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与柏拉图思想之异同

2018-01-29 04:27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哲人柏拉图治国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550000)

一、引言

在中西方哲学史上,有两个人的地位是绝对无法撼动的,他们分别就是东方的老子和西方的柏拉图,东方的老子自不用说,《道德经》五千言,已经成为开创中国形而上学先河的作品,更是几乎在世界范围之类成为先秦文化研究领域的显学。而柏拉图亦是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人物,虽然形而上学这一概念并非是由柏拉图提出,而是由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但是实际上,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在柏拉图“理念”上就基本的成形了,怀特海更是评价到“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由此柏拉图在西方哲学上的地位可见一斑,并且他们都生活在世界史上的一个“轴心时代”,就如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所提到到:“世界史的一个轴心,若有它,该能凭经验作为一种事实情况被发现,这种事实情况本身可能对一切人、连基督徒也有效。而世界史上所存在的人类文明的轴心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就存在,其存在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 200年的历史之中。彼时有历史最深刻的转折,形成了我们与他生活至今的人。此时代简称为‘轴心时代’。”在这个历史剧烈变化的轴心时代,为了摆脱思想上的困境,解决当前时代背景下政治、生活中的难题,在思想上,中国的老子提出了“道论”哲学,而与之相对的,西方的柏拉图则构建了“理念论”;在政治上,老子构建了以“小国寡民”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蓝图,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而柏拉图则构建了以“哲人王”为核心的的建国理念,认为当由知晓了“理念”的人来统治国家;在修身为人的层面上,老子认为理想的圣人应当是致虚守静、自然无为的体道之士,而柏拉图则将圣人设想为一个对“理念”具有真知、以正义为优先,同时热爱智慧、探寻真理的哲人王。我们将老子的“道论”哲学与柏拉图“理念论”哲学相对比,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一窥中西方哲学在轴心时代所存在的异同。

二、道与“理念”

老子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核心,我们一般将其看作是“道”以及“理念”;这之中老子哲学的关键词便是“道”,所以一般我们认为,老子哲学的核心就是关于“道”的理论,也可以称之为“道论”;而柏拉图哲学的关键词是“理念”,所以我们一般也使用“理念”的理论,即“理念论”来指代和称谓柏拉图的哲学。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老子所谓的“道”,“道”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广泛的:首先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者,即优先于任何事物,任何概念而存在,这种形而上的先天存在性表明,它便是世间万物的本体或本源;其次,它也是一种规律,一种使得万物以之为生、万物恃之以存的世间的总规律;最后,从现实运用上来看,它不并不局限于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方法论,还是人类修生养性,使人而为人的总方针。简单来讲,“道”是一种先于万物而存在同时又为万物之母诞生万物、哺育万物、指引万物并且无限无穷的一种实存体和总规律。正如同“道”字在老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一般,“理念”亦作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故而柏拉图的哲学通常也为人们所称之为“理念论”。何谓“理念”?在希腊语言中,“理念”的词语通常用idea或eidos表示,两者都出自动词idein(看)。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理念”一词最根本的意义是指“看见的东西”。但是,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的 “理念”并非指代的是“用眼睛看见的东西”,而是通过灵魂感知到的理念世界。“理念”在柏拉图的思想中,一般认为有以下四种含义:一、理念是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将客观对象及事物进行抽象而得道德普遍共相;二、理念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及原因;三、理念是事物所寻求的最终及最理想目标四、理念是世界上最圆满的,并且是其下属事物所摹仿的对象。

从“道”和“理念”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老子“道”的思想和柏拉图“理念”的思想在某些地方具有一定相似性,首先,他们都是一种形而上的探究,他们所探求的事物的本质的存在都是在于具体之物中所抽象而出的最高的存在,都代表了事物的最本源本真的追求。但是从“道”和理念上我们有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着更多不同点,“道”是唯一并且生有万物的,《道德经》里面讲究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道”是作为唯一的最本真的形式而存在的,万物都是由其所化生的。天地万物其实都是“道”所化生,也就是说,归于最后,天地万物本也就是“道”;而“理念”则是一个多的概念,因为柏拉图认为,理念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产生及派生事物:一种是“分有”,另一种是“摹仿”。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每一类事物都具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理念,客观事物的存在原因,就是是分有了与之相对应的的理念,柏拉图提到,“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无物使一个事物变成美,除非以某种方式分有美或共享那个美。……除了有它(指具体事物)所分有的固有的本性(指事物的理念)外,你不知道事物生成的其他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理念”就是事物产生的原因,即“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柏拉图的“理念”并非是一个终极的“一”的概念,理念是多的,并且理念还有不同层次的区分。在柏拉图这里,他将世界一分为二,其中一个是理念的世界,而另一个是阴影的世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理念”和“道”的不同之处:一、“道”是唯一的,是世界只有一个的本源,而“理念”则具有很多个,分为很多不同的层次。二、“道”的世界是唯一的,整个世界都是由“道”而化生,即世界也就是“道”本身,而柏拉图则是把世界一分为二了,“理念”的世界和阴影世界是完全隔绝开了,阴影世界不过是分有了理念世界而已,既“理念“也并不是世界的本体。

