伴而生,为什么渐行渐远?我们又要呼唤人文的回归?而且有一些人文的缺失,导致了在医患关系中产生不好的后果,甚至阻碍了医学模式真正落地,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事情。今天参加这个论坛找到了答案。

第一方面还是医学人文教育对我们临床医学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医学模式发展有利于现代医学模式落地,我们一直在讲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我们往往在医院看病的时候,重点解决的第一个是生物,其次是心理,有些医生在心理上,但是对于社会很少涉及。对于中晚期的一些肿瘤病人,很多肿瘤病人在医院治疗完了以后,到了社会上,有谁关心过他?有谁去真正把这个医学模式落实到位?到最后产生了一些心理疾病,产生了一些其他问题,有些甚至跳楼自杀。第一个重要作用其实是医学模式的落地,真正实现现代医学模式。

第二个也是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求,我们一定要在临床上把医学人文推行下去。比如说到底是患者的问题?还是医生的问题?还是体制的问题?这个我们不逐一去分析。医患关系总的来讲,我们认为是和谐的,但是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可能有人认为医患关系非常紧张,举个例子,这几年医疗纠纷总数也是下降的,涉医案件也是下降的,为什么感觉到医患非常紧张呢?我跟很多专家沟通过,他们认为其实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在里面,就是自媒体,原来发生50件事情,因为我们媒体不发达,只报出来10件,现在发生了30件事情,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可能会报出来20件,甚至全部报道了出来,让我们感觉到每天都有,数量比原来多,有这么一个问题。

所以我想就是在人文里面,医患关系里面,包括人文的问题、宣传的问题、患者的问题、期望值的问题、沟通的问题等,刚才介绍得挺多。

第三个重要性我理解还是有利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我们提出健康要融入所有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包括临床医疗服务政策医保政策、环保的政策等,要融入所有的政策。而且对我们的人是全生命周期,从出生到死亡这么一个管理。

今天参加这个论坛以后,我想下一步我们会把医学人文切实地推行到临床上去,建立一个切实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也有赖于在座各位专家给我们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一起加强合作,加强研究。这个模式主要是以临床为主,我简单讲一下临床上的想法。第一个一定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传承优秀的文化,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西方对人的关怀、共情,但是表情非常夸张,如果对我们的患者用这种表情,会觉得好像有点太夸张了,容易把患者吓到。一定要把国外的东西本土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东西。第二个对整个的医疗服务是全过程的、全要素的覆盖,把医学人文融入临床的所有服务,包括医院的标识,包括引导员,甚至包括后勤人员等。第三个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评价体制,同时有利于整个医学人文的改进。在这个里面我想请在座各位,能够帮我们提供一些工具和方法,在医院里让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能够梳理发现他们在整个医疗服务中有哪些环节还没有做到?存在哪些漏洞?怎么去改进?怎么去识别?然后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体系。

医学人文、医学传统与社会文化

张大庆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100191)

我很赞成现在医学人文要做到两个平衡:第一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我很赞成王一方教授讲的,医学人文其实大学教学里面,一个是通识的课程,通识教育,因为很多是面向医学生的,西方很多医学生是经过了通识教育,是本科后教育,而我们是高中上来的,所以说他们还需要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这是我们需要的通识教育,医学人文要承担医学院的一部分任务。但同时也是专业教育,临床胜任力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和病人相处的能力,我们可以回溯到,我们看医患纠纷,很多恶性伤医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特别是恶性的伤医事件里面,医学恰好都是不错的,就是科学方面他们都没有错,所以才有伤医事件,这就很奇怪。原来我们认为伤医事件是医生做错了,病人对医生不满意,医生认为都没有错,所以病人找他的时候,他拿出很强的语气说我没有错,结果病人把医生给杀了。

