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与解放:教学制度创新的价值追寻

2018-01-29 06:09
江苏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力学儿童制度

2017年是南京市力学小学创办七十周年的校庆年,庆祝学校诞辰的方式有很多,力学人选择了和孩子们一起做个项目,以为孩子们写本小书这样的方式来缅怀创办人爱国和平老人邵力子、傅学文,来怀想在过往70年的漫长岁月里在力学校园留下足迹的所有教师,来感念曾经、现在的力学学子,是他们成就了教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项目是“支持儿童研究的教学制度创新”,我们写的这本小书是《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

一、支持儿童研究是新时代的力学表达

南京市力学小学创办于1947年,第一任校长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先生的夫人傅学文女士,在这所独特小学的土地上,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在这片土地上镌刻了伟人的足迹,定格了伟人的音容,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力学师生的亲切关怀,对祖国未来的殷殷期望,都沉淀为这所小学光荣、厚重的历史,铸就了力学小学的独特文化。

“力学”,既是校名,亦为校训,这两个字的含蕴非常丰富,不仅取创始人邵力子、傅学文二老名字中各一字,是对创建人的永久纪念,更是对莘莘学子“致力于学习”的勉励。至今力学小学已走过70年的办学历程,“力学”二字的内涵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深刻。2000年后范云良校长提出“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办学思想,在创办人“力学报国”初心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的学习体验。学校“研究性课堂”主课题一做就是十余年,总结出课堂的三大特质(主体性、探究性、创新性)、三大核心操作要素(兴趣点、研究点、结合点),其成果荣获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6年学校“基于儿童学习过程支持的教学制度重建”前瞻性项目成功申报,“支持儿童研究的课堂学习环境建构”“十三五”省级重点资助课题成功申报,2017年“支持儿童研究的教学制度建构”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对“力学”内涵70年来从传承、坚守到挖掘、丰富。“力学”的“力”不仅有“致力、努力”的含义,还潜藏着“助力”的深意,也就是儿童的学不仅需要态度、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方法、能力的改进,不仅需要体验、情感的丰富,还需要作为教师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共同经历、相互协同、彼此分享的共同成长的方式。“力学”,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努力学、学会学、享受学,这一认识和发现,标志着“力学”内涵发展进入到第三个历史进程,支持儿童研究成为新时代的力学表达。

二、教学制度创新是支持儿童研究的突破口

“力学”,用什么来助力、支持儿童研究?实践告诉我们,需要理念,需要技术,更需要制度创新和制度保障。2016年3月,学校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第二批),把“支持儿童研究的教学制度创新”作为学校“十三五”教学改革的支点和抓手,在十年“研究性课堂”主课题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研究成果,以学校为实践样本探讨基础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努力建构支持儿童研究的新课堂。

1.支持儿童研究,需要对“儿童研究”进行再思考。

学习与研究有哪些不同呢?研究能力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能力,如果说学习可以求一个高度,那研究则可以获得广度和深度。打个比方,学习就像登山,研究则如探险,这个“险”指的是一种崭新的认知和崭新的事物。学习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来达到,而研究不是练习,更不是重复,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和创造新知和未知。

“儿童研究”指儿童的研究,儿童在研究,主语是儿童;“儿童研究”还指研究儿童,做儿童研究,教学研究即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第一专业,主语是教师;“儿童研究”还有一层深意是指教师和儿童一起研究,儿童研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一段生命之旅,主语是教师和儿童。

基于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儿童研究”具有四大特点:孩子气,儿童研究无论是儿童的研究,还是研究儿童,都应该从儿童出发,再走向儿童,赤子童心的真实真切是首要的;好奇心,儿童研究始于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关注和兴趣,好奇心是研究的内在动机和心理状态;想象力,想象是人类尤其是儿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创造世界的独特能力和鲜明特质;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类具有的综合性本领,是产生新思想、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基于对“儿童研究”的再认识,对“儿童研究”特点的再发现,我们开发了儿童研究“四大样态”:“情景场”研究,持久深入的研究常常发生在具体、真切的学习场景和研究环境中;“问题串”研究,问题不是单一和孤立的,关联和分解、发现和追问,好的问题往往通往正确的方向;“小项目”研究,儿童研究贵在“小”,是儿童想做的、可以做的研究;“无主题”研究,“无主题”不是没有主题,而是表达出主题将永远呈现出开放和敞开的状态。

2.支持儿童研究,需要以教学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

教学改革呼唤制度创新。教学制度是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教学制度的背后总是蕴含着一定的教学价值追求。教学改革改至深处,必然是制度变革。教学改革需要与之匹配的一整套教学制度来保驾护航,而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原本就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教学制度首先是一套规则系统。制度在本质上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教学制度是对学校教学生活的制度安排,是一套规范教学活动的普遍性的、稳定性的规则体系。教学制度也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指导系统。规范是教学制度的工具价值,自由是教学制度的目的价值。教学制度还是一套教学保障系统。教学制度的实施、运行、执行,为教学提供条件、提供服务,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性机制。

儿童研究需要支持,需要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新场景、新环境等诸多要素的支持,更需要搭载一套制度创新系统来运行和实施。支持儿童研究,“支持”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开放性动词,它有一个隐含的主语,教师支持、家长支持、学校支持,也包括社区支持、社会支持、国家支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里,支持还表现为对儿童学习和研究的组织、带领、激发和引导。儿童研究支持系统需要同时搭载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配置,以及制度、技术等的保障体系,让研究发生在课堂,发生在儿童身上。