从柏拉图和老子道德观念的不同上,我们可以对中西方哲学的差异窥知一二,首先,我们发现“道”其实就是世界本身,并且老子所提出“道”也不是为了解释这个世界,而是通过解说自然来为人类立法。而柏拉图则的“理念”则是本体论,重在解释考察宇宙的本体。其次,由于“道”是世界本身,所以其实中国哲学力图证明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内向性的探求,在中国哲学里,所探求的其实就似乎自身,认为自身和世界的本源本就是一体的,这一点王阳明也提到“天是性之原”,“性是心之体”。这个体就是本体,这种本体就是良知。而王阳明所认为的“致良知“其实也就是探索自己内心的本体,达到自己与天的合一;而“理念”则是不一样的,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阴影世界”把世界一分为二了,这种将主客体一份为而的观点就导致了后来康德和笛卡尔将主客世界完全分开的西方主流哲学思想,即是将世界分成了“我”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完全分离,通过“我”来认识“非我”的世界,而这两者是不共通的,这就导致了西方哲学的思想主要是突出一个外向的追求的核心。

三、“无为”与“哲人王”

老子和柏拉图同处于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老子和柏拉图为了解决时代的困难,在建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之后,也提出了属于自己的治国之道。

老子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首先必须要了解“道”,认识“道”并且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做到法无常规,理无定式。在管理国家的经济生活时,要较少的干预人们的正常生活,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在政治思想上的“无为”而治是根据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作为其基础的。“道法自然”指顺应自然规律办事,不强为,不逆时而为,按照事间额客观规律去领导和统治人民。老子提出“道”的思想是为了将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与自然统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人治与天治的和谐。老子这一思想就根源于春秋时期连年战乱,人民食不饱,穿不暖,老子认为这种社会现状就是因为人与“道”相背离,肆意妄为所留下的恶果,所以老子才提出,要通过人去领悟“道”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大和谐,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而在柏拉图的思想中,他认为世界分为两者,除去我们所身处的阴影世界以外,还存在着另一个理念的世界,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是真实的存在在,我们所处的阴影世界的本源,而现实的阴影世界中的一切都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所以,统治者们应当通过“理念”来治理国家。在《国家篇》中,他提到善是诸多理念之中所最为崇高的,所有治国者必须是领悟了“善”的理念的人,只有领悟了“善”的理念,才有资格治理国家,将国家带上正途,而恰恰又只有哲学假才能够认识理念,所以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一个能够领悟了“善”的理念的人,来正义的治理国家,也就是所谓的“哲学王”。

从老子和柏拉图的哲学观和思想观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却别,老子在治国上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即是通过“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无为”的含义有两点:一: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老子认为人就应该遵守“道”而生活,只有人们领悟了“道”顺道而行,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同一;第二:“无为”不是字面上无所作为的含义,而是指不强为,不逆天而为,不逆道而行,指统治者在通知中顺应道法自然的规律,做符合“道”的事情,不逆道强为,最后实现天下大治。而柏拉图则认为,治国的核心在于哲人王在治国中所体现和引导的“正义”。在柏拉图看来“正义”一者是包含哲人王在内的所有城邦公民的利益,二者其蕴含了所有公民在明确的社会分工基础上达到不同等级的和谐的意味,三者表达了在哲人王遵循“理念”的理性治国之下的城邦幸福。哲人王便是“正义”的代行者,其为了实现每一位城邦公民的最大幸福而必须理性治国。柏拉图的哲人王治国理政的总方正是通过行使正义,而使得城邦的所有公民各司其职,达到社会各个阶级的大和谐,最终实现所有城邦公民的最大幸福。柏拉图的“哲人王”显然是一种有为的政治,是主场用理性来支配所有的一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治国方式。

但是柏拉图和老子的治国方略在有些方面却是相等的,即他们都提倡精英治国,虽然两者在精英的定义上不太相同,老子的精英是有“德”的得“道”之人,而柏拉图的则是具有善的理念的哲学家,而这两者都是处于两人的哲学观中最高层次的存在。

所以从以上“道”和“理念”还有两者治国的区别中我们能看出来,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就在于本体论的区别,是在于本体与自身的同一还是本体向客体的探求。

四、结语

老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历史的轴心时代,但却处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故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老子与柏拉图的“道”论即“理念”论在很多方面存在存在着相同之处,但是却依然存在这诸多不相同之处,最明显的部分就体现在老子哲学中所追求的主要在于“一”,不论是对于唯一的“道”还是在治国上号召人与自然统一,都体现了老子“一”的思想,而柏拉图则是“多”的思想,不论是理念还是在“哲学王”管理中的阶级思想,都体现了柏拉图“多”的思想核心,总之考察老子与柏拉图在思想及治国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一窥中西方思想的巨大差异。

猜你喜欢
哲人柏拉图治国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智珠2则
智珠2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柏拉图的椅子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
让大脑绕个弯儿
三个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