很多问题是医生没有理解病人的感受,病人不舒服。比如说同仁医院,病人做了这个手术,虽然你的手术很成功,但是病人不舒服。2017年参加程瑜教授主持的一个医学人文的研讨会,凯博文特别强调这句话,我还特别追问他,我说舒服很多人很难理解,不忘初心的话,医疗的初心是什么?是让人感到舒服吧。我们做了很多肿瘤治疗,人家很痛苦,也不给人家吗啡,也不止痛,我原来做临床医生的时候说疼得不得了,现在当然改变了,因为凯博文是亲自照顾他的癌症太太,他写了文章并发表了,他照顾他太太的感受,这个非常有意思,临床医生在照顾方面需要提升能力,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感受病人痛苦的能力,这是我们要提升的。

古代的一些医生为什么做医生?像张仲景家里死了那么多人,像孙思邈从小就有病,原来的医生是有痛苦感的,现在的医生没有痛苦感,都很健康,现在的医生是没有痛苦感的,所以需要通过教育,要培养提升理解疾病、理解病人,这也是一项专业教育,所以说要把握这两个平衡。

第二个关于医学人文我也很赞成要有很好的传统,一个是传统,我们要继承下来。当然,另外一个我们要面向未来,其实现在医学人文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突出出现的,出现了很多问题,都是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是很多传统里面没有遇到的问题,很多的技术应用,所以说我们必须要面向未来,既要继承传统也要面向未来,特别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走向国际,原来说我们要跟世界接轨,我们和世界接轨好像我们在取悦于西方,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讲,中国要对人类做贡献,怎么做?我们要让人家理解,才能为人类作贡献,但我们说的话人家听不懂,我们怎么作贡献,所以换一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要走向世界,也是一样的,必须能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要能够让世界理解。

第三个讲医学人文,我们更多是在医务圈子里面讲,大家要知道这个太局限了,医学人文是一场社会文化运动,我一定要告诉大家,是社会文化运动。美国的医学文化是医疗纠纷、医疗官司打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医疗官司,一场一场的比如说电视直播,他们是电视直播官司,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王一方教授讲的好,我们不要着急,医院的院长会找我们的,现在大家都是均制化发展,医院以后办的好不好都是医学文化办的好不好?你只要有钱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现在中国跟美国什么差别,原来需要医生有经验,现在大数据时代,医疗器械广泛使用,你能做的,年轻医生人家就可以做很好的手术,最后竞争在这里。

现在的病人和以前的病人是不一样的,病人的自主、需求,他的能力都在提升,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权运动其中两项就是医学人文运动,黑人权利、妇女权利、病人权利,其中妇女权利是医学人文,这里的妇女权利讲的是堕胎的权利,是控制自己身体的权利。所以社会运动中国即将感受到,我们原来没有感受到的,即将要感受到。所以我们讨论医学人文的时候要注意到这是一场社会运动,病人到了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到知识的时候,医生还是按原来的办法来对待病人,这样会有更大的挑战。

医学人文精神与复旦的通识教育

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院,上海 200433)

从命题来看,医学人文特别是从复旦角度来讲,其实是一个必然的命题,其实和北大一样,我们有一个两校合并的过程,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有一个合并。合并完之后会看到,原有的医学人文有了一个更宽广的背景,在融合当中其实复旦和医学院有一个很强烈的相互影响。我曾经问过医学院教授,我说复旦跟上医合并之后有什么样的改变?他说有好的有不好的,当然我们先说好的。好的就是把病人当人了,说我们的学生首先是脑子里面不是病号,不是一条胳膊一条腿,首先想到这是个人,他觉得复旦合并还是有优势的。

我自己是研究西方哲学的,然后我们会看到其实在中世纪,所谓的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是三大最主要的机构。在进入这些机构学习之前,还得在其他学科进行学习。所以作为医生是非常崇高的,包括在国外,学生不能直接学医学,必须在别的学科,本科毕业之后再学。所以说常常有医学生都是拿了很多学位,这是对医学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医生崇高地位的表现。