三、建构以“访问儿童”为内核的教学制度创新体系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风起云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我们绝大部分人其实是生活在昨天,所以常常是以旧的思维模式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和对明天做出判断,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出发,我们需要启动“明天思维模式”,进入很多事情将重新定义的新世界。

世界在改变,人类在改变,教育也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间节点。这个时代,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已然改变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边界正在淡去,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已经在相互跨界,不断融合。儿童是完整的,世界是完整的,世界只有一个。

1.探索建构以“访问儿童”为内核的制度创新理论框架。

什么是“访问儿童”?我们尝试从四个层面来理解:教师访问儿童,大儿童访问小儿童,教师造访儿童世界,这是一次聚焦学习和研究的专题访问,带着儿童研究的目标任务、愿景期待,在征得孩子同意后,访问正在研究中的孩子;儿童访问儿童,作为学习者、研究者的孩子,在研究中需要邀请伙伴,需要组建小组,需要协同合作,需要交流分享,无论是话题的讨论、困难的突破、问题的解决,还是成果的分享,研究需要同伴,倾诉需要聆听,展示需要观众,研究就是儿童之间的不断互访的过程;儿童访问教师,作为大儿童的教师也是孩子们的研究伙伴,孩子们的研究也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在研究中教师的陪伴、关注、指导、评价,是研究得以展开并深化的重要因素;儿童访问自己的内心,在研究中,也需要儿童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经历有些过程,独立面对某些困难,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其实一直在不断访问自己的内心,研究中的情感、情绪、体验,有的潜藏,有的暂时搁置,有的则需要表达和倾诉,教师也要引导孩子们学习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进行自我反思。

建立以“访问儿童”为内核的教学制度创新体系框架:访问儿童制度,大儿童与小儿童关于研究的相互访问;伙伴研究制度,教师和儿童是合伙人,在协同精神引领下协同学习、协同研究;跨界整合制度,万物互联的世界,一切边界正在消失,教育更在其中;成果分享制度,成果分享是研究最隆重的仪式。

2.实现从教学制度创新理论框架到制度行动清单的转化。

以“访问儿童”为内核的“访问儿童”“伙伴研究”“跨界整合”“成果分享”四大教学制度创新理论框架,表达了我们对教学制度创新的基本理解和把握,如何能够发挥制度对支持儿童研究的规范,用以指导教师、指导儿童,并有效保障儿童研究的展开和深化?制度就必然要落地,制度要和实践对接,就需要实现转化,成为具体化的行为指导、操作要求和实施步骤。基于对儿童研究“四大特点”“四大样态”“四大制度”的理解和把握,将制度转化为“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把理性的制度理论框架转化为有“小案例”“小故事”“小链接”“小调查”“小建议”等情景化的实践形态呈现出来,让制度具体化,从而可操作、可执行、可检测、可评价。

3.尝试从教师主语的制度创新到学生主语的儿童研究制度的跨越。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到现在才20余年,然而科技的快速迭代日新月异,把我们带进了每天都需要学习、每天都需要更新的一个不熟悉的未来世界里,世界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现在和未来的界限变得模糊。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大数据的整体突破,快速发展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正在给今天的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世界在进入一个重新定义的时代,教育也裹挟其中,学习者既是信息获得者也是信息输出者,既是学习发起者也是学习受益者,重新定义的教育不再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是学习者希望学什么,学习者希望怎样学以及可以安排怎样的进度和方式学,“以教定学”的千年模式必须被“以学定教”代替。

《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是立足教师人称主语的教学制度创新,随着项目研究的展开和深化,儿童的研究也需要一套儿童人称主语的新制度。教育要站在明天,为明天的孩子设计未来。因而,启动明天思维模式,由未来的主人孩子自主开发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研究制度——《儿童研究行动100问》,建构通往相同目的地,支持儿童研究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就成为力学小学儿童研究的下一个出发点。

《儿童研究行动100问》,学校将邀请100个儿童研究小组,邀请孩子作为小小研究者,作为儿童作者,在由他们自己组建的包括教师、家长、专家加盟的团队协同下,以“问题”和“项目”为线索,师生共同撰写儿童研究行动的100个小问题、小项目、小心得、小窍门、小成果等。如何邀请伙伴、组建研究团队?如何选择、确立研究主题?如何制订研究方案?如何收集、整理资料?如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如何邀请专家?如何像科学家那样研究?如何像工程师那样工作(画设计图、制作模型、维修机器、调试产品)?如何像大人一样用开会的方式进行研究?如何进行成果总结?如何发布、宣传、推广研究成果或产品?例如怎么学习“用大人开会”的方法做研究?开会前,让学生先想方案,有哪些问题要在会议上解决。开会时,让学生学习聆听,听别人说了些什么,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做好会议记录,把大家发言的重点记录下来。开会后,让学生根据会议记录的意见和安排,按时间、有质量地进行研究。

儿童研究是面向明天的,我们的支持不是解决昨天的问题,而是为了迎接明天的挑战。我们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去想到最好的答案。“支持”的深刻立意在于实现“解放”,解放儿童,解放教师,解放教学,支持儿童研究的制度创新将建构起一个崭新的学习与研究平台,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课程资源之间的连接与互动、协同与共享。未来是智慧的时代,学校教育将从寻求答案走向发现和创造可能性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

猜你喜欢
力学儿童制度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力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