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能安静一些

2018-01-29 06:46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教育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淡泊明志书香安静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看到有教师把“紧张”当作班级“特色”,我表示不理解。学校不是军营,学生不是士兵,不要人为制造“紧张”。学校是育人之所,教学要培育趣味,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愉快的。学校和教师要“知常”,即尊重常识,按规律办事,不能跟着社会风潮和“群众建议”而妄作,要安静。但有老师表示担忧:“学校考评怎么办”“家长有意见怎么办”“学生考试成绩差一分怎么办”……在他们心目中,已经装进了那么多“大事”,自然也就放不进一颗平静的心,常识也就没有位置了。应试成为“育人”的唯一途径,升学率成了命脉,“教学”也就必然被扭曲。当一所学校罗列出各种互相矛盾的口号时,你就无法弄清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现今一些校园太喧闹了。举目望去,校园里处处标语口号,五花八门,“放飞梦想,青春激扬”、“艰难险阻,苦战过关”甚至“破釜沉舟,背水一仗”,很多学校都有“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中考倒计时仪式”,鼓号齐鸣,喊声震天,仿佛准备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一般;师生扶抱痛哭,嘶喊泪飞,状若临危诀别……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觉得难受:兴师动众,不就是为个考试吗?这样渲染气氛,让学生高度紧张能有什么用?网络上流传某地几所中学“高考誓师大会”的疯狂场面,如果我是高校教师,我可能会拒绝接受有那样极端情绪的学生:他醉心于那种煽情的氛围,思考判断力不会太强,同样也未必能经受挫折。教育要培育人的智慧和理性,而不是带领学生走向愚昧。一个地区教育长期以疯狂应试为荣,折腾几十年无休止,对当地文化的隐性破坏,如同土地水源污染,很难复原。

为什么就不能安安静静地教学,为什么不让学生静下来?学生只有静下心,才有可能“思想”,才可能养成好习惯;校园安静,教师安静,“教育”才能发生,未来才有可能变得美好。

为了能保持学校的安静,有些东西是不是该放弃?

参观某中学“书香校园”,校园处处有读书励志的标语和文化名人的画像,走廊里到处可见书柜书架,宣传栏张榜表扬读书多的学生,贴出他们阅读经典的体会,墙上还有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的各种摆拍照片。在校园走一圈,不由得想起一句宣传套话——“把气氛搞得浓浓的”。这个,的确“搞浓”了。可是,留心一下教室的课表,每天九节课,星期六都排了课,严重违规。每天这样紧张,学生有时间读书吗?学校本是读书之地,连读点书也要这样大张旗鼓宣传,让学生把读书看成作秀。我很困惑,不知这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是怎样理解“阅读”的。

学校要像学校,学校不是集市,不是庙会。装扮一下就称“书香校园”,把“书香”二字当胭脂口红涂在学校门脸上了。

好多学校悬挂的宣传标语像是自己和自己作对。某校办公楼有牌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果你当了真,你就会哭笑不得:他们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去争,甚至有责任制,任期内争不到省市级荣誉就下台。既然欲望那么多,挂这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招牌岂不是骂自己吗?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错误行为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这类的教育口号和教育行为把学生的思维全搞乱了。干扰太多了,诱惑太多了,哪里还能“安静”!放不下一张书桌的,不只是外敌炮火,还有名利场的争斗和喧嚣。

在一所学校,校长和教师要有比较明晰的职业定位,他们的理智和情感在影响学生,他们自身的学习姿态就是“示范”。只有敢于放弃一些身外之物,精神方获自由,职业方显自尊;只有自觉抵制反教育的行为,把“规律”“常识”融在日常教学中,方能庶几称为“不忘初心”。

猜你喜欢
淡泊明志书香安静
听,安静会说话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淡泊明志
一朵云的梦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楼上请安静
最是书香能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君子:中国的贵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