从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讲,现在整个发展阶段到了把病人当人的阶段,当然说起来比较过分。但确实我们是这样,更多的时候当我们把病人看成是一个人,而且医生是以这样的方式去面对病人的时候,可能在医患关系里面最根本的基础会有些不一样。从未来的角度来讲更是这样,技术在不断地提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这样对整个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一个是医学和通识教育,为什么要介绍复旦的通识教育呢?因为我们在医学院的学生,前两年住在我们学校本部,也是受完整的复旦通识教育体系的培养。复旦医学院的学生有专门医学人文的课程。当然这些大家都会看到,因为我们秉承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医学是一门人学,北大哲学系成立中国人学学会,但这里面没有医学。但是医学是一个人学,是一个根本的命题。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其实有很多学者都会讲到,特别是讲到医学它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它是最人文的科学,以及最科学的人文。复旦大学通识课程里面,我们物理系教授也是非常有名的,他开设了一门人文物理,不是说我们对人文用物理去解释,而是把物理放在整个的人文世界里面去理解。其实医学人文也同样如此,因为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其实是在一个大的世界观里面来加以理解的。回到那样一个背景当中,对我们理解人,对我们理解医学应该是有着非常切身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医学人文大概也是最能够体现这一点。

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随着技术越来越高,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维的眼睛,这时候只看到病,看不到人,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只看到生理上的一些问题,看不到整个的环境,我们所处的世界对人的影响。所以科学主义化、技术至上化、医疗市场化都会影响我们医学作为一门人学的理解,其实我们今天来提倡所谓的医学人文,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反转。

我们看到这些问题可能也是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学会都认识到这些问题,美国也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来推进这项工作。国内也是充分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好像在国家文件里面,医学人文作为正式命题好像还没提出来。就像通识教育一直到“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国家在十三五规划里面第一次明确提出,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基本特征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个相结合培养人的模式,说不定哪天医学人文也作为国家概念体现出来,说明整个医学的发展的进度。

复旦通识教育是2005年加以推进,复旦大学章程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要培养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人才,这些要求同样针对复旦医学院,都是统一的设计安排。这样的章程也针对医学院学生,所以说复旦通识教育可能是为整个医学院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基础。这是复旦大概的课程结构,在大的课程里面,包括医学类的,我们也在设想看看有没有一些医学人文的课程能够在这个层面上加以展开。

我们对于通识课基本的理解,从学生的人格、视野、能力,以及他对价值判断,人类文明、现代社会、中国文化、科学方法以及他的领导力的要求。

复旦通识模块大概分七个模块,这七个模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是作为医学院的学生同样要在七个模块里面修读通识课,让他有一个比较完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层级关系的理解,他的反思批判的能力,他对于现代世界,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对于科学、生态、生命以及艺术的理解,这是我们的基本设计。

第六个模块是强调生态和生命,其中有很多课程是医学院老师来开设的,尤其第三个部分是关于健康的,很多都是我们医学院老师开设,包括第一部分生命部分也是医学院老师和复旦生命科学院老师开设的课程,这个是针对所有的学生的,让他们借着复旦在这方面的积累,对医学、生命有一个切身的理解。这些是课程的基本介绍,尤其是在医学院老师开设的课,针对同学的一些课程展开的工作。

课程包括在通识课里面特别强调小班讨论,一些研讨,多样化考察,以及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跟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总体感觉效果是非常好的,其实不光是讲解的过程,其实要有一个实践、互动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医学通识教育以及人文医学的课程建设,这个还在建设的过程当中。

一个是关于医学人文有一个课程体系,现在只是有些课,其实还应该有一个更精深的推进。基本的设计已经有了。

第二我们启动了医学人文课程设计,也是今年,包括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能够借助复旦文理比较强的背景推出这样的课程;另外加强它的内涵建设。

基本是希望有50门的课程量,4个课程群,医学人文和艺术,医学社会科学,人文的应用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已经有的课程也是在做进一步的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成立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人文医学中心,中心名誉主任是闻玉梅院士,中心主任是常务副校长桂永浩教授,他也是主管医学院的。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的交叉融合,推动人文医学的教学,推动课程群的建设,希望是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另外还有一些课程,我和汤其群院长领衔了医学人文导论,有历史系的、社会学系、法学院,还有哲学系老师共同承担。这个是课程的大纲,这个课程从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角度来展开学习,对学生应该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