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年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8-01-28 23:29罗成华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雷山县苗寨西江

罗成华



浅析十年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

罗成华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 )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成效显著,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管理创新、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抢救性保护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遗产等。经过10年的发展,西江千户苗寨形成了诸多经验,具体而言:文化创新是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源泉;经济发展是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根本途径;利益共享机制是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些经验对其他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 文化保护与传承; 文化创新; 利益共享机制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和积淀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于濒危边缘。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各级党委政府、各个民族和民族文化研究者等都给予了极大关注。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为个案,探讨自2008年正式进行旅游开发十年来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以期对其他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一、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概况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距县城约20公里。西江千户苗寨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国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中国苗族的大本营,由羊排、也东、东引、也通、平寨、南贵六个自然寨组成。目前,西江住户1380多户,6000多人,其中99.5%是苗族。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受雷公山区域文化的影响,西江苗族的建筑、农耕、服饰、歌舞、工艺、习俗等传统文化仍世代相传,保存相对完好。西江不仅是“中国历史名镇”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景观村落”,还有包括苗年、鼓藏节在内的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自2008年正式进行旅游开发以来,西江千户苗寨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效显著。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地区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知名品牌。通过旅游开发,西江千户苗寨已从一个地理偏僻、经济落后,默默无闻的西部落后民族村寨一举成为国内产业兴、旅游旺、经济强、生态美、百姓富的重镇。

二、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效

(一) 雷山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量不断增加、非遗传承人不断涌现

从2006年到2008年,雷山县先后有苗绣、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藏节、苗医药、苗族飞歌、苗年、苗族织锦技艺、苗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舞等11项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05年到2015年,先后有苗族鼓藏节、苗族服饰文化、苗族银饰工艺、苗族芦笙文化、千户苗寨建筑工艺、苗绣、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苗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舞、噶百福、苗族织锦、苗族医药、苗族招龙、苗三月坡、苗族扫寨、苗族苗年、苗族吃新节、苗族飞歌、苗族酒礼歌、苗族古瓢舞、苗族古瓢琴制作技艺等25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有苗族古瓢舞、苗族米酒制作技艺、雷山土陶瓷器制作技艺、苗族木梳制作技艺、苗族古瓢琴制作技艺、苗族祭岩妈岩爸、雷山苗族婚俗等7项进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人是文化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只有传承人坚持文化的生态延续,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才能得以实现。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传承人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西江景区苗寨文化能够持续、稳定地传承和发展下去的有力保障。目前,雷山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家级1名、省级13名、州级2名和县级37名。

(二) 博物馆数量的大幅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博物馆的意识在我国逐步得到增强。1995年,贵州六盘水市六枝梭戛建立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在于在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文化,并且由文化的主人保护自己的文化。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2003年中国民族博物馆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把西江千户苗寨建设成为村寨博物馆。在地方政府投资340万元、中国民族博物馆支持10万元的情况下,对整个村寨进行整治,把整个村寨作为一个大型露天博物馆。村寨内的1300多户人家、建筑物、道路、生产生活用具、山林、田地等都归为博物馆里的文物加以保护和利用,并选择32户文化保护较为完善的农户作为家庭博物馆,在寨脚利用学校的老地基修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西江苗族博物馆。同时对全寨民族文化保护(主要为建筑物)较好的农户进行评级,对保护好的农户发放文化保护奖励金,平均每户农户每年从中获得几百至几千元不等的奖励金,形成“人人是文化的主人、个个是文化保护的主体、家家是民俗博物馆、户户是文化保护基地”的文化保护氛围。西江千户苗寨博物馆展厅由历史厅、建筑技艺厅、歌舞艺术厅、苗医苗药厅、多媒体厅、宗教文化厅、银饰服饰厅、生活习俗厅、生产生活厅和临展厅等十个展厅组成,系统地介绍了西江千户苗寨苗族文化。

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揭牌以来,促进了西江千户苗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同时为西江千户苗寨的开放、开发提供了机遇。西江千户苗寨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中国民族博物馆这个平台走出大山,增强了西江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豪感。雷山县西江民族博物馆在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的框架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保护和提升,同时,乡村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当地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三) 品牌效应越来越好

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正式启动以来,雷山县政府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苗年节、大会论坛、中央电视台影视宣传等,不断推动西江景区苗族文化品牌发展。

