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孩子成为语文课堂中的“小演员”

2018-01-29 04:3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8年8期
关键词:范读语感课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杨 玲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有感情朗读,并且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而作为这门艺术最好的表演者正是我们的学生。一个学生朗读素养的培养与一位优秀演员的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一、初读“台词” 框架于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组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就成了教学的关键。作为一名再出色的演员,他所塑造人物角色的第一步无非是了解属于这个人物的台词,通过初步的朗读记忆,将此人物的大概形象铭记于心。那么我们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朗读的第一步不也正是如此吗?在初读这一过程中,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很多时候只能做到“眼到”“口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在教学学生接受陌生事物时,也只需其了解该样事物的整体特征。那么,在朗读新授课文时,我们必须为孩子明确初读课文的朗读要求,给孩子一个方向,而不是让孩子单调、枯燥的“天地玄黄喊声一片”。如在教学《木兰从军》时,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每位学生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标准,吐字清晰;二是要一字一句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三是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不唱读,不指读。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其对生字认识不多以及对生字的音形一时难以分辨,加之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较差,思想很难全部集中起来,因此在教学朗读时有的学生指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后要求不指读。每位学生朗读记忆文本的方法不一样,有的喜欢大声读,有的则声音低柔,有的基础好的小朋友已经会带上表情读书了,教师在尊重个体特点的基础上要有意的找寻本班学生朗读的共同点,并在每一次的初读要求中明确提出来,这样,学生会潜意识地慢慢克服掉自己的朗读缺点。

初读课文如同一位好演员开始读剧本台词,第一遍也许读得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要带着目标去读,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故事的大体框架能够铭记于心,人物的形象轮廓也许模糊但却也能够记忆于脑。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遍、第三遍的朗读,你的目的性会更加明确,抑或是某个段落的流利,抑或是某句话的停顿,这些都是在初读到位的前提下开展的。虽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找准了目标,用对了方法,那么再复杂的问题都会一一解决。

二、仿生成 形象于心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宣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就是一种有效而常用的宣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方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领头羊的作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力求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和媒体,努力使学生想象的材料更加丰富,教师的范读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学中,教师与其经常对学生说:“用欢快的语气读”“用同情的语气读”……不如教师适时的范读,这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学生虽然理解了二小勇敢机智、为革命牺牲的精神,可就是读不好,语调平淡,听不出他们被二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对此,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而是配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深情并茂地范读了一遍,学生听得很认真,从他们的面部表情我就已经判断出孩子们已经心领神会了。此刻再让学生读,效果就很不一样了。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仅从我的范读中很好地学会了停顿,有些句子的抑扬顿挫、声调起伏学生也模仿得特别好。

一个好演员在成长初期的表演中必定还会找到某些人的影子,这也许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他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演员,后期不停实践揣摩找到自己的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如同教师范读只是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并不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模仿也应带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时就需要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让学生互评互学,不断提高。

三、内外兼具 百花齐放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也是如此,不能只是教会学生读好某一篇课文,而是要在指导朗读的实际过程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停顿、语调、重音等都是朗读的技巧。只会演一类戏的演员并非真正的好演员,而只会读一类题材课文的学生并非真正会读书的学生,因为这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对于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不同的只是前者的文本是剧本,后者的文本是课文而已。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知识,一种技能的内化,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运用,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最好的办法仍是读书。因此,在理解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与课文配套的自读课本上的文章。如学完《乌鸦喝水》可让学生读《乌鸦的孝心》,如教完《难忘的泼水节》,我就让学生读《关怀》,学完《猴子种果树》,可让学生阅读《刻舟求剑》等,这种迁移性的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些无疑有效地将学生的课内课外知识结合在了一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留心发现,班上一些小朋友并非每一类题材的课文在朗读的时候都很有兴趣,在全班齐读时他们会只动口来不出声,这样的朗读当然只是“走个过场”的效果了。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生活中对于此类题材的故事很不了解,此时,我往往会采用“生活迁移法”。只要我们老师多一点办法,可以从课外阅读出发,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他们学生的共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情不自禁、绘声绘色地读起每一篇课文。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低年级的小学生正是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期,他们有着属于自己不同的朗读风格、朗读表现,在此基础上,很多精彩各异的答案因运而生。朗读教学既是他们阅读学习的第一步,更是开启他们文学知识库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金钥匙。把握好了它,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得简单而快乐,正所谓美美地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甜甜的语文。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只有8、9岁大的孩子,他们完全能够胜任书中的“小演员”,演好书中的角色,更为在自己今后的人生舞台的演出做好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范读语感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背课文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