苗年是雷山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雷山苗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性节日,如同汉族的春节。节日期间都要举行斗牛、赛马、斗鸟、跳芦笙、踩鼓等传统娱乐活动。苗年作为苗族最重要的节日,时间大都在农历十月,最能集中地展示苗族服饰、银饰、工艺美术等有形文化。雷山县的苗年节从2000年开始举办,除2001年未举行以外,每年都会进行年节的庆祝。大会论坛主要包括有2008年9月26日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召开的“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16年11月3日至6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时尚·北京暨2016北京国际时尚生活博览会”及“品牌的力量·西江千户苗寨发展论坛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2016年7月2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大庆。2016年7月24日,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举行了首届“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开幕仪式。中央电视台的许多频道都对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历史文化做了介绍,如2009年的《探索・发现》第151期“银饰之谜”、2010年的《乡土》第217期“走进短裙苗寨”、 2011年《中华民族》第5期“鼓藏节”、2016年的《真相》“新青年老手艺·银匠哥”和2017年的《乡土》“苗寨里的人物小传”等。

(四) 文化传承与展示场所的增加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有许多文化传承与展示场所,主要包括有也东文化小巷中的银饰坊、农民画家、刺绣坊、米酒坊、起鼓场、鼓藏堂、活路头等文化点。每个文化点都分别展示了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信仰文化等。限于篇幅,仅介绍银饰坊和噶歌古道两个文化点。银饰是苗族人民珍贵的艺术品,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淳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苗族男女均戴银饰,尤以妇女最为讲究。她们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银饰承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与艺术,客观地反映苗族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美学价值。嘎歌古道,即苗寨小巷子的意思。1000 多年前,为了寻找美好家园,西江先民翻越雷公山,来到这里并定居,开垦农田,繁衍后代,缔造了美丽的西江千户苗寨。嘎歌古道有很多文化景点,有先民最早到达的“源西江”,有展现苗家古老祭桥文化的“家祭桥”,以及古歌演唱、情歌对唱、银饰制作、米酒酿造等活态文化展示点,如苗绣非遗传承点、西江老银庄等。嘎歌古道也是一条地方特色商品小巷,荟萃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和黔东南土特产的精华,如雷山鱼酱酸、雷公山茶等。

(五) 吊脚楼景观建筑得到有效保护

在西江众多的苗族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是吊脚楼。气势恢宏的传统吊脚楼建筑景观是西江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西江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绝大多数游客到西江旅游,就是前来观看西江千户苗寨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2008年后,西江旅游业快速发展,外出打工人员大量返乡,村民有巨大的建房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寨内一些家庭子女结婚需要建新房;二是一些家庭房屋老化,需要拆旧建新;三是一些家庭希望兴建房屋用于经营酒店、农家乐或出租获利。于是,新建房屋像雨后春笋一样兴起,一些新建房屋往往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建得更宽、更大、更高,与传统木构吊脚楼风貌不一致,如不实施有效管理,西江将失去传统建筑的风貌。

西江千户苗寨既是村民生活的社区,同时也是旅游经营的社区。与传统的自然景区和名胜古迹旅游地完全不同,旅游开发需要保护建筑风貌,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村民兴建和改建房屋的建设性破坏成为西江千户苗寨建筑风貌保护的最大问题。以“以管理创新、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民族文化保护的“西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吊脚楼建筑风貌的保护。景区建房子需要很多审批手续,先要到村里,请求村委会的批准,然后到旅游公司,让他们对吊脚楼的情况进行评估,新房子就不允许拆了重新盖,旧一些的房子,影响了景区的美观才可以允许新建。那些比较旧的百年老宅也会拆掉重建。一座新房子盖完三年之后又成了文物,又可以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三、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措施与主要经验

(一) 主要措施

自2008年正式旅游开发以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各项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为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好民族文化,雷山县委政府、西江景区管理委员会根据西江千户苗寨的特殊性,逐步建立起涵盖民族文化权利、语言文字、文化遗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传承和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完成《贵州雷山县西江旅游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贵州省雷山县旅游文化产业园西江园区总体规划》和《西江千户苗寨综合性修建性详细规划》,着力提升西江景区核心区,完善旅游公路、星级酒店、休闲度假山庄、精品旅游示范基地、旅游村寨的打造。

1.注重管理创新

强调政府的创新管理制度设计。村民自觉保护是西江千户苗寨村落风貌保护的基础,但有效的制度管理则是实现保护的重要途径。2013年,西江镇地方政府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为法律依据,制定了实施办法,主要内容包括:在西江千户苗寨核心保护区内,经批准新建、改建、维修的房屋建筑物,应保持苗族木质吊脚楼风格,屋面屋脊应为小青瓦、色调统一控制为传统灰褐色或原木色,保持苗族建筑原有工艺特色,并与邻近房屋建筑风貌、高度相协调;房屋结构控制在三层以内,总高度为11.6米以下,檐口高度8.0米以下,房屋开间应去单数,可加厢房或偏厦;由于地基、地质条件等方面原因确需修建砖混结构的,严格按照‘第一层砖,第二、三层全木质结构’的要求建设,第一层砖混结构部分的外观应当采用木质或仿木质包装;经批准新建、改建的房屋只能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之间进行。”[1]

2.防火措施融合现代管理和民族文化

防火措施融合现代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灭火器送到家。2008年以后村委会送灭火器到各家,离两家就会有消防栓。二是消防。一个月一两次检查;每天晚上有专人负责驻守观景台监察,一旦发现火灾烟雾,立即发出警报。三是喊寨。喊寨人员的确定基本上是个人自愿报名,村委会同意,一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东引和羊排各一个喊寨人员。每天中午和晚上十点,喊寨人员走家串寨敲锣喊寨,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灾。防火措施融合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扫寨或洗寨。以前老年人传下来每年的十二月扫寨或洗寨,如果这年谁家引起火了谁家就买猪杀猪,没有则全寨凑钱买,并请鬼师做法事,寨里给大家分肉,一个月内吃完,不许把肉带回家,否则不好。

3.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民族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服务平台。十年来,随着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品牌的成功塑造,旅游经济收入的快速大幅度提升,景区加大了对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快推进景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苗族文化事业发展。最为突出的就是实施景区表演场扩建工程。在西江千户苗寨中心地带建设包括主楼、连廊、看台等中心表演场,建筑面积2000m2,总投资4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预计在“五·一”长假前完成建设并可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表演场单次可容纳游客3000人以上。启动西江千户苗寨环寨公路建设,公路起于农贸市场经羊排、东引,讫于一号风雨桥。第一期工程按通村公路建设,总长4.057公里。第二期工程按四级沥青路面公路修建,工程总投资1340.3万元。雷山县西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营上综合服务区建设场平工程已完成投资6800万元,占投资计划的63%和总工程量的76.5%。

4.抢救性保护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遗产

伴随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速度日益加快。同时,各种文化又不断冲击和侵蚀着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资源逐渐消失。为此,党和国家各级地方政府以“抢救为先、保护为本、合理开发、传承创新”为原则,对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抢救和修复。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人员深入民族地区收集、整理和修复少数民族间即将失传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献资料。目前,雷山县共有43个项目被列入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53人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力地推进了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二) 主要经验

1.文化创新是促进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源泉

文化创新,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新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带动传统文化的革新和变迁。西江千户苗寨村民对于自己的文化一方面是保护与传承,一方面是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符合时代的需求。苗族有着丰富的酒文化。酒,是苗族迎宾待客的基本礼仪。在传承苗寨酒礼习俗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的需要,西江村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出了“高山流水”和“五湖四海”两道酒文化,现在已经成了西江酒文化的最大亮点和特色,给每一个到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留下了深刻记忆。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在西江有很多,已经成为西江村民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常态,凸显出苗族同胞在文化传统上的现代延续,彰显出民族文化的创新魅力。

2.经济发展是促进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根本途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文化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经济的支撑,文化发展寸步难行。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其文化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二是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且还需要必要的物资资源投入。十年来,雷山县委政府、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商户、村民等不同主体都在旅游开发得到经济实惠,非常重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利益共享机制是促进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009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制定出台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补偿办法》以及评级奖励办法是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之一。这两个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机制,建立起了“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广大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中实实在在地受益,能感受到景区开发带来的好处,充分带动了他们参与景区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从2011年以来,西江景区共发放文物保护费累计高达6000多万元。

2008年旅游开发十年以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苗族内部整体缺乏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市场经济发展导致过度商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和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层面上等方面,需要从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建立民族文化保护长效机制、重视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选拔、培养和构建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加以完善。总体来看,十年以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做法与经验不仅可以促进自身继续发展,对其他民族村寨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也可提供借鉴经验。

[1] 苍铭.西江模式:彰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魅力——对话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苍铭[N].贵州民族报,2017-05-12.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Xijiang One-Thousnd-Househouds Miao Village in the Past Decade

LUO Chenghua

( Ethnic Study Institute, Guizho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Guizhou, China )

Remarkable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sinc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formally began in 2008 in the Scenic Area of Xijiang One-Thousand-Households Miao Village. These effects are mainly resulted from powerful measures taken by such various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s as the Leishan County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Leishan County Government, the Scenic Area of Xijiang One-Thousand-Households Miao Village, and the villagers. In this process, some experiences of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have been accumulated..

the Scenic Area of Xijiang One-Thousand-Households Miao Village,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effects, measures, experiences

2018-02-05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贵州传统民族村落文化调查创新团队”(TD09)。

罗成华(1978-),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博士,副研究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入驻贵阳孔学堂学者,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G127

A

1673-9639 (2018) 10-0115-05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肖 峰)(英文编辑 谢国先)

猜你喜欢
雷山县苗寨西江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西江千户苗寨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雷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
雷山县特色水稻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双城同唱西江魅
——粤桂手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